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我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求学时,学习《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痰”、“瘀”的论述,对“痰瘀”起了兴趣,后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致病十分关注。1965年邵宝仁老师(中医教育家张山雷的女婿)介绍了《中医杂志》第二期刊载的化瘀止痛散,用于临床,疗效确凿。后在课余撰写了《痰瘀论》。1968年参加工作,在基层的诊疗实践中,碰到诸多外伤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无论内服、外用,总不出此窠臼。用祛瘀活血之后虽病愈大半,但往往留下外伤后遗症,即俗称“陈伤”,在气候变化时就会发病,出现酸痛等症状。后改用化瘀止痛散(乳香、没药、骨碎补、桃仁、杏仁、韭菜子、白芥子、细辛、白芍、制川乌)方治疗,解决了这些问题:,由.此引发了对痰瘀相关问题的深入探求。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是颜德馨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药心法、医案选析部分,充份体现了其学术思想,突出反映了颜氏治疗老年病及各科疑难杂症独到的诊疗经验。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18章,介绍与皮肤病临床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知识和技术,内容新颖;各论36章,全面、系统介绍1800余种皮肤病的临床、病因、病理和防治。所有内容主要立足于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料,并结合外文献进行编写,病种比较齐全,内容详尽、实用,符合我国国情。本书附有部分病种彩色图片及英汉、汉英病名索引。本书是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人员的参考书和医学继续教育用书,也可供其他各临床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参考。
李仝、康宁主编的《白血病中医证治》旨在复习古今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厘清中医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脉络,在繁多治疗方法中甄别优劣,总结现代医家治疗白血病的临证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介入时机、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内容涉及到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白血病的分型,白血病的西医诊断及治疗,白血病常用中药。现代医家治疗白血病的临证经验,白血病并发症的处理以及白血病的护理。
庞宪清、庞朝轩编著的《中医药故事趣闻》为中医科普著作。作者从历代医籍、野史杂录、书报杂志中精心选录有关中医药故事趣闻,分为医史趣闻、本草传说、杏林笑话、岐黄文化、药性戏剧五类,集腋成裘,汇集成篇。本书其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题材林林总总,但从中可以窥见祖国医学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正史所不收载的珍贵中医药史料。虽品文短小,但趣味浓郁,将医学的知识性、科学性寓于趣味之中,读后令人赏心悦目,百读不厌,情思盎然。不但中医药从业人士读之,可从中得到启发,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知识品位,开发新的思路,提高专业知识,使广大中医药爱好者、知识界、文化界学者,亦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并从中获取中医药知识。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周定夺先生是重庆市荣昌县赖溪河畔路孔镇老街生化堂的坐堂老中医,行医乡里40余年。 周老先生在学术上师宗清代名医郑钦安火神一派,师从卢铸之弟子石定国先生。 周老先生生前留有遗稿《医案医话选编》一部,这是一本周老先生行医40余年临床经验的结晶。《周定夺医案医话选编——火神派卢铸之再传弟子》由论述、医话、医案三部分组成。其中论述19篇,医话24篇,医案223篇。所录皆随记随录,所以没有分年代顺序,只注明发生时间。医案涉及临床各科,都是些大病重症,疑难杂病。书中所记录病案大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前期及最近两年。病案大多冠以治验,治疗经过字样。当然治愈的是主要的,也有少数病例由于种种原因失治或治疗之初有效果,最终因病情严重,不治身亡。总之不管治愈与不愈。都是临床实践的真实记录,原汁原味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三河市黄土庄燕发装订厂把10本样书也送库房了。李彦文不能做入库处理。日后李彦文到库房取回10本样书,把样书转交总编室刘丰,乔素娟收。)(原因此书责编是周乙龙,马红治已经调离社,没有人交样书)。本次入库图书:1020套X218.00元。另加样书10本。)
《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以《伤寒论》、历代诊治外感病证的著作、经验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近现代中医防治外感病证理论创新和临床积累为重点,立足于学术发展前沿,让研究生熟悉学术发展动态,培养研究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医药学成功的范例,让研究生掌握研究思路,临床与实验研究、科研总结的方法。本教材选择的章节,主要是临床常见的和中医诊治有优势的病种。并将分布在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教材中外感病证的内容汇集于此。企望研究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课题和指导在外感病证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对培养中医人才的创新能力有所裨益。 本书为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的中医药研究生教材之一。该教材结合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的历史、近50年中医诊治传染性外
《中医一绝——叶氏中医歌诀及医案录》是以文学和医学相结合,以白话歌诀为主体,并加以注解的一次大胆创新。本书内容丰富,内中记有数千条单方妙方,是作者叶树原、叶欣欣积四十年之临床总结。本书前半部分为中医中药歌诀,其中内科病歌诀前46歌为按《中医内科学》顺序编写的综述性歌诀,之后所有歌诀则为一病歌诀。后半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名医及作者本人之临床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本书选录了全国首批500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的李振华先生行医六十余年来对临床病证的精辟见解及宝贵的临证经验,以医案医论之形式展现。医案中尤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特色;在具体施方用药上,有在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有祖传及李老临证多年的经验方药,还有临证时灵活的辨证组方。医论则有独到的学术理论观点。本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分两篇。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科学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书内容丰富,理论透彻,适合于中医针灸学研究者、针灸执业医师及中医针灸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现代著名临床家的临床经验,并介绍了其从医过程,是现代中医学术发展概况的反映,它带有浓浓的时代色彩。本书的编辑出版是对现代著名临床家经验的梳理,也为人们学习、继承乃至发展中医学术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医学全书》集清·叶天士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叶天士、名桂,生于1667年,卒于1746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本书包括《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1卷、《温热论》1卷、《种福堂医案》1卷、《种福堂公选良方》3卷、《普济本事方释义》10卷、《叶案存真》4卷、《叶天士医案》1卷、《医效秘传》3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专题论述了叶天士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校注叶天士所著及其门人后学所辑医书13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郭振球编著的《实用中医诊断学(精)》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体系中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