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17章,系统阐述了心脏以及大血管疾病的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特征,力求系统、完整地叙述心血管疾病病理解剖及分型、病理生理和超声心动图诊断要点。 本书的第1版出书至今已经10余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影像检验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这一学科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因此本书基于国内外超声心动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对本书进行了改版更新,更加切合当前临床医技人员和心血管科医师的需求。
脑血管病是一个综合征,机制较为复杂。了解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解剖和血管病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即使脑血管损害部位相同,若程度不同,性质不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不同,脑循环储备力不同,患者的脑实质病损可以迥然不同;而脑实质病损相似时,血管损害部位,程度,性质和侧枝循环建立状况可以不同。因此,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要"正本清源,回归血管" 。神经影像,理和分子生物学的新进展和学科交叉促进了对脑血管病的认识深化,使之逐渐接近客观实际。同时这些新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脱离临床过分依赖或僵化地应用新技术同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循证医学"向"个体化医学"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准确地掌握脑血管解剖,掌握脑血管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脑实质损害, 将临床与新技术结合起来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病,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挑
本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和内容的调整,由原来的4篇36章调整为4篇32章,按照学习和掌握心血管介入操作技术的先后顺序,依次分为:第一篇,临床心血管介入诊疗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第二篇,临床心血管介入诊断操作技术;第三篇,临床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技术,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其中最精华和最有价值的是作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的介绍;第四篇,临床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问题,其中,“介入操作中的自我防护”部分是其他同类书中较少涉及的。本书不仅适合初学心血管介入操作者阅读,而且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心血管介入诊疗医生而言也是一本较为实用的综合性参考书。
张兆琪主编的《临床心血管病影像诊断学》内容共十三章,涵盖了心血管影像的各种技术如X线、CT、MRI、超声、核医学及心血管造影,系统地论述了心血管系统及相关疾病,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到影像特征及诊断要点,同时兼顾了各种检查方法的比较影像学,力求为临床检查方法的优选提供借鉴。希望能遵循从无创到有创,从简便到复杂,从价格低廉到昂贵的原则来为患者选择检查方法。该书力求新颖,编者将的检查技术、理念及科研成果写入本书,另外还涉及一些仍在探索的前沿科学研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口腔修复体的美观和精角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前普通义齿的修复手段已不能够满足语辞在患者的原望,精密附着体的出现,在性、美观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义齿的制作工艺,精密附着体义齿的临床效果达到了近乎无缺的修复效果。本书涉及的冠内冠外精密附立脚点体作为精密附着体中的一大类,几乎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三臂卡环固定体,因此,在口腔修复领域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全书共分19章,由浅入深地分别讲授了冠内在临床应用上,最后一章讲授了研磨技术。纵览全书插图颇多,有利于初学者理解。本书既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和进修生的临床操作手册,也可以作用口腔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详细了解脑血管VCTDSA技术和其临床应用。章到第3章讲解了脑血管成像方法及VCTDSA技术原理和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基础,第4章到3章重点介绍了正常脑血管及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如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脑梗死、缺血、脑出血、颅内静脉及静脉窦病变、脑外伤后血管病变、颅内肿瘤脑血管的VCTDSA检查及表现,4章介绍了VCTDSA与脑CT灌注成像结合的临床应用。本书可供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参考学习,以提高脑血管VCTDSA扫描技术,规范图像后处理操作,促进脑血管病诊疗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病的分子和细胞机制至今尚不明确。近年大量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密切相关。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在內外环境有害刺激的条件下,体內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所引起的细胞和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反应。本书首先从氧化应激的基本概念、体内活性氧的生成途径及检测方法、体内抗氧化系统、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对氧化应激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进而详细介绍了氧化应激以及内质网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分子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抗氧化治疗,并结合此研究领域的进展,为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开拓了新的思路。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血管通路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因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和并发症处理而住院是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重要原因,也耗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对血管通路的重视尚不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过高,内瘘失败率较高。同时也缺少血管通路方面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指南和规范。随着透析人群中高龄、合并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钙化等合并症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及透析龄的延长,血管通路已经成为制约血液透析质量的关键要素。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向血管通路医师、护士、工程技术人员普及和提高血管通路知识,规范血管通路的建立、维护、监测、护理以及并发症处理,做好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为广大医务
《脑卒中》面世转眼已经十年多了。一直受到关爱和支持,至今仍有索要者。为满足需求,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鼓励下,我们组织编写了第2版。
熟识动态心电图基本图形是包括心电图、心血管专科以及拥有心电监护的其他科室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本书共分为四章,除了对动态心电图正常、异常图形进行案例讲解分析外,还对它的发展史、概况进行了介绍,并近年相关心电图专家建议、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在我国应用已有30余年,因其设备简单、易于掌握,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该项技术在我国各级医院已广泛开展,并深受基层医院各级医师的喜爱。与国外相比,经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应用的范围、积累的经验、使用的普遍性都远远超过了国外,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非创性电生理检查技术。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技术的普及为食管心房调搏技术注入了新的生命与活力,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已成为学习心内电生理的入门课程,并为进一步开展射频消融术奠定的基础。
本书侧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同时照顾历史发展,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综述。以心肌细胞离子通道为主线,首先介绍每个通道的基本活动特点,这是叙述已有的结论。然后重点介绍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和进展,以及由此而导出的新概念,从而提示当前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由于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使通道病的发现与研究成为可能;而通道病的发现,进一步提示通道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对通道结构中以往忽略部分的深入研究;这也正是本书所关注之处。 因此,本书不在于专门介绍通道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而是介绍它们的发病原理:分子结构的改变,离子流的变化,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血栓与止血相关性疾病几乎涉及大多数临床医学领域,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日渐。同时,实验室检测对血栓与止血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本书从血栓与止血的基础理论及进展、血栓与止血相关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基础、实验室检测的相关基础知识、分子生物学基础、一般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测进展、分子生物学检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述,还介绍了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项目的参考值、相关英文词汇及缩写。因此,本书是一本兼具理论、实践和应用的专著,是从事检验医学、尤其是从事血栓与止血领域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的中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是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起草的关于动态监测血压的专业书籍。高血压诊断最常用的标准方法是诊室血压测量。这种检测方法简便实用,但却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缺点,目前仅作为院内门诊和病房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评估的常规方法。鉴于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是有变异的,一次血压测量不能反映24小时血压的变化,不能鉴别出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因而提出24小时血压监测的概念。本书可供临床医师,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使用。
《临床心肌病学(精)》(作者邢福泰、张开滋、郭航远、张瑶、华伟等)遵照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HA)心肌病定义和分类专家共识、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与心包疾病工作组对心肌病的新定义和新分类进行编著,充分反映当今在心肌病领域中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临床心肌病学(精)》共分3篇17章。总论篇提纲挈领地论述了心肌病概论、我国心肌病现状与展望;原发性心肌病篇和继发性心肌病篇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心肌病的同义名、概述、流行病学、溯源与发展、遗传学特点、发病机制、病理与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等。 本书刊出的3个录为心肌病进展。①2011AccF/AHA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②一种新型心肌病:预激性心肌病。③令人重视的心房性心肌病。本书内容翔实、新颖,结构完整、严谨,行文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