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是由医院管理人员、医师、护师、药师、医技师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针对特定病种或病例组合的诊疗流程,整合检查、检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多种诊疗措施而制定的标准化、表格化的诊疗规范。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是实现医疗保健优化、系统化、标准化和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 为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帮助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保证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受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承担了组织编写《临床路径释义》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组织国内临床药学、药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写了《临床路径治疗药物释义》,就临床路径及相关释义中涉及药物的部分进行了补充释义和拓展阅读。 参加《临床路径治疗药物释义》编写的专家大多数
作为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就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注意认知神经科学就是这一发展的重要成果,为传统心理学的注意行为研究和注意行为背后的生理基础及其神经机制的探求搭起了一座桥梁,而神经科学特别是无创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成熟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则开辟了注意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新纪元。《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原著立意新颖,选取毕生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婴儿、成人乃至老年人的注意研究并对注意发展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深入和全面的总结。我们相信《注意的认知神经科学》能够为广大读者打开认知心理学的黑匣子,开阔学者们对注意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视野,为发展我们自己的注意研究夯实基础,进而促进我国神经科学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中风怎么防?怎么治?本书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出发,分别从基础知识、发病信号、鉴别诊断、综合治疗、康复调养和预防保健六个方面进行介绍,告诉您关于中风您需要知道的有多少,您能做的有哪些。阅读本书,让您在全面了解中风的基础上,不求人也能轻松应对中风的“防”与“治”。适合于中风患者和家属以及健康人群阅读参考。
温勒编著的《儿童和青少年(第2版)》内容丰富,包括的流行病学和分类、的评估和的内科原因;原发性如、紧张型、丛集性、三叉自主神经性及其他不常见的原发性综合征,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每日,以及继发性、创伤后、儿科急诊科等;还包括儿童期的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补充和替代治疗等。有些章节采用提出问题与读者互动方式,或病例讨论方式,第五章疾病的视频演示,通过访问提供的网站可获取常见的原发性的视频片段,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学以致用。本书是全面、地复习和理解儿童与青少年的很好素材。目前这方面的专著尚属空白,相信本书的内容对儿科医生、儿科神经科医生及神经内科医生都会有所裨益。
目前该书更新至第2版,收录了千余种神经科及其相关的疾病、综合征及基础内容,以词典的形式,按音序排列,每个词条基本包含概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参考文献等,简明扼要地呈献给读者。短小精悍的词典式编排,内容全面,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临床查询便捷。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来自斯坦福的两位作者用详尽的数据分析和实际应用全面地层现了神经科学的各种研究方法。本书综述了神经科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包括学习行为、神经电路、细胞、基因和单个分子等的研究方法。对各项研究技术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均进行了讨论,并列举了其在文献中的数据表达形式。本书是初学者进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敲门砖,也是各领域科研工作者了解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参考书籍。·本全面介绍神经科学主要研究技术的书籍·涵盖广泛,从人类对象的全脑成像、动物电生理,到试管中的dna重组技术·150多幅插图清晰解释技术原理和神经科学中的实践方法·为如何寻找某种技术的实验方案和其他资源提供详细建议·数据分析板块帮助解释数据,并为如何地层示结果提供指导·攻略板块指导学生如何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
由刘焯霖、梁秀龄和张成主编的《神经遗传病学(第3版)》从临床角度出发,并结合分子生物学进展加以编写。全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基础,神经遗传病概论,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脊髓-小脑-脑干疾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锥体外系疾病,运动神经元病,肌肉疾病,线粒体遗传病,神经皮肤综合征等。内容全面、实用,反映了外进展。
当代世界医学有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之分。其实,我国在医事制度上,很早以前也就有专科分治的传统。《周礼·天官·冢宰》云:“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早年即已将医师分列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几个门类,吾人自可以视此为中医专科医疗建设之雏形。言及专病,先贤名医大家多是以擅治某病服务民众而享誉一方。张仲景精通伤寒病、李东垣擅治脾胃病、傅青主长于月经病、叶天士主攻温病,医界同仁当能知此而如数家珍。是故专科专病之论自是古已有之,今人则倡导加以传承弘扬者。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学特色,着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前提出“名院、名科、名医”之“三名战略”,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十分切合当前中医药创新发展之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