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Mycoplasma)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最早是1898年由法国Nocard及Roux自患牛肺疫的病灶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nialike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命名为支原体,1974年成立了国际支原体学组织。经过广大学者近三十余年的悉心研究,人们对支原体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遗传与变异及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支原体学。
《乙肝病毒的八大克星》在介绍“乙型肝炎”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抗击乙肝病毒的疫苗、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剂、保肝降酶药物、中医中药、饮食疗法、治疗性疫苗,即乙肝病毒八大克星的作用机制、适用人群、应用方法及应用前后的注意事项等,以冀能帮助患者早日战胜乙肝病毒,提高生活质量。全书通俗易懂,内容丰富,适合乙肝患者及广大百姓和基层医务人员参阅。
支原体(Mycoplasma)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最早是1898年由法国Nocard及Roux自患牛肺疫的病灶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nialike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命名为支原体,1974年成立了国际支原体学组织。经过广大学者近三十余年的悉心研究,人们对支原体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遗传与变异及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支原体学。
移植感染,是器官及骨髓移植后的最大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移植效果。由于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机体对各种细菌、病毒的侵袭缺乏抵抗力,如何针对移植后感染的治疗和处理,就成为移植科医生、感染科医生及外科医生能力。我国的移植事业近10年来发展很快,但对移植后的并发症,如感染等的治疗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图书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