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2003年我国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为4.6‰,2004年冠心病死亡率为46.27/10万人。据此推算,我国约有冠心病患者600万人,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约60万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超重、糖尿病等大量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增加趋势。冠心病成为心内科住院的主要病种。 为了规范冠心病的治疗,欧美国家和中国的有关学术机构,如ACC,AHA,ESC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针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诊断治疗指南。这些指南制订所依据的循证医学证据浩如烟海,临床医生难以一一阅读,因此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针对临床产
血管铸型技术是解剖学标本制作的一项专门技术,也称作管道铸型技术,特别是血管系统复杂的立体构筑,住血管内注入某种物质,待硬化后将组织腐蚀清除,仅留下填充物的方法称为铸型标本制作法。这种方法在医学教学和显微外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给医学院校的学生和临床医生,特别是显微外科临床医生都能提供很大的帮助。本书共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整体管道铸型标本、局部器官管道铸型标本和临床血管造影,全面详细地列出全身的,关于脉管铸型与脉管造影的彩色图谱。本书图文精美,为中英文对照图谱,铜版纸彩色印刷,是读者宝贵的学习参考资料。
周围血管疾病是继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及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系列疾病,且易反复发作,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截肢及丧失劳动能力。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本书共十章,分别为周围血管疾病概述;外周血管疾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外周血管病的无创性诊断;动脉疾病;静脉疾病;末梢血管功能;糖尿病的周围神经;外周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护理及预防;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肥胖的评估与治疗;外周血管疾病的新进展。本书适合相关医务人员阅读。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过程中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临床医生的培养是个长期过程,且有其内在规律。在一名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中,总住院医师是个很重要的阶段,它通常是低年资医生逐步成长到高年资医生必经的阶段。在行医实践中,临床经验的只累是十分重要的,一名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经验有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因此,年轻医生既要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磨爬滚打”、直接实践,锻炼自己;又要虚心借鉴前人的以验,即间接实践,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不断地完善临床知识与技能。 本书共分五篇,前三篇的22章分别介绍了心脏无创、有创检查和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基本知识,并涉及一些近年来应用的新技术和一些实验室检查项目,便于查阅。本书的篇心电信息、心血管影像、超声心动图、心音图、直
本书内容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为重点,同时辅以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生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动脉粥样硬化领域当前研究热点和进展。本书以多学科临床实践与基础理论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研究进展相结合为特色,全面、翔实地介绍该领域的基本诊疗技术、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本书可作为广大相关领域临床医务人员学习用书,以及相关领域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并可用作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分为血栓形成的基础知识、常见心血管病与血栓和心血管病的抗栓治疗三部分,系统全面地介绍血栓的形成与许多常见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关系、各种新型抗栓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病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进展。为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各种抗栓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指导。
过去已经出版了很多关于起搏器和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系统教科书和手册,但目前尚未有一本以心律失常装置治疗为重点、突出临床并且面向非心脏电生理专业医师的综合性参考书,《实用心脏起搏学》中文版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由美国心脏起搏领域专家Fred M. Kusumoto和Nora F. Goldschlager教授主编,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和王斌教授主译。本书提供了植入心律失常装置病人的日常管理信息。全书共分四部分。部分论述起搏系统:起搏导线、脉冲发生器和工作模式。关于心脏起搏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原理的论述侧重临床实用。第二部分论述特殊情况时起搏治疗的应用。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植入起搏系统病人的评价与随访。第四部分介绍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本书读者对象为一般的心内科医师、正在培训的进修医师和对起搏
