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为作者16年教学、科研成果的总结。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有现代景观设计及其发展、景观环境调查与评价、可持续景观设计方法、人性化景观环境设计、现代景观空间建构、景观设计思维与表达。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供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也可供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对日本人来说,至今依然可以值得自豪的是现今世界上所流行的“自然风格的庭院”、“舒心的庭院”是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家庭手艺、传统的艺术。岂止如此,其实就如室町时代的“枯山水”代表的那样,日本庭园早已经超出了自然风格这一标准,从双眼可见的庭园外景看到了双眼不能见的精神宇宙的精髓。日本自古就有创造了双眼可见的唯物宇宙实际上是精神宇宙这样的宇宙观。正当世界认识到西方的合理主义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把在“科学”信仰之下被放逐的日本式宇宙观作为一种价值观重新拿起来。 另一方面,在建造一般住宅的庭院的时候,记得小形研三先生主张说:“家居的庭院首先要求好看,能够提供一个让观者心灵舒畅的空间。掺入太多的理念,或者表现过剩等,让观者沉思苦想的庭院至少在家居的庭院中应该避免。” 这一册是第三卷,希望
本书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在深入探寻园林的历史中寻找它们共同的规律,勾浮它们当时的艰辛曲折,多侧面研究探索形成的可能性。发现苏州园林的个体与中国历史总脉象有着不可切割的关连。作者并不满足于此,从学究式的研究放到当前的市场阅读中,以一物或一考古文献进行实物比对。深入浅出地指导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经纬中探究现有园林实物的存在价值!凸显历史走向中园林文物存在的现实意义与人文价值取向。
这本全新改版的第6版经典著作新增了200多页内容和大量彩色手绘图与图片,涵盖了住宅景观设计理论、运用和实践过程中每个细小的方面,从景观设计的理念入手,循序学习,结合各个层面的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住宅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为框架,提供基本原则和概念的指导,并包含有关现代艺术,可持续发展和室外空间等内容的章节。 第二部分为设计过程,详述了从最初与客户见面直到完成最终设计成果的一系列步骤,包括会见并与客户进行访谈﹑基地详图的准备﹑项目开发﹑基地分析﹑功能详解﹑初步设计﹑形式构成和空间构成等章节。 第三部分为应用,证实设计过程是如何被应用于不同的住宅基地,并包含基于特殊的基地条件的设计实例和方案解读等内容。并且还用大量篇幅介绍了色彩表现的理论和技法
普达措国家公园,是目前中国大陆个国家公园,其规划和建设,是以国家公园保护、游憩和教育的理念为指导,结合生态旅游本土化思想来进行的。规划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价值维度。规划包括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面,涉及到了“两个范畴”和一些“保障体系”。其中“两个范畴”:一是按国家公园理念和香格里拉的实际情况,对“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进行资源本身固有价值的分析与评价、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规划;二是按生态旅游本土化的理念,对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和评价,将游览空间分为大众生态旅游区、专业生态旅游区和生态度假区来进行空间结构分析和规划。“保障体系”包括管理体制、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商业计划、基础
《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具体内容。内容包括竹类主题公园概述、相关设计理论与方法、竹类主题公园植物规划设计、前期策划研究、竹景观评价、人居环境效益研究、公园效益评估、总体规划设计等内容。《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在作者及其研究团队主持并参与的多个竹类主题公园项目的基础上对竹类主题公园这一规划设计类型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吸收、借鉴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和经验,提出了进行竹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具体内容、相关研究和评价方法。
源于中国庭园文化与哲学思想的日本庭园,素有独特的风格、质朴的形 式、耐人寻味的布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的小巧精致,它的清幽雅静,它的朴素凝练,它是何以将造园与文化浑然一体?《日本庭 园读本》这本出自庭园研究学者宁晶笔下的著作,深入挖掘众多尚未被人们所熟知的内容,从日本庭园的发展轨迹、设计思想、主要形式始入,进一步 阐述日本庭园的设计特征、设计手法等,并对大量传统庭园的实例进行剖析,其讲解深入、分析透彻,利于读者较为详尽而全面地了 解日本庭园,旨在对当今设计提供的借鉴与参考。 《日本庭园读本》适合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 专业的高校师生、设计师及相关文化研究学者借鉴与参考。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为序言部分,由SWA总裁撰写技术性序言,阐述从业经历及体会以及对未来愿景的展望,第二部分为项目案例展示,选取50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设计、规划类案例,围绕四个范畴展开——城市复兴、创意园区、生活方式、适应性策略;图文结合,融入技术类图纸。第三部分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