本书稿是《幻园》系列的第三辑。作者自我约定的三步《幻园》功课,是为辨明“山水画——园林——建筑”这一蒂连关系,梳理脉络,创新法式,为日后应对造园诸事做好准备。第一步主要是搜罗学习历代山水画中的奇境奇景,并安置以居游人物;第二步以“借”为题,借自然天工,助居游意趣,所画多为一半人工一半自然,庭园构筑与山石树木交融一体。第三步是要将山水树石与建筑的交合关系,尽量完全地以建筑语言的方式进行转化,并不断推演出新境,即以建筑主导园境构想。 在前两辑的基础上,第三辑集中展示了三步中最后一步的成果,包含《幻》系列220幅画作和《红》系列46幅画作。幻系列一直是幻园画作的主体,奠定了体式脉络,各阶段层层推进的关系也较清晰。它也是以“幻想”为旗帜,摸索新画境的先行系列,之后才有了更多其他系列的方向扩
论古道今。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以志为鉴,可以知得失。修志的意义就在于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文化强国、生态强国的时代,在行进中,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如何深化园林文化,提升园林文化影响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苏州园林风景绿化志丛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我非常乐意为这套即将陆续出版的志稿丛书再序言几句,面对博大精深的园林历史文化,我们要敬畏它,保护它,同时也要利用好,建设好,既为当代造福,也使这些宝贵的财富完整地传给后人。由此,我们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历史就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发展。2012年即将过去,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在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周年之际,党的十八大胜利
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讲述,配以生动的图片,向读者介绍规模庞大的历史建筑群的丰富内容。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及中岳庙8处11项共367座建筑。并回答了“天地之中”这一核心,指的到底是什么?有何魔力能将这彼此各异的文化遗产聚集于此?读懂了“天地之中”,读懂的也许不仅是这建筑群,不仅是嵩山,更能从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
《武汉近代金融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是该系列丛书在金融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代表性著作,城市的金融实力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重要的是其在历史上的延续力和传承历史的优势,这无疑是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武汉近代金融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所列举的武汉16个金融建筑案例中,麦加利银行、中国银行汉口分行等10处延续了其金融功能,剩余6处则已经转变为艺术文化、一般商业和企业办公等非金融功能,虽然功能不同,但它们共同见证了武汉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历史,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结构给人们更多的建筑灵感和审美感受。
《武汉近代饭店宾馆交通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作为整套丛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城市生活建筑与城市发展密切的联系,展现了近代武汉城市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景观。汉口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在中地城市中开埠较早,其近代建筑获得了长足发展。《武汉近代饭店宾馆交通建筑(第2版)/武汉历史建筑与城市研究系列丛书》收集的大量的实地测绘数据,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主要介绍了汉口的饭店、宾馆与交通建筑在开埠之后的发展,并对其艺术价值、建筑技术、风格特征以及建筑细部加以总结与思考,表达了武汉城市建筑独特的审美风格,希望借此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古建筑营造做法》重点介绍了古建筑专家及雕塑家胡银玉先生在40余年来设计、参与古建筑和雕塑工程中摸索到的一些基本经验,记录了部分实例及作者所绘图纸,既有古建筑,又有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与古建筑相关的内容,从选址、到施工、营造,均配图说明。
本书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间段内园林艺术的发展流变和审美特征。作者运用“文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探索六朝人士寄托在园林上的美学追求,以园林之镜来窥视六朝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心态,并以此折射出中国文化发展到六朝时期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岭南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习俗,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性,又使岭南建筑能不断地求新发展。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培育它的环境和文化土壤,岭南独特的文化环境和特性,是岭南现代和未来建筑发展的动力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具有岭南文化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已经在广州出现。在岭南建筑界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形成了一种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颇有影响的南派建筑--岭南新建筑。岭南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岭南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遮阳、室内外通透环境等方面,传承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而岭南文化又在岭南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作者周玉明、黄勤、姜彬)立足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实践,在力求吸收已有类似书籍优点的基础上,着眼于提高读者的实际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首先介绍中国历代古典园林特色、中国古典园林总体布局,之后对园林建筑、叠山置石、园林理水、园林植物等设计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书中附有大量设计案例的实景图、效果图和施工图,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在当今各种不同类型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可供园林景观设计师、建筑师、规划师和从事园林景观施工的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
《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是《中华艺术通史》的卷,主要讨论有关原始艺术发生、发展的问题。《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论述中国原始艺术在史前时期的发展演变历史。在梳理众多上古遗存的基础上,分别就原始音乐、原始舞蹈、原始人体装饰、原始建筑、原始雕塑、原始制陶与素陶、原始彩陶、原始岩画等艺术门类做了论述。经过对原始艺术的分析,根据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中华艺术特有的分类方式,重点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把握方式与艺术造就方式,力求将原始艺术的历史特征与发展规律明确地表述出来。在论述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域文化的发生与相互影响,总结众多遗址中规律性的历史因素.辨析不同的遗存风貌,从总体上把握原始艺术风格,分析原始艺术精神,进而达到准确把握原始艺术规律的目的。
本书是英国建筑史学家约翰·萨莫森(JohSummerson)爵士的成名作。该书强调西方古典建筑有其特定的建筑语言,这种语言由建筑本身来体现,并且因时代而异:从古希腊、古罗筑语言的缘起转到文艺复兴对古典建筑语言的重演和革新;经由巴洛克时代不同凡响的修饰到达严肃的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风格与爱德华式博采众长的折中主义,进入洗炼的现代新古典主义。本书以独到的视角,平易简练的叙述和精辟的见解取胜,不仅被广大古典建筑爱好者喜爱,而且成为西方各大院校建筑系学生的入门书。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而漫长,从商商时期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园林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襁褓中的婴儿到成熟韵致的成年人的过程。本收除了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行剖析外,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及其他地区园林,对园林的类型,发展阶段和历史沿革等进行了分析讲解。“图说”是本书*的特点,图文并茂的形式读解园林的历史更有助于读者理解、参考和研究。本书内容上化繁为简,图文并茂,读者群定位既有专业人士,又兼顾对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感兴趣的人士。语言上通俗易懂,以图应文,贯彻“高深理论通俗化”的理念。建筑、环艺、园林等专业设计人员,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建筑文化人士和对古建筑、古园林感兴趣的人士。这本《图说中国园林古典园林史》作为《图说中国园林设计》的姐妹篇,更偏重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剖析园林在历史发展各个时
朱启钤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同时又是早期的建筑历史学家、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梁思成、刘敦桢先生等都尊他为启蒙师。 本书收录朱先生有关建筑历史学的23篇论文,虽篇幅不长,但反映了朱启钤重视文献、倡导实地测绘,以西学的科学精神带动传统文化、科技史研究的远见卓识,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和历史文献价值。 本书附20篇后人对朱启钤先生的纪念和学术思想研究文章,具有史料钩沉、学术史总结与展望意义。
作者浸淫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多年,有着很深的对园林意境的审美感悟。本书以晚明传奇中的园林意象为导引,结合曲词、戏文、典故、实景的穿插交融,为读者开启观赏园林的另一门径。全书分六篇,“《牡丹亭》:心扉?情境之始”;“《红蕖记》:山影?水影?船影”;“《西园记》:落花有无情”;“《燕子笺》:似曾相识燕归来”;“《梦花酣》:龙死藕花湫”;“《风流院》:新茧壳,旧情丝”。精选六部晚明传奇代表作,借助丰富的图像(中国传统园林摄影、明清古籍版画)、文献资料、以作者深刻的解读,给予读者轻松、知性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