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感觉运动艺术疗法是一种独特的、自我授权的躯体体验应用 它以身体为中心,以创伤为手段 并帮助经历过复杂创伤事件的客户积极应对压倒性的经历,直到他们感到不那么无助和不知所措,然后能够修复对过去的回忆。 作者艾尔伯特女士为读者提供了以身体为中心、以创伤为基础的艺术治疗方法,并引导读者了解引导式绘画背后的思想和过程,本书包括100幅全彩图像,这些都是有用的作品范例。适用于艺术治疗师、体感疗法从业者、身体治疗师、艺术家和心理健康专家。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学辞典》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科学》杂志主编、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治良,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郝兴昌主编。杨治良教授是中国实验心理学家,是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心理学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主编过多部心理学工具书,工具书编纂经验丰富;哈尔滨师范大学郝兴昌教授是心理学界新生代学者,研究的专业领域广泛,并且能较快吸收并反映学科的新兴发展状况和趋势。《心理学辞典》是两代专业学者优势互补,与辞书专业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打造的心理学专业精品工具书。是在《大辞海 心理学卷》的基础上修
本书是 中国科学普佳作精选 丛书之一。是一部探讨癫狂梦醒的科普著作。本书收入的作品,都是研究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论著不只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本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作家们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 润物细无声 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这是一本实践导向的教科书,旨在阐明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和其他疗法相比,传授和学习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不那么清楚明了,很容易让学习者一筹莫展。这本指南以作者对实习生进行培训的长期经验为基础,其核心要点是:精神分析取决于分析态度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以技术至上”,它是一本立足临床情境、以技术原则为导向的书。 这本书在关键领域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且切实可行的指导,比如如何进行诠释,如何进行评估,怎样使用心理动力学术语对个案进行概念化,以及如何结束治疗。它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指南,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了重要的信息。第二版从头到尾都做了 新,涵盖神经科学中发现的引人注目的新材料、精神分析心理治疗日益增多的证据基础、美国关系学派和动力性人际治疗的发展,以及 近关于移情的研究。
荣格把 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尚未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引入分析心理学的领域中,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的《未发现的自我(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心灵探索、时代的精神潮流、文学艺术与 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荣格还对艺术,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做出了许多精彩的论断。
本书中所提到的对六岁以下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方法已经得到研究结果证明。这个成果是来自与这些能够学习推拿,把此疗法日常化并坚持五个月的家长们。几周过后,孩子们就开始改善。孩子们自己也会开始向家人寻求推拿,而家长们也会开始享受这段和孩子亲近共处的时光。 然而,对那些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来进行推拿的家长们,他们会得到更多的回馈,换句话说,在进行推拿治疗过程中,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肢体语言而进行正确的推拿手法的调整,治疗结果会更好。在我们的研究中,治疗师们会协助和确保家长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而做出正确的推拿调整。这些定期的手把手专业指导可以帮助家长们提高他们的技术。
抑郁症正日渐渗透我们的生活,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痛苦。它 不是单纯的悲观或抑郁情绪,而是有着复杂临床诊断标准的精神疾患。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症是 主要致残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 的重要原因。本书从历史早期的忧郁症开始追溯,继而讲述了现代精神病学对抑郁症的诊断和分类,又逐一介绍抑郁症的高风险人群、抑郁症的病因理论和治疗手段的演变,与之相关的一些争议及由它带来的社会负担等议题也得到了探讨。
食疗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中华民族在九州大地上历经数千年的努力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一门应用科学技术。中国食疗学的特点是根据食药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食物的功效,达到防病治病、养生康复、延年益寿的目的。食疗与饮食学和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要发扬和发展食疗在人类保健事业中的作用,除了要充分发军已有的食疗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还应继续研究饮食与中医学之关系,并从中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中国饮食学,还是中国医药学,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不断衍化渐进而成的。如果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中国食疗学的特色和优势中,能充分注意中国文化与饮食和医药之间的历史性有机联系,则将能进一步丰富研究成果。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第2版)》版出版后,我们收到外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和意见,这些意见在表扬《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第2版)》优点的同时,也提出了版的许多不足之处。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第2版)》出版后的6年间,我们也发现,神经血管介入技术发生了很多变革,神经介入的理论和观念在不断更新。要赶上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步伐,站在这一领域的前列,必须对相关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因此,我们组织人员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第2版)》版进行了修订,作为第2版出版。《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第2版)》由刘新峰主编,供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2006年,《中国卒中杂志》创刊,并设立了专栏——主编手记,手记的作者为本刊主编——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 王拥军编著的《脑海深处》为《中国卒中杂志》创刊至今100余篇主编手记的集结出版,全书既展示了十年来全球脑血管病研究的动态,又展示了其间中国脑血管病研究和临床实践成长并逐渐步入国际领先阵营的历程;既有作者关于学术的理性分析,又有作者医路历程的激情感悟。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预防在于防患于未然,情绪问题与儿童体验到的压力、生活事件不无关系,孩子的家长、老师、家庭其他成员能够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尽量减轻他们的压力,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对于预防情绪障碍的发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不少情绪障碍患儿的家长都有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古板、谨小慎微的性格缺陷,要培养儿童随和、豁达的个性,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和要求不要过分严格、刻板,给儿童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有助于预防情绪障碍的发生。
本书的精辟之处在于提出了十种让你由弱而强的方法,它们分别是:出人头地的方法:激发成为强者的欲望;铲除自卑的方法:把自信变成身上的“一根筋”;克服盲目的方法等内容。
作为这本书的主编,难道不允许我说我是多么的感动吗?我怎能不为撰稿人慷慨加入的品质而感动?我怎能不为撰稿人交付的优质作品而感动?我怎能不为各式各样的案例和多彩多姿的隐喻风格而感动? 在此之前,我已经写了两本关于隐喻治疗的书:《心灵氧吧: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和《l01个抵达孩子心灵的故事》。我本以为关于隐喻治疗我已经把我该说的内容说得差不多了……但接下来的三件事情让我改变了想法。首先,是认识在不断地深入,因为读者和我的工作坊的同事发现这两本书提及的原理和案例确实有用,还希望读到更多不同案例的更加丰富多彩的隐喻故事的运用。其次,是来自特雷西·贝尔蒙特的请求,他是我在威立公司出书的编辑,他邀请我再写一本有关隐喻的书。起初我拒绝了,因为我不想重复写隐喻故事的运用——它虽然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
我们每个人内心,可能都隐藏着一只抑郁的黑狗。 6位抑郁症患者的真实独白,带领我们远离无知和偏见。 走近“抑郁”,了解他人。 爱和理解,才会让世界更美好。
本书译自美国著名的Baylor医学院定期发布的神经科疑难病例和少见病例解析。 几年前,译者有幸看到这些资料,仔细研读,发现其病种几乎涵盖了学各个领域,弥足珍贵,使笔者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萌发了将这些资料介绍经我国学工作者的愿望。在有关专家和同事的鼓励和支持下,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笔者们翻译团队终于完成这项工作。 此次出版的是该校在网上公布的40个病例资料,定为第二集,笔者们还将继续进行这项工作,以后各集将陆续付梓。 本书的每一例病例都涵盖了详细临床症状的体征、完备的实验室检查、重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等资料。其特色在于对于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供诊断思路,并在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相应疾病的基础知识和进展,对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和其他相关科室的医师颇有启迪和参考价值。 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