为了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保健的水平,作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动脉血管硬度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早期预防和检测的方法,包括脉搏波速度测量、动脉硬度测量等,并对这些方法如何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所描述的无创检测为早期诊断、治疗心血管病提供了依据。本书适于心血管病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与心肌能量代谢治疗,包括正常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物质结构、底物供给和代谢调节;病理情况下的心肌细胸能量代谢的变化特征;心肌代谢治疗的在础概念;改善病理情况下心肌能胞能量代谢的药物及其临床应用;多种心血管病变的代谢的治疗等。本书是我国部系统介绍心脏能量代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专著,内容新颖,资料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适合心血管病研究人员、临床医师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供生理学、药理学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旨在协助临床医师更科学合理地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选择用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本书重点是药物的联用,用表格表示,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用各种符号表示,各符号的代表意义详见出版说明。形式新颖,简单明了。 本书是以疾病为主线,不同疾病相同的治疗药物仅在一种疾病中予以阐明;对于药物的其他名称、药效学和药动学、主要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亦加以阐述,对心血管科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和医学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该书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当前脑血管病的外基础研究现状及热点,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了各种类型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全书共分11个章节,概述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现状,着重阐述了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粥样硬化、出血性脑血管病、儿童脑血管病及青年卒中的动物模型、发病机制等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分类、诊治,介绍了影像学、超声、脑电检查、介入等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卒中单元的规范化管理,探讨了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使读者对脑血管病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该书内容祥实、新颖,适用于从事脑血管病研究的神经内外科、儿科、急诊内科医师及本领域的研究生使用。 该书参编人员主要为省内多年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医师及部分著名的脑血管病专家,该书将在我国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之
本书是介绍高脂血症防治常识的科普书,全书共7章,包括高脂血症的基本知识,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饮食及生活方式对血脂的影响,降脂对防治冠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的作用与意义,特殊人群的调脂治疗,我国血脂异常防治概况及相关问题。作者明确地指出: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强调对血脂的早期监测、定期检查、及时干预、合理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书内容科学,语言通俗,对于提高人们防病意识与健康水平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适于血脂异常者、冠心病高危人群阅读,也可供内科医护人员参考。
心血管内科领域是医学科学近年进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本书汇集截至1999年底的外文献,对内科心血管系统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全面阐述。重点介绍常见心血管疾病新的诊疗技术,力求对青年医师解决临床问题有较大的帮助。并及时反映该学科的进展和成就,对已基本公认的新观点详加叙述,对有争议的学说兼收并蓄、简要评述。尽可能保持心脏内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本书适用于心血管内科和各级内科医师研修,也可供儿、妇、外科医师参考。
《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高血压诊治新进展(2011-2012)》分研究展望、基础研究、热点问题、指南—共识—循证、药物治疗、特殊疾病关注、合并症及典型病例8个部分,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的进展、前景,以及外高血压防治方面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阐述了J形曲线及降压底线、血压变异性、心率控制、晨峰现象、影响降压药物疗效的种族因素等热点问题;分析了不同药物治疗高血压的利与弊,以及固定复方制剂的应用前景;重点论述了顽固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不明原因低钾血症、肥胖者血压,以及围术期、老老年单纯收缩期、中青年舒张期、育龄妇女、情绪相关的发作性、H型等高血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药源性高血压等特殊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卒中血压、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老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
本书主要内容有:1、回顾指南制定的依据。复习相关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背景、内容和结果。有些疾病的临床试验太多,则仅选择与指南制定相关的重要试验进行介绍。2、分析指南的局限性。客观地评价指南中的局限性,能使临床医生更全面地认识指南。3、展望指南在近期内可能会出现的修改部分。对指南进行展望,尤其是对正在进行但尚未公布结果的临床试验进行介绍或对其结果进行预测,能使医生了解该领域的动态,关注其发展方向。4、评价指南的实用性。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应用指南。本书共分25章,分别叙述了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晕厥、急性肺梗塞以及与这类疾病相关的诊疗措施。这些措施均是根据世界各国在循证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编写完成。
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均是导致脉管炎类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两种疾病的后期都可以使肢体的动脉血管发生闭塞而发生脉管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动脉硬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急剧增加,因此由它们所致的并发症——脉管炎也就逐年增多。人们常说的脉管炎实际上包含着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的后期,会发生肢体远端的溃疡、坏疽、坏死,并且伴有剧烈的疼痛,给病人和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的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本病有所了解,重视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原则,作者深入浅出地对脉管炎类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过程、预后及预防知识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 本书作者根据长期在临床工作中患者及其
