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医师成长手册》由丁香园心血管论坛一百多位来自于全国各地热爱心血管专业的年轻医生,历经三年多的酝酿和书写,共同创作完成。 作者将成长过程中的医路感悟与思考、医疗心得与体会汇聚成册,涵盖心血管领域所有重要辅助检查和常见疾病诊治体会,同时还强调与心血管相交叉疑难复杂疾病的总结分析,所有这些内容对心血管内科医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思维、临床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内容以丁香园论坛经常讨论、大家感兴趣的、热门的话题为基础,其中心脏解剖与临床章节是丁香园论坛站友熟悉和喜爱的虫哥说图系列改写和补充,靳志涛医生写作的穿刺操作技巧篇配图精美、准确,与国外知名专著的配图相比毫不逊色。 本书收录了三百多幅写作团队原创的医学插画,十多部原创三维模型制作的3D医学动画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以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血管内超声的基本测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价及虚拟组织学五个部分,同时对有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进展做了适当介绍。《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中绝大部分图片是我们从临床收集的典型资料,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快速掌握及快速使用的能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很实用,把血管内超声的独特之处呈现给读者,真诚地希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能为指导及拓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书对引起血管损害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慢性病和相关因素、血液成分异常、瓣膜病、血管炎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危及生命的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缺血综合征、肺梗死,心搏骤停及猝死的抢救、血栓病相关检查项目、防治血栓病的药物与监测,以及保护血管助人长寿的秘诀等做了详细介绍。愿本书给读 者送去“三高病”与血栓病的防治方法,合理用药、使预防与治疗工作前移, “三高病”治疗达标。本书可作为“三高病”及相关疾病患者自我治疗和保健的指导用书。
超声医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疾病,超声波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探索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解释疾病发展进程提供生物学证据。超声生物力学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与实践依据。陈明主编的《心脏与血管超声生物力学》系统介绍超声生物力学的概念、心血管生物力学基础、超声运动生物结构力学方法、超声流体力学、声动力学疗法、超声弹性成像的进展;本书详尽介绍超声生物结构力学测量心脏与血管功能的临床应用。详细阐述了组织多普勒、斑点成像技术、心肌应变与应变率等临床应用的原理及应用技术,由于超声生物力学方法有待逐步完善,本书也叙述了其局限性。 《心脏与血管超声生物力学》将超声医学与生物力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浅入深地向读者推介心血管领域的超声生物力学技术。适合于从事心脏与血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冠心病监护病房明显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随着监护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心肺复苏术的发展,大多数医院的冠心病监护病房已成为以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的心血管危重症及介入治疗后的监护病房。因而迫切需要一本内容丰富、资料新颖的参考书。本书从基础到临床较为全面地叙述了心血管监护病房的各类疾病,并包含有心血管监护室可能出现的非心血管科问题,可供心血管监护室及相关学科、住院医师和研究生参考。
黎杏群主编的《脑出血中西医现代研究与临床》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脑出血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脑出血中西医现代研究与临床》分为3篇14章,系统介绍了脑出血的基础理论、实验研究方法、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及新方新药研究等,重点突出科研思路、研究成果与科研方法,对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相关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介入性心脏病学的问世和发展是2世纪80年代以来临床心脏病学领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本书是为满足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蓬勃发展的需要,详尽而准确地介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经验,更好地推广与规范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精心编写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这本书。本书以临床实际应用为主线索,着重介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包括各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步骤、并发症处理、注意事项以及评价等,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他们顺利地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诊疗并能够处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这本专著的内容简明实用,又能涵盖该领域近来的一些新进展、新理论、新方法。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临床教学中积累的复杂疑难心电图病例,撰写成的“案例分析”性专著。按讨论方式分两部分。部分:心电图精读(解难)是以病例入手,分析心电图特征,结合临床和心电动态变化作出诊断,进步讨论诊断思路、鉴别要点、机制和临床意义等;第二部分:心电图教学查房(答疑)是结合临床病例,以“三级查房形式”对临床和心电图困惑问题进行答疑讨论。渴望对读者提高复杂心电图分析能力有所补益。
本书分14章,介绍了理想的心导管室、导管室影像技术、血管路径、胎儿心脏介入治疗、婴幼儿心脏介入治疗、心瓣膜病、间隔缺损、主动脉肺动脉分流、动静脉瘘、梗阻性异常、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动脉瘤、心脏镶嵌治疗及左心耳封堵治疗等,重点阐述手术适应证、并发症及介入治疗的方法与技巧,是一本有价值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实践指南,适合于心内、外科医师参考阅读。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病症,已成为心血管病学、心电学领域中广泛并研究深入的重点课题之一。本书共分5篇32章,论述心律失常的基础理论、相关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总则。以循证医学为依据,浓墨重彩地阐述心血管疾病危重症、综合征和各种恶性心律失常的具体治疗方法,读者深阅这些范例,会大有裨益。 本书适合广大临床医生、心电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该书突出阐述了当今心血管领域的新资源、临床热点,并强调全面性与实用性的兼顾,为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了最全面、快捷的方法,并涵盖了详细的预防策略。本书具有以下特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要点;强调新颖性及完整性;由最的学专家撰写;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策略;冠脉血运重建、房颤试验和主动脉瘤的内容;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使用植入性脏设备治疗心律失常的最理论;大量运用了心电图、各种图表及影像学实例。本书可供内科医生临床使用。 《现代诊断与治疗》一书的37个章节包括了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片及治疗。涵盖了与心血管系统相关的章节,如妊娠、心血管疾病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术前评估。每一章节均由该领域专家编写,读者若想进一步对该章节有所了解,建议参阅相关作
本书以指导高血压病治疗联合用药为出发点,结合临床用药经验和高血压病防治进展,分9章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病联合药物治疗的策略及方法,联合用药的方案及其应用,降压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固定配方复方制剂的应用,高血压病合并其他疾病的联合用药策略,高血压药物疗效评估与随诊等。全书内容丰富,注重实用,可供临床各级医师和基层医务工作者在高血压病防治时参考,也适于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阅读。
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对调控心脏发育的基因和信号途径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随后,该领域研究进展日新月异,论文数量飞速增加。相对而言,在心脏发育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资料十分匮乏,迫切需要一本介绍心脏发育及其分子机制的专著。 本书主编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期间,有幸经历并参与了国际上心脏发育分子机制研究飞速发展的过程。编者结合自己在欧美与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将心脏发育有关的调控基因以及信号途径汇入书中,力求系统介绍心脏发育的分子机制。 从事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研究的高校师生和其他研究者,以及进行心脏治疗和相关研究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会从书中获得他们急需的基础研究资料,进而找到解决实际工作难题的一把钥匙。
编者杨跃进精选了2014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研讨的具有临床价值的近100个病例。很多属于棘手、疑难或危重,以及多学科交叉病例,并经深入讨论和专家点评,目的是培养临床医师如何发现疑难病例的诊断线索,面对危重病例如何制订治疗方案等。 《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内容翔实,实用性强,有助于心血管内科医师从中获益、积累经验、开阔思路,提高诊疗水平。
本书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概念;血脂异常和其他危险因素在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中的作用;强化调脂治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证据;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病学会指南。实际上,很多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并没有LDL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因此,本书还介绍了很多的评估高危心血管事件的其他危险因素,循序渐进地讲解了如何进行生活方式改善,包括膳食、运动、戒烟以及药物治疗的策略,以最终安全、有效地达到合理的调脂目标。适于心血管科研究生、临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