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5章,主要介绍常见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包括的精神障碍有: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和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等。以条理化的方式描述各类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案与原则。内容强调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内容适合精神科及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其他各科医务人员及对学有兴趣的人士也可参阅。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内驱力、心理结构、梦、心理冲突、神经症的病理心理基础,以及日常生活中心理现象等基本理论。 对从事心理学及医学的专业人员具有指导作用,亦可帮助普通读者了解自己,增强心理素质。
本书介绍了神经免疫疾病的很新进展,诊治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主要包括:多发性硬化免疫学研究进展、多发性硬化基因研究进展、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进展、重症肌无力胸腺免疫学研究、副肿瘤综合症实验诊断与临床、周围的神经节苷脂谱、周围细胞治疗学进展、格林巴利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神经眼科诊疗新进展。
人是人类专享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气质、品德、质量、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朱建军著的《人格(一生一剧本)/东方心理治疗名家系列》从两个维度阐释人的形成:形成于个体生命早期的童年、幼年乃至胎儿期的“初体验”,以及根植于历史、人文等人类共同体验和传承的“原型”。从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的角度,梳理人形成的过程,阐释同地域、同种族乃至全人类共同具有的“原型”和个体早期经验感受对个性及人发展的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先进的诊疗技术与药物层出不穷,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标志着20世纪临床医学发展里程碑之一的循证医学的建立,为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精神医学的特殊性和各个医院发展不一致性,精神疾病的规范化诊疗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中国医师协会总会的指导下,精神科医师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精神疾病临床诊疗规范教程》。本书共有24章,以国际分类与诊断指南为主线,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参阅外文献,特别是《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与国外的诊疗规范,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常见精神障碍的概念,病因相关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给
本书共分18章。根据国际头痛协会(IHS)的分类标准(2004),在本书版的基础上更新了最近5年的新进展,对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及各种继发眭头痛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阐述。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适合神经病学、疼痛学专业工作者、医学生及头痛患者阅读。
本书共16章,前3章分别介绍精神科常见紧急状态、精神药物急性中毒和精神药物严重副应,涉及精神科临床工作中带有迫切性或普遍性的问题。第4~15章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分类方案对常见精神障碍加以介绍。近年来新型精神药物不断面世并应用于临床,本书在第16章简要介绍若干,传统药物不再赘述。附录部分还提供了精神科常用评定量表,便于选择使用。本书基于精神科门急诊工作的任务定位和工作特点,充分吸收近年来精神科诊断治疗方面的成果,按照问诊要点、体检要点、精神检查要点、辅助检查、诊断要点、病历记录要点和门急诊处理的框架对常见精神障碍加以介绍,不求理论上的深入,但求要点较为齐备,供广大精神科门急诊工作者速查参考。本书主要供精神卫生机构门急诊人员使用,也可供其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
作为这本书的主编,难道不允许我说我是多么的感动吗?我怎能不为撰稿人慷慨加入的品质而感动?我怎能不为撰稿人交付的优质作品而感动?我怎能不为各式各样的案例和多彩多姿的隐喻风格而感动? 在此之前,我已经写了两本关于隐喻治疗的书:《心灵氧吧: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和《l01个抵达孩子心灵的故事》。我本以为关于隐喻治疗我已经把我该说的内容说得差不多了……但接下来的三件事情让我改变了想法。首先,是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因为读者和我的工作坊的同事发现这两本书提及的原理和案例确实有用,还希望读到更多不同案例的更加丰富多彩的隐喻故事的运用。其次,是来自特雷西·贝尔蒙特的请求,他是我在威立公司出书的编辑,他邀请我再写一本有关隐喻的书。起初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重复写隐喻故事的运用——它虽然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