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华疑难感染病和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2013)(精)》由翁心华、张文宏主编,其内容涉及感染、结缔组织一血管、肿瘤等多个领域,但均有各自的典型性与复杂的认识过程。本书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扑朔迷离的疑难案例,还有可以无发热表现,但极易误诊的常见病,配以典型图片以详尽展示它们在诊治过程的重要性。每一章节以摘要、病例介绍、诊治过程疑点与解释,以及用小贴士形式插入文献资料。摘要部分是每章节的精华,读后可大致领会作者提出本病例的初衷及疑难特殊之处。本书如能给年轻感染病科或普内科医生在艰辛的成长过程带来一丝助益的话,会使作者感到莫大的荣幸。
《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的主编是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分四篇共42章。篇~15章,系总论部分。介绍感染微生态学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详细讲述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正常微生物学宿主转移、定位转移与感染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变异及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关系;逐一剖析临床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剂等对微生态的影响。第二篇系各论部分,包括6~30章,根据现有资料,讲解各感染微生态学特征及处理方法。第三篇包括第31~35章,详细介绍微生态调节剂的种类、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第四篇包括第36~42章介绍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无菌.悉生动物的培育与应用。
本书分为8篇30章,篇对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体的有关基本知识进行说明;第2篇主要介绍了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宿主防卫系统进化的知识;第3篇和第4篇分别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5篇对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病、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说明;第6篇说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逃逸和潜伏机制;第7篇对免疫遗传学进行了介绍;最后一篇结合两个实例结核病和,对免疫干涉进行了阐述。本书的特色在于从病原体和宿主双重角度,对病原体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机理进行了深入论述。这一有异于以往的角度,将为感染研究和免疫学研究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本书适用于感染和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肾综合征出血热》由我国从事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研究的多位专家集体编撰而成,全面、地反映了外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实验诊断和实验研究及其相关技术、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诊治、中医诊治、,还介绍了汉坦病毒肺综合征,并有1997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方案》等资料。
支原体(Mycoplasma)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这类微生物最早是1898年由法国Nocard及Roux自患牛肺疫的病灶中分离出来,当时命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leuropneumnialikeorganism,PPLO),1967年正式命名为支原体,1974年成立了国际支原体学组织。经过广大学者近三十余年的悉心研究,人们对支原体的生理生化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遗传与变异及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已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支原体学。
《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的主编是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分四篇共42章。篇~15章,系总论部分。介绍感染微生态学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详细讲述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正常微生物学宿主转移、定位转移与感染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变异及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关系;逐一剖析临床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剂等对微生态的影响。第二篇系各论部分,包括6~30章,根据现有资料,讲解各感染微生态学特征及处理方法。第三篇包括第31~35章,详细介绍微生态调节剂的种类、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第四篇包括第36~42章介绍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无菌.悉生动物的培育与应用。
本书分为8篇30章,篇对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等病原体的有关基本知识进行说明;第2篇主要介绍了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宿主防卫系统进化的知识;第3篇和第4篇分别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第5篇对作为感染结果的自身免疫以及细菌感染、寄生虫病、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进行了说明;第6篇说明了各种病原微生物的逃逸和潜伏机制;第7篇对免疫遗传学进行了介绍;最后一篇结合两个实例结核病和,对免疫干涉进行了阐述。本书的特色在于从病原体和宿主双重角度,对病原体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机理进行了深入论述。这一有异于以往的角度,将为感染研究和免疫学研究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本书适用于感染和免疫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的主编是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第2版)》分四篇共42章。篇~15章,系总论部分。介绍感染微生态学观念的由来及其历史发展背景,详细讲述正常微生物的组成、生理功能;正常微生物学宿主转移、定位转移与感染的关系;正常微生物群变异及微生态失衡与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关系;逐一剖析临床药物、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对微生态的影响。第二篇系各论部分,包括6~30章,根据现有资料,讲解各系统感染微生态学特征及预防处理方法。第三篇包括第31~35章,详细介绍微生态调节剂的种类、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第四篇包括第36~42章介绍感染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无菌.悉生动物的培育与应用。
本书专门论述大气气溶胶与雾霾的形成机制及其对 气候变化的影响。它总结了作者20年来参与 和 相关的大型科研项目,研究以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为代表中国三类典型地区大气气溶胶所取得的成果,论述了各类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揭示了各典型地区的雾霾形成机制,发现有机气溶胶、硫酸盐、硝酸盐和黑碳是大气中产生雾霾的4类决定性组分,提出交通源排放日益严重是触发很多地区大范围雾霾的主要原因,并论证了气溶胶长途传输是大气污染和雾霾形成之重要途径,阐明了颗粒物严重污染对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可能影响。本书还提出了气溶胶长途传输途中及大气海洋物质交换中的铁硫耦合反馈机制等一些涉及大气化学的基础理论,发展了气溶胶科学研究的若干新方法。
《感染免疫学》一书主要介绍感染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应用。20世纪以来,医学微生物学发展不断融合了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进一步理解宿主细胞和微生物致病机制间的分子联系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将免疫学的研究范围拓宽到了微生物防御,并且在研究哺乳动物器官的自身调节和致病机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如单克隆抗体技术、ELISA和ELISPOT;流式细胞术的荧光活性细胞分选系统、细胞分离检测、细胞因子的细胞计数分析;运用四聚体技术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定量分析等技术。免疫学的发展进程相当迅速,因此免疫学技术方法的改进和更新以及前沿技术的学习都是很有必要的。《感染免疫学》是一本系统介绍当代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的感染免疫学的为数不
《翁心华疑难感染病和发热病例精选与临床思维(2013)(精)》由翁心华、张文宏主编,其内容涉及感染、结缔组织一血管、肿瘤等多个领域,但均有各自的典型性与复杂的认识过程。本书不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扑朔迷离的疑难案例,还有可以无发热表现,但极易误诊的常见病,配以典型图片以详尽展示它们在诊治过程的重要性。每一章节以摘要、病例介绍、诊治过程疑点与解释,以及用小贴士形式插入文献资料。摘要部分是每章节的精华,读后可大致领会作者提出本病例的初衷及疑难特殊之处。本书如能给年轻感染病科或普内科医生在艰辛的成长过程带来一丝助益的话,会使作者感到莫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