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诸病源候论》是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领衔,率当时名医集体编撰,成书于公元610年(大业六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候,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症候。部分症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早,内容最系统、最全面的病因、病理、症候学专著,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诸病源候论》的文辞相当繁杂,有些通俗易懂,有些又很深奥。为了方便读者对该书的阅读理解,本书对该书原著进行了文白对照译注。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讲 》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 》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陈修园(1753—1823),原名念祖,号慎修。福建长乐人。清代医学家、教育学。本全书收录他现存世的16部医学著作,包括《灵素节要浅注》10卷、《金匮要略浅注》10卷、《金匮方歌括》6卷、《伤寒论浅注》6卷、《长沙方歌括》6卷、《医学实在易》8卷、《医学从众录》8卷、《女科要旨》4卷、《神农本草经读》4卷、《医学三字经》4卷、《时方妙用》4卷、《时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伤寒真方歌括》6卷、《伤寒医诀串解》6卷、《十药神书》1卷。 陈修园的著作大多流传甚广,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其内容亦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因此陈修园的著作对于医学之普及有着深远影响。 本书全面汇集陈修园的医学著作,并在书末附“陈修园医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一篇,对读者学习和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宣明论方》,15卷。为金·刘完素于1172年所撰。卷一和卷二,诸证门,将《素问》一书中的62个病证逐条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处方;卷三至卷十五,分为风、热、伤寒、积聚、水湿、痰饮、劳、燥、泻痢、妇人、补养、诸痛、痔瘘、疟疾、眼目、小儿、杂病等各门,每门均先引《素问》医论,然后再加引申,并制定处方。本书补充了《素问》所论病候缺乏相应方药的不足,也反映了刘完素偏重寒凉、降火益阴的学术思想。
本书虽名“疡医”大全,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目前临床所说的“疮疡肿毒”外科范畴,除外科以外,还涉及内、妇、皮、儿、性病、男科、传染科等,凡有外证可见者,无不涉及,故言此书为外证全书,而不言其为外科全书。本书除汇集上自《内》、《难》、各家学说,下至当时名医言论之外,更可贵的是记述了作者40年临证独特经验,并录其先祖宁华、父青岩家藏秘方,从经文注释、脏腑论述,诸疮诊治之法,到虫兽咬伤,奇证法治,均有广泛记述。因此,该书不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疡医大全》全书40卷,有论有述,有注有释,有图有文,有歌有诀,分门别类进行编排。
《王阳明遗像图册/龙场阳明文库》主要搜集了外不同形象、形式的像及像赞,反映了各地对王阳明的尊崇。在古代儒家人物中,王阳明的像为很多,有不同形象、形式的画像、木雕像、石雕像、铸铜像等。目前收集到外各种不同的像有120余幅,其中有画家张大千、范曾所画像。收集到像赞60余篇,有明代徐阶的《阳明先生画像记》,王幾的《先师画像记后语》。有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冈田武彦的《龙场阳明铜像落成记》,韩国崔在穆的《近代韩国、日本阳明先生肖像之思想战略》等。
《针灸大成》为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是在其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了诸家的针灸资料而编成。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961)。全书共十卷,卷一为针道源流及全书的理论中心,引述《灵枢》、《素问》、《难经》的针灸理论部分;卷二、卷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为针刺手法部分;卷五为子午流注;卷六、卷七为脏腑、经络、腧穴;卷八为针灸治疗,皆取材于《神应经》,论述了23门疾病的针灸治疗;卷九为治证总要,介绍了东垣针法及各家治法、灸法;卷十为小儿按摩。李瑞主编的《中医经典口袋书(针灸卷)》为针灸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影响甚大,远播海内外,成为学习针灸的之书。
本书分三篇,入门篇介绍了《外台秘要》的成书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王焘的生平事迹、版本流传情况、引用历代文献概述、阅读研究古籍的基本方法;解读篇介绍了伤寒、黄疸、咳嗽、疟疾、消渴等疾病;附篇介绍了原书序、卷七原文。编者力求使读者对《外台秘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一定的阅读和研究古籍的基本方法,以便能直接接触《外台秘要》部分内容的原貌,达到直接研读原文的能力。因此,本书适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伤寒经解》一书,线装共八册,为清代姚球著。是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亦有藏本。姚氏籍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正史无传。本书刊行于1724年,故知姚氏可能为康熙后期及雍正年代之人。成书于清代的《伤寒经解》是一本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经义的专著,也是一本总结清以前《伤寒论》研究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作者以成无己本为底本,对《伤寒论》全文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排。全书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差后复症、序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等十一部分,将仲景原文重新分门别类,然后效仿成无己,逐一阐发医理,或综述前贤之妙论,或独出一己之高见,或驳斥叔和之陋识。作者对六经病证,用功尤勤。全书方药及煎服法与仲景原文有所差异,当为作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著名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任应秋讲》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首,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较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五运六气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中极具华彩的一部分,主要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七篇大论”中,合称为运气七篇,以及另外《本病论》和《刺法论》两个“遗篇”中,合称为“运气九篇”,它是五运六气理论的源头。《黄帝内经素问》中《气交变大论》主要论述五运之气在运行交互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变化,引起自然界德、化、政、令、灾、变等的具体情况和人体的发病情况;《五常政大论》重点阐发了五运在天地之间正常布行政令的表现,从而产生平气、太过、不及的变化,并指出四方地势高下阴阳的差异对自然万物和人体的影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