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介绍了腹针疗法的源流和发展、腹部解剖、治疗机制、腹针的特点、取穴方法、处方组成、操作方法、提高疗效的因素、适应证与禁忌证、常用腹部治疗方法、针刺意外及处理、腹部常用腧穴等;下篇为各论,主要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和皮肤科共151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操作方法、运用效果、处方荟萃和按语。为方便临床实用,每病精选了行之有效的处方数首,供临床选用。本书适于临床相关科室医师、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和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中医推拿与影像学读片分析--附131例临床典型病例报告(附光盘)(精)》为作者吴文豹近年经治的 131例骨伤科典型病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选用数百幅预、胸、腰椎,髋、膝关节和跟骨等部位的X线、造影、MRI、3D成像等影像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和推拿疗效进行专业读片分析,从影像学角度解读患者病史主症、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相互关系。探讨中医推拿在骨伤科疾病对症治疗中的实际作用与疗效。本书为临床中医师在治疗颈腰膝腿痛类疾病时的影像学读片分析提供指导,可为推拿医师正确认识西医骨科的临诊资料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30卷(缺卷、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作。
淋巴结的分期是决定大多数原发肿瘤治疗方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书以解剖图和影像图彩色标注的方式,介绍了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淋巴结的解剖,教读者学会判断和评价淋巴结受累的表现、判断肿瘤的分期。并在最后l章对影像上与淋巴结表现相似或易误诊的结构进行了展示和比较。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影像上正常和异常淋巴结的识别能力,从而判断疾病的分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适合影像科、肿瘤科等专业医师参考学习。
经络系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独立联络系统,具有远程循经联系功能,只要对经络经穴进行刺激,就可以远距离调整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本书作者结合手五里穴禁刺原理、经脉环状联系、经络气血多少、迎随补泻法等,论证指出: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脱离实践,违背人体生命规律、也违背基本科学常识,必须否定,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破除了营气流注的误导。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并统一经络理论,将其分为经络结构、循行规律、古典理论三类。论证并强调经脉行气,率先提出经脉终始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络分野规律,进而结合前人工工作归纳出经脉循行的八项规律。辨析古典经络理论主义,还原经脉循行部位,创立循经排穴法,改进《针灸穴名标准》,彰显经络远程循经联系的重要科学价值。通过严密考证,界定经络
本书汇集了目前、乃至国外手法诊治各种疾病脚病床经验,既具有传统医学的特色,又融汇了现代医学的内容,是目前手法诊治方面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上篇、中篇、下篇、附篇四部分,重点对手法诊治在骨折、脱位、筋伤、脊椎相关疾病和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上的运用做了系统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力求全面而不复赘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可供广大基层临床医师、本学科专业人员及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阅。
中医妇科学源远流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妇女保健方面,做出了的贡献。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它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在世界医学之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医妇科治疗大成》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遵循理法方药、辩证诊治的原则,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系统整理了古今中医妇科治疗学重全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概括了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食疗、药膳等多种治疗方法,同时也吸收了现代中医药治疗的新成果,诸如中药离子导入、中药保留灌肠等新疗法。
本书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出版。书中绪言,介绍了我国中医儿科名医刘弼臣教授的成才之路和学术思想。上篇部分,介绍刘弼臣教授在儿科临床中常用的205味中药的用药经验,下篇部分,重点介绍刘弼臣教授有代表性的18个方剂的治疗心得。全书共收集刘弼臣教授医案550余例,对刘弼臣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68年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本书主要编写人员为刘弼臣名医工作室的成员、研究生及其子女,均长期跟随刘弼臣教授出诊抄方,收集整理病案。本书内容真实,以用药和用方心得为纲,由病证切入,深入浅出,切合临床,可读性强。 本书实用性强,适用于从事中医临床,尤其是中医儿科专业人员和中医爱好者。
暂时没有内容
暂时没有内容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由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的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是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的中国的百科全书,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时人王世贞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李时珍“书考八百余家”,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经验,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了大
《中医大辞典》是一部民国时期较早编纂出版的规模较大的中药辞书。具有开创之功。该书由民国时期上海卫生报馆编辑部赵公尚主编。报馆十数人费时三载,参考中外典籍数百种,词条栏目设置有别名、形态、产地、入药部分、制法、性味、辨伪、功用等十余细目。收入中药正名、别称6000余品。可供中药研究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