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将占我国人口死亡原因的首位。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初,我国对南北不同地区的10余个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也证明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因复杂,发展过程长,发病机制涉及体内多个系统。历经研究已逾一个世纪,迄未阐明。近30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许多临床试验已证明降压治疗可减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终末期肾衰竭,包括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血压控制得越严格效果越好。基础研究也已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这大大促进了抗高血压药物的研制和临床应用。目前比较几种降压药物,
《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以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主,包括血管内超声的基本测量技术、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作用、在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状动脉生理功能评价及虚拟组织学五个部分,同时对有关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进展做了适当介绍。《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中绝大部分图片是我们从临床收集的典型资料,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快速掌握及快速使用的能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既有理论,又很实用,把血管内超声的独特之处呈现给读者,真诚地希望《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能为指导及拓展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的实践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本书为《周围血管疾病防治答疑》丛书之一。全书分别从初识静脉曲张、好发人群、基础知识、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常用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治疗、预防与调护、经典方及名中医经验方11个方面,列举了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及医学生和基层医生感兴趣的355个问题,并做出了科学、具体、明确的回答。全书科学性强、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适合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及其家属、医学生及基层医生阅读。
《老年心脏病学(第3版)(精)》编著者王士雯、钱方毅、周玉杰。篇概论本篇共6章,为总论性质,论述老年心血管系统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概论,循环内分泌学的新进展和现代观点,中医学概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第5章母系遗传高血压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一文,此项研究为王士雯及其同事近年来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对阐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发表在著名心血管刊物CirculationResearch,2011;108(7):862—870上。
本书是心血管介入护理培训教材,在介入护理圈拥有很高的知名度。第2版除延续上一版的特色,通过心导管室规范建设、导管室护理管理、无菌质控流程、导管室技能操作、介入围术期并发症监护及急救等不同章节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工作展开细致梳理之外,还新增导管室文书管理、急诊心肌梗死治疗进展与护理、心房颤动介入治疗进展与护理、心脏起搏治疗进展与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技术新进展、神经血管介入治疗进展与护理、数字化导管室信息及数据管理等近年来应用于心血管介入诊疗中的护理技能相关章节。
为何心率快慢与寿命长短密切相关?心率究竟是不是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长期悬而未决,本书从心率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心率的控制和相关药物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重点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等疾病与心率管理的关系,并首先系统论述新药物伊伐布雷定在心率控制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心率——心血管病防治新靶点学说。本书观点新颖,证据丰润,适合内科医师,尤其适合心血管病科医师阅读。
《心电图阅读入门(第2版)》是作者在心电图分析方面长期实践和深入思考的总结。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并结合实习生、住院医生在心电图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以及常犯的错误,介绍了阅读心电图需具备的基本知识,重点讲解了各种异常心电图的诊断要点、分析方法和步骤。同时在每章后有适量的病例练习,循序渐进地给出了提示、分析和结论,以供读者举一反三。《心电图阅读入门(第2版)》第二版精简了与教科书重复的内容,一些临床上实用价值很少的内容以及不适于初学者掌握的内容。心电图阅读举例部分解释更加条理化,更便于读者掌握。全书图文并茂,实用性强,对于医学生、住院医生,以及心内科专科医生扎实掌握心电图分析方法将不无裨益。
杨跃进等编著的《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操作规范》由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专家编著,共分8 章,详细论述了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器械治疗、心脏电生理检查、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肺血管病介入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先天性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介入操作规范》密切结合规范,适合心血管介入治疗医师阅读参考。
《心血管内科医师成长手册》由丁香园心血管论坛一百多位来自于全国各地热爱心血管专业的年轻医生,历经三年多的酝酿和书写,共同创作完成。 作者将成长过程中的医路感悟与思考、医疗心得与体会汇聚成册,涵盖心血管领域所有重要辅助检查和常见疾病诊治体会,同时还强调与心血管相交叉疑难复杂疾病的总结分析,所有这些内容对心血管内科医生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思维、临床决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内容以丁香园论坛经常讨论、大家感兴趣的、热门的话题为基础,其中心脏解剖与临床章节是丁香园论坛站友熟悉和喜爱的虫哥说图系列改写和补充,靳志涛医生写作的穿刺操作技巧篇配图精美、准确,与国外知名专著的配图相比毫不逊色。 本书收录了三百多幅写作团队原创的医学插画,十多部原创三维模型制作的3D医学动画
自1958年世界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以来,起搏器作为心动过缓的治疗方法,已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起搏器白70年代开始应用,植入总量逐年增长,特别是近5年发展较快,植人量由2005年的l8000台增至2009年的50000余台,植人医院达800余家。起搏器的适应证也不断拓宽。目前起搏器系统不再于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及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力衰竭,应用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成为相应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随着起搏器、ICD和CRT的新功能不断涌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程度逐步提高,同时伴随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临床适应证和治疗观念进一步更新。 自1987年师从陈新、孙瑞龙教授进入心脏起搏领域以来,已从业20多年,经历了我国起搏事业的发展,深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目前起搏器植
《老年心脏病学(第3版)(精)》编著者王士雯、钱方毅、周玉杰。篇概论本篇共6章,为总论性质,论述老年心血管系统的基本概念,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概论,循环内分泌学的新进展和现代观点,中医学概论。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第5章母系遗传高血压与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一文,此项研究为王士雯及其同事近年来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对阐明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该文发表在著名心血管刊物CirculationResearch,2011;108(7):862—870上。
自第1版《学》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第3版《学》在继承了前两版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广泛的修订。 第3版《学》共9篇76章,内容涵盖了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从基础理论、发病机制到临床诊断、治疗,反映了目前的观点,既反映了我国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又汲取了国外理论、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 本书侧重于临床,重点阐述了临床常见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疾病、心肌疾病、心包疾病、肺血管病、主动脉疾病及外周血管病等,亦介绍了心血管病与遗传、内分泌、神经精神、血液系统等疾病之间的联系。 全书内容丰富、条目清晰、实用性强,可供心内科医师、内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心外科医师及相关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对引起血管损害导致心脑血管病发生的慢性病和相关因素、血液成分异常、瓣膜病、血管炎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危及生命的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缺血综合征、肺梗死,心搏骤停及猝死的抢救、血栓病相关检查项目、防治血栓病的药物与监测,以及保护血管助人长寿的秘诀等做了详细介绍。愿本书给读 者送去“三高病”与血栓病的防治方法,合理用药、使预防与治疗工作前移, “三高病”治疗达标。本书可作为“三高病”及相关疾病患者自我治疗和保健的指导用书。
本书由从事中西医结合冶疗周围血管疾病多年的老专家撰写。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周围血管疾病的基础知识,包括目前中医中药的冶疗现状和临床常用新药的适应证、使用方法、药效原理及疗效评价,下篇临床的典型病例为例,从病例为例,从病历简介、冶疗经过和难点及对策几方面,详细、真实地描述了临床具体的冶疗过程和冶疗对策,同时在诊疗体会中介绍了作者对本病的理解和诊冶心理体会。本书内容翔实,博采诸家学术观点之所长,汇集多年临床之精华,是专业医务工作者难得的参考书,对非专业医务工作者及医学院校学生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