本书是"学进展"系列丛书之一,详述了心血管病学多个范畴,包括心血管疾病的新进展、预防与康复、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与心包疾病、心力衰竭与危重症、药物治疗、心外科、影像诊断、婴幼儿、儿童学及先天性11篇,共150个专题,全面地反映了心血管领域诊、治、防的新进展和新理念,论述详尽,科学性、实用性强。本书适于心血管病专科医师、内科医师、研究生和高等医学院校师生及相关医务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各位全国脑血管病知名专家执笔,筛选总结了部分神经系统危重症的疑难与经典病例,主要围绕重型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监护与管理展开讨论,阐述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以及外研究进展,体现了对神经系统危重患者的监护与管理方法和策略。本书形式简洁,内容丰富生动,专家点评精辟,配以全彩图表等表现形式,重点突出,使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便于查阅、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能够为相关专业人员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带来帮助和指导。
《血管医学(Braunwald学姊妹卷)(精)》分为十八篇,内容涵盖了血管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对临床血管疾病的详尽而全面的评述,涉及到的主要血管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肾动脉疾病、肠系膜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主动脉疾病、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血管炎、急性肢体缺血、血管痉挛、静脉血栓栓塞、慢性静脉功能障碍、肺动脉高压及淋巴循环障碍。许多篇设有单独章节对专门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外科学治疗进行详尽的说明。其他章节主要阐述少见的血管疾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血管炎、肢端发绀、红斑性肢痛症及冻疮。该书最后一篇是关于其他重要血管疾病的章节,包括溃疡、感染、创伤、压迫综合征、先天性血管畸形及新生物。所有有关临床的章节都包括了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作为经典的心血管医学教科书《Braunwald学
脑卒中在我国的发病每年有300 万人,其中有150万人死亡,还有70多万人致残,且其发病率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严重威胁着国人的健康。但脑卒中是可以防治的,只要人们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调整好心态,就可大大降低其发病率,即使得了脑卒中只要及时送医,配合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致残率也可以明显下降。王启民主编的《脑卒中及相关疾病防治新概念》介绍了脑卒中的病因、预防、保健、护理、康复、中西医治疗、新进展和新疗法等方面知识,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脑卒中的基本常识,发病危险因素,也介绍了简便、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中医药部分引自名医、名著的验方。本书还详尽介绍了脑卒中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形式、早期发现、正确就医,以及简便易行的日常养护技能、家庭正确用药的途径和方法等全方位
本书系统介绍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和相关的检查方法。在治疗上将超早期溶栓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进行了介绍。用药方面根据操作指南用药原则进行,对正确治疗高血压、高血糖、发热、感染、水电解质失衡、高颅压、癫痫、梗死后出血等可显著影响预后的急性期并发症,以及如何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凝药物、降纤药物及中医辨证治疗经验等都进行了叙述。强调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将鲍巴斯、布伦斯特伦、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运动再学习方法分别进行了介绍,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康复中做了重点介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代管理与治疗》是一部全面而的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诊断和治疗的专著,由欧洲和美国心脏内科、心脏外科、介人学、理学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写。面对当今心血管领域海量的文献信息,这些专家从大量全新的资料中提取出精华,并编撰成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代管理与治疗》阐述了世界范围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领域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技术和临床应用,内容涉及病理生理、诊断、治疗等。在病理生理方面,内容涉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在诊断方面,涉及非侵人性诊断方法(如负荷超声、闪烁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侵入性诊断方法(如血管内超声、血流储备分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同时包括这些技术的临床实验数据、应用方法及判断标准等;在治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是指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技术、颅内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技术和颅内外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在国外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在是近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但是,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单位和临床医师队伍不断壮大,此项技术引起了脑血管病相关专家的极大兴趣和重视。这是因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确实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开展时间较短,人才队伍较新,但是神经外科已经有了几十年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发展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架介入治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的血管介入经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