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艺圃园内一亩方塘,山水相宜,园境清旷简炼,方寸间意味无穷,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三代园林主人的人格魅力,是艺圃独具的人文价值;环秀山庄的大假山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巅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造园第一专著《园冶》,共三卷,以相地、立基、屋宇营造、园林营建为体,涉及列架、装折、栏杆、门窗、墙垣、铺地、造石、掇山、借景等诸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全书以作者的营造经验为依托,详细论述了宅园和与之相应的园林营建的基本原理及具体手法,更以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理念,为好园者指明了清新素雅、简约守拙、含蓄幽深、远逸超脱的至高的造园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是承载中华文化神韵的靓丽名片,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苏州园林更是古典园林的精华,中华文化经典,世界文化瑰宝。天平山庄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和白云古刹五个部分组成。各类建筑因地制宜,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水、奇石古枫融为一体,人文之胜与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实地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园林,极具参考价值。
《谈园录》是中国园林学大师陈从周先生的经典之作,汇集了他多年对园林的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本书从园林的静观与动观、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多方面,全面剖析了中国园林的造园理念、艺术手法与美学追求。陈从周先生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深厚的学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大量园林名画,将园林的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轻松领略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同时,书中还关注现代园林发展,对园林保护、修复及设计等提出宝贵建议,强调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谈园录》不仅是园林爱好者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佳作,也为园林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灵感,堪称园林领域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实用意义。
本书主要为陈从周先生1980年至1985年的讲稿、散文和其他作品,是其第一部随笔散文集。其中包含俞平伯、俞振飞等文人艺匠的鱼雁往来和有关张大千、徐志摩、陆小曼等故旧师友的绵绵追忆。又杂录了苏、扬、泰山等地的寻访游记。将国内外寻迹访古、调查古建筑于园林途中所闻所见,一并顺手写来,自成篇章。文笔平淡清雅,笔墨闲静幽远而含意隽永,处处包含真情实感,朴实动人。
西湖山水呈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典型审美特性,产生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 西湖景观 承载了历朝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审美需求,并在中国 天人合一 寄情山水 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拥有了突出的 精神栖居 功能,是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永恒典范。西湖十景为创始于南宋,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以诗意命名的系列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 本书从 色、香、味 三方面介绍杭州西湖十景,把西湖美景与杭帮菜巧妙地结合起来,内容轻松有趣,融故事性与可读性于一体。
作者为英国注册景观建筑师,通过本书分享超过20年的公共景观设计经验。作者通过运营自己的景观公司,倡导团队合作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来推动景观设计事业发展。从评估自身设计预期,评估项目,评估客户,选择团队,了解法令法规,设计工作规划,设计过程,团队协作,施工,项目管理和维护这几个方面,详细讲解如何发展个人或公司的景观设计事业。她主张从设计师个人的设计目标来选择项目,希望设计师能站在个人价值,社会影响,法规制约,成本等方面去做设计。
园林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本书以时空为轴,将自然之美与历史文化、建筑、雕刻、书画艺术等结合,以图示和要点的形式,展开一场了解园林的世界之旅,从古埃及法老金字塔园林、两河流域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的神庙园林、古罗马宫苑园林、中世纪西欧寺院园林,到文艺复兴别墅园林,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园林,再到英国自然风景园以及古典伊斯兰园林。介绍各国古典园林艺术发展的时代背景、解读园林的艺术特征、感悟园林的文化意趣。 本书图文并茂,通过经典案例的解读,带领读者更好地欣赏外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之美。本书适合园林景观及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阅读收藏。
作者将自己多年来创作庭院作品的实践和心得,分别记录了下来,并从当今的视角审视当初,分享了自己亲自作庭和赏庭的无上乐趣。讲述了日本庭园的抽象和*之美,并且在讲解各个庭园作品的同时,还穿插讲解了各种造园细节和造园技巧,还将庭园与茶道、茶室联系起来,将庭园作为有生命的事物来审慎对待,打造属于庭园的永恒性特质。书中没有对传统的固守和坚持,而是充满了*性的造园方式的解析。这本集造园精华和赏庭心得为一体的小书,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作者造园和赏庭的态度、胸怀、技巧和乐趣,将有助于国内的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重森三玲的造园理念和精华。
全书以图解的形式介绍了诸多名品盆景的鉴赏与盆景素材的改造,内容分为了解盆景,包括盆景基础知识、盆景的种类、盆景的基本树形等;开始制作盆景,包括购买盆景、制作盆景的工具、盆景专用种植土、盆景使用的盆器、盆景制作的基本操作、盆景的日常管理、盆景的摆饰等;以及松柏盆景,杂木盆景,花卉盆景,果树盆景,选取了34个有代表性的盆景树种,逐一介绍它的基本制作与管理方法,每一树种的种植位置、上盆及养护要点,最后完成的作品,以及日常关键管理问答等。
陈从周说:“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如何品园、游园、察园、论园、筑园、构园?20世纪80年代前后,同济大学 教授陈从周撰写《说园》等数篇经典园林品赏散文,在 外园林学术界及普通读者圈广泛流传,备受赞誉。 陈从周是“三 诗书画”的文化大家,因其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深厚的文史积累,陈从周先生能从中国文学、美学、昆曲等多方面研究中国园林,为中国园林研究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形成自己独特的园林建造和审美理论。 本书从《陈从周全集》十三册中精选出所有关于园林品赏的经典篇目,以飨读者。《品园》一书,是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品园的 读本,是园林文化爱好者的 经典。陈从周文笔隽雅,功底深厚,文章通俗易懂,自称“文章写给外行看”“落花水面皆文章”。
