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列择清代四大名医之一陈修园业经肯定的著作16种,由闽派著名中医临床家、医史学家重新整理点校。闽派著名中医临床医家、医史学家点校整闽派医家古籍,赋予了此套丛书双重的历史意义。 全套丛书内容比较完备,包括了经典的基础理论,诊断、方剂、药物和各种病症的治疗,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是初学者案头所***,是中医普及教育教科书式的典范。
《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附篇:对针灸学古今集锦、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图表,让读者阅读更加直观。
本书是高等医药院校道医学首批试用教材,共分五部。分别从道医概论、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道医代表人物、道医基本流派等五大方面对道医文化进行了整体研究,系统阐述了道医学体系、技术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较完整地再现了道医学的全貌。因其突破了以往从单一学科研究医学的局限,集道家、道教、哲学、史学、文学、医学、生命学、养生学之智慧,以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多方面学术上作出了深入的探索,所以,它是医学院校教师、学院以及在职医学工作者学习道医比较完备的一部教材,也可作为其他院校师生了解祖国道医文化的一部的参考读物。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先生得获此书,世袭珍藏。敦煌原卷毁于“文革”,后张偓南之孙张大昌将该书抄本捐赠中国中医研究院。本书汇集了保存于张大昌亲传弟子及私淑弟子手中的21个抄本,按时间先后全文收录,说明抄本来源、传承经过,并对重要问题进行考证研究,为研究敦煌原卷及中国医学史先秦至六朝之发展提供了翔实材料,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所据底本及其流传演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秘资料。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共8章,分别介绍中医文献中有关肿瘤的论述、肿瘤的病因病机、中医辨证、常用治疗大法等。下篇为各论,共9章,介绍常见肿瘤的病因病机、病理机制、诊断、治疗(辨证施治、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临证经验及各家经验等。
《腰部疾患:循证预防与康复(第3版)》是一部针对腰部检查和康复的专著,展现了腰背部解剖、功能和损伤机制方面坚实的研究基础,由循证研究。前沿的应用策略和50项检查及训练构成。国际知名的腰背专家Stuart McGill教授引导读者通过腰痛的评定来明确引发疼痛的特异性原因,从而验证循证支持的各种预防和康复方法。 《腰部疾患:循证预防与康复(第3版)》所教授的腰背康复方法将引导读者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需求来改进干预。康复和预防方案。 除了提供循证基础,《腰部疾患:循证预防与康复(第3版)》还有以下特色: 信息完全更新,章节构建合理,确保从业者可以应用的临床实践,并认识到每个患者都有其独有的疼痛原因 提供了实用的检查清单,使读者通过新的评定方法轻松获得评定信息 临床信息实用性强,帮助读者更容易
《中医养生大成》为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中医古籍抢救工程示范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张志斌领衔,组织国内一流中医文献专家,从现存约600种的中医养生著作中挑选出代表性、富有原创性的品种,以*版本为底本,精心校点而成。《中医养生大成》共3部,分别为日常养生通论、药养食养、叶纳导引。部收录包括趋安避险、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恬惔、小劳无极、养老哺幼七方面的日常养生通论著作70多种。各子书均附“校后记”,与读者分享在本次整理中校点者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面反映了中医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其中天、地、人三才一体的医疗模式和预防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对中医学养生康复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论述。把养生的典范分成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后世圣人和贤人四级,认为后人能够达到哪一级,主要取决于个人养生的实践程度,详尽论述了养生保健、祛病延年的重要意义,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 本书由《黄帝内经》原典入手,从饮食、起居、劳逸、寒温、七情、四时季候、地理环境、水土风雨等方面探寻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健康的方法,并详细谈论了病因、病机、体质、精气、藏象、经络与养生的紧密关系,是一
《针灸治疗临证精要》(作者沈晓明)强调三点:一是针对目前针灸类著作中,无论对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还是对针灸处方中个别腧穴或配伍腧穴的作用、组方意义等阐述,经常存在用词模糊或不规范、前后内容不一致、解释过于笼统或随意等问题,《针灸治疗临证精要》尽量做到体例、内容、语言使用等前后统一、规范,突出说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临床针灸治疗的病证也在不断地增减,仅凭某一时期、某一部专著难以囊括内容,本书在选择具体病证方面,坚持“少而精”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求“全”求“大”,而是将重点放在当今针灸临床常见的或能较好体现针灸处方规律的121个病证或疾病上。三是这部《针灸治疗临证精要》注重的不是个人临床经验的传递,而是努力展示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主流趋势,并试图从中挖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是国家二、三批高徒导师。从医近50年,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特别在脉诊方面造诣颇深。所著《脉学心悟》创造性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曾在《河北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等连载,深受读者好砰。《濒湖脉学解索》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濒湖脉学思想,颇多个人体会,实为中医初学者学习脉学入门之书,可指导中医初学者入门习脉,不入歧途。一书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理论结合临床,可供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s for the Detailed Illust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Herbal Medicines 为《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精细分析图集》的英文版,全书分为5部分,导论(Introduction)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历史;各论(Monograph)部分主要介绍35味中药的基原、主要化学成分、高效薄层色谱分析、HPLC分析、小结等内容,同时附有药材彩色图、药材高效薄层色谱图像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比较(Comparisons)部分主要介绍近缘品种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附录(Appendix)部分主要介绍编著者相关论文推荐;索引(Indexes)部分收录有药材中文名笔画索引、药材拉丁名索引、原植物拉丁学名笔画索引。全书内容详实,旨在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精细分析,达到有效评价中药质量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指纹图谱的实用性和可发展性。
1. 以*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为依据。 2. 结合AR 技术展示十四经脉循行和部分穴位的取穴,形象直观。读者通过扫描并关注 健康乐读汇 微信公众号,按提示下载客户端,扫描识别码即可观看。 3. 经络腧穴内容全面,查找方便:先以十四经脉为纲,按经脉展示穴位,随图附穴位主治病症,并以 ★ 标出本经常用穴;接着再分五大部位分别解析各个穴位定位。从整体到局部帮您梳理相关腧穴知识。 4. 收录常见病症的超速效对症按摩,简单实用疗效佳。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著名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讲 》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 》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讲杂病治疗学的。作者认为,它既是杂病治疗学,也是张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完成并问世,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称其为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医药后学者、从业者、研究者的之书。为什么呢?原因有四,即权威性、指导性、科学性、探索性。 第一,权威性。《金匮》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都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源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世人所公认的。 第二,指导性
辨证论治有着丰富的内容,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是目前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术上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临床上要做到正确运用辨证论治,必须认真学习中医理论,逐步掌握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并验证于临床,逐步登堂入室,在错综复杂、纷乱变化的证候面前,做到执简驭繁,索因求本,灵活施治,提高疗效。 为了适应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同道,较系统地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需要,笔者把多年教学的体会,结合临床实践的经验,整理成册,作为学习中医辨证论治的入门阶梯。全书共四篇,篇介绍辨证论治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第三、四篇介绍常见症状和疾病的辨证论治。另有两篇附篇,介绍辨证论治常用中药和方剂。每篇均列有专题讲座,举一反三,以便对各篇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