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大型,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性工具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描述。附篇:对针灸学古今集锦、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图表,让读者阅读更加直观。
“本输针灸”是一种依据腧穴的阴阳五行属性,辨证组方的针灸治疗方法,其名源于《灵枢·本输》篇(该篇主要介绍五脏六腑所出之五输穴,及其位置、属性、运行方式等)。所谓“本输针灸”是以《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为指导思想,遵循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以《内经》中所记载的腧穴为基本选穴,以五腧穴为核心穴位组方的治疗方法。本书通过对“本输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探讨,力求使《内经》的基本理论,在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更具逻辑性、客观性、实用性、简单性,这也是作者一直以来学习中医经典的理念。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介绍了腹针疗法的源流和发展、腹部解剖、治疗机制、腹针的特点、取穴方法、处方组成、操作方法、提高疗效的因素、适应证与禁忌证、常用腹部治疗方法、针刺意外及处理、腹部常用腧穴等;下篇为各论,主要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和皮肤科共151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要点、操作方法、运用效果、处方荟萃和按语。为方便临床实用,每病精选了行之有效的处方数首,供临床选用。本书适于临床相关科室医师、中西医结合研究人员和基层医务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主要讲述了贺氏针灸流派的理论精华:三通法(微通、温通、强通)、扶正原则、套穴形成过程与应用。下篇主要讲述了贺氏针灸擅长治疗的64种疾病的方法和案例。
本书系统介绍了电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电学基础知识,电针仪基本知识,电针参数的临床意义、生理效应、治疗机制、取穴和配穴原则、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常见意外及其处理、常用腧穴,以及传染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等130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电针方法、处方精汇和按语。全书资料可靠,内容丰富,科学性、实用性强,适合基层中西医医务工作者、相关研究人员和医师阅读参考。
《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普济方·针灸门》是我国古代一部方书。全书大致分为12部分,卷1~5为方脉,卷6~12为运气,卷13~43为脏腑,卷44~86为五官,卷87~250为内科杂病,卷251~267为杂治,卷268~272为杂录和符禁,卷271~315为外伤科,卷316~357为妇科,卷358~408为儿科,卷409~424为针灸,卷425~426为本草。编次条理清晰,内容十分丰富。自古经方,《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普济方·针灸门》最为完备。资料除取之历代方书外,还兼收史传、杂说、道藏、佛典中的有关内容。医方著作。一百六十八卷。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针灸传世经典·国医大师贺普仁临床点评丛书:普济方·针灸门》改编四
《图解针灸经穴速查手册》由黄龙祥、黄幼民编著,以国家标准为依据,采用实体彩色照片标定腧穴、经络位置,收录经穴200余个,具有生动、真实、简要、准确的特点,图文互参,并记载简便取穴方法、穴性、主治、操作,方便实用,易于学习掌握。
《中国针灸技术方法》是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中国针灸技术方法,以200余种古今针灸技法为目,选集700个针灸处方,系统介绍针灸发展源流、操作方法、临床应用、适用范围、注意事项、医家经验、现代研究、参考文献等内容的学术专著。内容丰富,分类合理,体系完整,广集博采,古今合参,图文并茂,检索便捷。详述针灸技术的临床操作常规和实际应用情况,荟萃100位古代医家、200位现代医家的针灸技法经验,反映针灸技法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代临床应用水平。提出针灸8种治疗大法,全面探讨针灸治疗特色和处方特点。是中医针灸临床的重要参考书,适合广大中医师、针灸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阅读使用。
特定穴是针灸学腧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本书作者在多年临床和教学工作中,通过对特定穴内容的不断地学习、总结和提高,编写成本书。全书将十类特定穴分为九章,每章又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进行叙述。在总论中,主要包括概述、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内容。其中,对于各类特定穴的理论阐述和临床应用概述是本书的重点。在各论中,包括腧穴的别名、出处、穴名释义、类属、定位、层次解剖、功效、主治病证举例、配伍、操作、注意事项、古典文选、现代研究等十三项内容。其中,腧穴功效分析和主治病证分类也是本书的重点。腧穴主治功效主要从各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和各穴的穴性特点进行分析,突出了各穴的主治作用特点;主治病证则是按系统进行归纳,与临床应用紧密联系。此外,还结合具体病证介绍了各穴主要的刺灸方法。全书内容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分针灸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辨证纲要、针灸处方提纲四章,对针灸有关的临床理论问题,作出提纲挈领的综述,以便为学习各论奠定良好的基础。中篇各论,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和急救等六章,共有一百多个病症,每个病症分概论、病因病机、辨证、治疗、按语、成方选辑、验案举例、资料摘录等项,对每个病症的命名含义、理、法、方、穴、药的具体操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下篇是之外新增的12个病种,以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本书中处处融有杨长森先生针灸中药临证近六十年的心血结晶,并经其逐字审核,更保证其辨治方法的真知灼见及可靠疗效。
本书分两篇。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科学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书内容丰富,理论透彻,适合于中医针灸学研究者、针灸执业医师及中医针灸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针灸医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但对这种疗法特征与生命内在关系的认识尚有差距。由于针灸是中医药国际化程度的学科,随着脱胎予中国针灸的“西方针灸”学派在本土化过程中发生的嫱变和兴起,反过来又对中国针灸产生了凌厉冲击,因而“传统”与“现代”必然会发生碰撞,两者间必然会面对面迎对。以的视野阐述生物进化与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的必然联系是我们的一种尝试。可以说,没有体表医学,就不会有生命的健康与生物的进化;反之,没有生物进化也无法形成构成体表医学的生物结构基本要素。这也是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生命与进化的和谐与博弈!《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从皮肤进化到具有较为的内分泌一免疫功能的“皮一脑轴”(涉及针灸促进皮肤角质细胞分泌号称“万灵
全书分为8章,分别是经络、腧穴、刺法炙法、耳针、头针、针炙治疗、实验针炙、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针炙文献、还列有篇,阐述针炙器材。全书从针炙基础理论到临床运用,从现代研究到文献整理,从传统针炙到疗法,从辨证论治到辨病治疗,详尽地收集了古今针炙文献和研究成果。其内容丰富翔实,资料真实可靠。本书包涵了针炙学科的所有领域,是一部融科学性、学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珍藏价值的大型针炙专著,是针灸工作者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林氏头皮针基础与治疗的学术专著。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与头皮针有关的解剖、生理、头皮针的常用刺激区及头皮针治疗原理,重点突出了林氏头皮针对大脑功能的独特分区和认识。下篇为治疗篇,主要就林氏头皮针的取穴特点、取穴原则、具体针刺方法、治疗经验等作了介绍,重点突出了林氏头皮针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与疑难病的独特疗效与治疗经验。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是对林氏头皮针的一次全面系统总结。本书可供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的专业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为《神应经》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的合刊本。前者载百穴法歌、穴法罔、灸四花穴法及24部类病证的针灸治疗法;后者首为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收85首歌诀,记述治疗80余种病证的取穴和针刺法,次为注解“标幽赋”天星十一穴歌诀、六十六穴治证等。书中内容切合临床实用,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既可为“初学者之规矩”,又可为长期从事针灸的工作者参考,实可谓一部不可多得的针灸经典医籍。
《针灸学笔记图解》是五年制中医学专业国家统编的配套参考书。本书在保持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以直观、形象的图表形式对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掌握针灸学的基本内容。本书在编写中融入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对本学科的教师也有很好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