咫尺山林 与 壶中天地 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两个重要特征,分别从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两个层面概括了中国古代园林虚与实两个层面。 咫尺山林 ,即有限空间的自然景致, 壶中天地 则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思想内核。本书以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 西苑园林为研究蓝本,以中国传统园林匾额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为设问,解构中国传统园林虚拟意境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对应规律与营造理法,并从发展沿革、理法规律、建筑群、单体建筑以及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对比等角度,对意境感知与实体空间的共构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理论意义在现代景观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和展望。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现代解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巧。
艺术和园林有着悠久的缘分,从伟大的水墨画家王维、文徵明到近现代油画大师莫奈、凡·高、克利姆特,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喜欢呈现他们所见所闻的美丽园林乃至梦幻中的神秘花园。本书跟随这些伟大艺术家的脚步,从艺术史和园林史跨界的独特视角全面追溯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到中国诸多伟大文明对于园林和艺术的探索,意义呈现帝王的御苑行宫、僧道的寺观园林、诗人的私家园林乃至近代的城市公园、 公园,200张艺术史中的 作品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园林长卷, 读者进行一次深度美学之旅。
本书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丛书”中的一册,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切入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呈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其重点建设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书共约100篇小文,分序篇、历史文明篇、文化艺术篇、科学技术篇、绿色生态篇、时代精神篇五个篇章,既有大运河知识的介绍、大运河申遗的过程,又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动态,更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容、政策、各地建设的进展情况等近期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大运河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小百科,并设计了“延伸阅读”“名词索引”等辅助板块,兼
园林是现实生活中的桃花源。它是一方宜人环境,是一种精神向往,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珍品,它被全世界公认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本书分为八讲,通过轻松诙谐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插图,对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时代背景、园林简史和名园轶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搜证,流畅的文笔,介绍了中国营造学社的历史故事。内容包括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机构及职员,中国营造学社经费来源,《营造法式》编修及版本,开拓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道路等。《中国营造学社史略》内容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附石盆景是综合应用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的造型技艺,以树和石为主景,把数、石各自的形态美恰当、自然地融为一体。全书内容第一部分为附石盆景制作的准备,包括盆景立意与构思、石材选择与加工、树种选择培育与造型;第二部分为附石盆景的制作与成型,包括制作工序和技艺、常见附石盆景制作实例;第三部分为附石盆景的养护管理,包括养护关键、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换土、修剪整形等。
本书对古树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分为十三篇做了阐述,其中对古树名木的相关概念、普查及档案管理、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树体保护、古树名木的智慧信息管理以及优良基因保护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此外,附表有《太原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山西省城市古树名木和城市大树保护管理办法》等古树名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基础数据。该书图文并茂,详细介绍了多项古树保护实用技术的操作规范,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详实资料,是一本具有很高参考价值的古树保护的工具书。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对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进行剖析与评述。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颇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 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本书是“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丛书”中的一册,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切入点,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呈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其重点建设段的示范引领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国家文化公园这一项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一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书共约100篇小文,分序篇、历史文明篇、文化艺术篇、科学技术篇、绿色生态篇、时代精神篇五个篇章,既有大运河知识的介绍、大运河申遗的过程,又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动态,更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内容、政策、各地建设的进展情况等近期新的内容,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大运河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小百科,并设计了“延伸阅读”“名词索引”等辅助板块,兼
“阳台不是杂物间,不是晾衣房。阳台是妈妈的花园,孩子的乐园!”本书从阳台设计基本理念出发,分析了让阳台变好看的神奇“化妆术”,用户外实木、灯光、流水、绿植和户外家具打造自然的花园生活场景,让阳台变身为亲子乐园、禅意茶室、阳光书房、洗晒空间和休闲花园等可随心定义的“N空间”。阳台的风格和功能由使用者定夺,创造阳台生活方式的,不是设计师,而是使用者本身。在这里,一起聆听当事人讲述自己的阳台故事,见证一段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本书有三大特点: 一是经验:作者为养兰经验丰富的兰家或民间艺兰高手,所有经验均是他们在长期的养兰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窍门。这些经验窍门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性。 二是针对性强:书中内容主要针对兰花爱好者在养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或最为关心的问题,如:兰花烂头问题,兰花长芽问题,兰花开花问题等。 三是形式活泼:对于特别有见地的或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以及对于作者的观点需要补充的地方,分别以“高手这么说”和“刘教授提示”两种小贴士予以说明。此外,书中附有数几十种兰花高品位名品新品的彩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