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运动试验是心电图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其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运动试验就开始受到重视;在40—50年代期问,学者们对二阶梯运动试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至50年代中期以后,二阶梯运动试验逐渐被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所取代。随着国际上相关研究的进展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心电图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方面,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1957年黄宛教授首先开展了二阶梯运动试验,该方法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我国上海可自行生产平板运动仪,我院才开始相对较多地应用平板运动试验。由于当时心电图记录为单导联、平板运动仪为手动操作、与心电图记录不同步等原因,每日接受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患者很有限。而自1984年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平板运动仪后,我院心电图运动试验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目前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人体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解剖、生理与异常状态下的相关改变,以及相关疾病的关键知识,并配以形象逼真、高度概括的绘图,将深奥的基础科学与临床医学融会贯通,瞬间使人领悟奇妙的人体结构和机体功能,以及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的缘由。本书实现了“医学与艺术”“理论与临床”“专业与科普”的三大结合,是一部具有50多年沉淀和辉煌的经典著作,既可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和中青年医务人员的教科书,亦可作为医学爱好者、患者及青少年的医学科普教育读物。
本书系统介绍了当前心血管病诊治领域的理论和技术。全书共分9篇74章,内容新颖。特点在于将心血管病的基本理论与诊治技术相结合,重点介绍相关领域的进展和现代观念。本书循序渐进地对心血管病这一学科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首先,在预防心血管病学篇中详述了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的各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关注女性和冠心病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介绍了易损斑块和易受损患者的概念。近年来,心血管影像学技术进展迅速,使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二篇详细介绍了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脏显像、心脏MRI、多排螺旋CT造影等基本知识和技术进展,同时还介绍了有创的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包括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方面的进展。第三篇主要介绍β受体阻滞剂、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抗栓药物
Gary V.Heller、Robert C.Hendel编著的《核学临床应用(第2版)(精)》简明、系统地介绍了核学的诊疗程序、检查的原理方法以及检查结果的判断解读,涵盖了核学的技术方法。 《核学临床应用(第2版)(精)》插图精美,为需要了解掌握该学科技术的临床医师及心内科和放射科进修医师、实习医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是从事核学的医师考取相应证书复习所的参考书。
本书是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很新发布的心血管预防与康复指南,实践性与指导性较强,影响力大,对于指导我国心血管疾病慢病防控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会议资料分发给参会人员,对于提升我社心血管图书的品牌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编者以图表的形式分15章详细介绍了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遗传与环境因素,自主神经系统在人类高血压中的作用,肾脏、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原、肾素(原)受体和肾素抑制,高血压发病的血管机制,高血压病的心血管危险评估,继发性高血压与肾上腺和神经系统,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较新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试验,抗高血压治疗的患者选择和特殊问题,抗高血压治疗与肾损害的进展,以及美国和欧洲高血压指南的变化。本书图片精美,内容新颖直观,是临床医师,特别是研究治疗高血压病的专业医师和研究人员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本书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的发展史开始阐述,系统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调节和相关炎症标志物,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中的作用,血管炎症诱导物、脂肪因子和白介素等炎症介质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以及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天然抗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抗炎治疗等相关专题。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图谱》是一部介绍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图谱。通过大量图例诠释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的诸多现象和机制,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共分两大部分八个章节,部分着重介绍肺静脉电位的识别及其在房颤发生和维持中的作用,如何验证肺静脉电隔离等;第二部分介绍房颤消融术后房速的常见类型和快速标测。本图谱资料均来自于作者的临床工作实践,对心脏科医生,特别是从事心脏电生理医生具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本书以表征动脉弹性的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测量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典型心血管动力学参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心率、脉搏波传播速度、大动脉顺应性指数、小动脉顺应性指数、动脉硬化指数和踝臂指数的测量原理和计算方法,并突出了临床应用效果和每个参数的临床诊断特点。为紧跟国际发展趋势,还详细介绍了脑血流测量原理、动脉力学计算数值方法和全身血管的整体模拟方法等新领域的研究成果。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飞跃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口腔修复体的美观和精角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前普通义齿的修复手段已不能够满足语辞在患者的原望,精密附着体的出现,在性、美观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义齿的制作工艺,精密附着体义齿的临床效果达到了近乎无缺的修复效果。本书涉及的冠内冠外精密附立脚点体作为精密附着体中的一大类,几乎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三臂卡环固定体,因此,在口腔修复领域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全书共分19章,由浅入深地分别讲授了冠内在临床应用上,最后一章讲授了研磨技术。纵览全书插图颇多,有利于初学者理解。本书既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和进修生的临床操作手册,也可以作用口腔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技术。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影像资料、手术操作过程以及术后体会的描述。此外在重点章节中对近年来相关文献都做了简单概述,让读者能够尽可能了解脑血管狭窄血管成形术外现状。另外《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重点总结了各种病变手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力求给读者展示出这一技术的风险和尽可能的预防措施,使这一技术更加安全有效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为规范化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