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胡希恕讲 拾遗》整理主要资料,是由段治钧校长珍藏的《温病条辨按》一书,据段校长介绍,此书是胡老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求实中医学校时作为温病学教材用的,他当年拿到这书的时候便是残本,后来纸脆脱落,经其及时复印而保存至今。
《神农本草经合注》对深入理解和研究,《本经》所列药物的功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实用意义,适于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中药开发科研人员阅读参考。《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原著叙述非常简练,读者难以理解。《神农本草经合注》以原著为基础,节选历代名医如张志聪、叶桂、徐大椿、陈念祖、李时珍等对《本经》所载药物的经典论述,再以编者按的形式简要介绍现代临床上应用与药理研究。着重解析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对一些长期以来被医家忽视或少用的药物重点介绍其功效及现代应用:对一些少见冷僻之药物仅注明其科属,不作过多解释。
本书分三篇,入门篇介绍了《外台秘要》的成书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王焘的生平事迹、版本流传情况、引用历代文献概述、阅读研究古籍的基本方法;解读篇介绍了伤寒、黄疸、咳嗽、疟疾、消渴等疾病;附篇介绍了原书序、卷七原文。编者力求使读者对《外台秘要》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掌握一定的阅读和研究古籍的基本方法,以便能直接接触《外台秘要》部分内容的原貌,达到直接研读原文的能力。因此,本书适合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伤寒经解》一书,线装共八册,为清代姚球著。是书现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亦有藏本。姚氏籍贯生卒年代已不可考,正史无传。本书刊行于1724年,故知姚氏可能为康熙后期及雍正年代之人。成书于清代的《伤寒经解》是一本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经义的专著,也是一本总结清以前《伤寒论》研究的专著,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伤寒论》进行一次全面的修订。作者以成无己本为底本,对《伤寒论》全文重新进行了整理编排。全书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差后复症、序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论等十一部分,将仲景原文重新分门别类,然后效仿成无己,逐一阐发医理,或综述前贤之妙论,或独出一己之高见,或驳斥叔和之陋识。作者对六经病证,用功尤勤。全书方药及煎服法与仲景原文有所差异,当为作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讲 》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 》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作者分四部分内容进一步探讨《伤寒论》所蕴含的循证医学思维,并初步阐述《伤寒论》方防治病证谱的研究方法,然后介绍如何运用德尔菲法实现GRADE证据评价体系的改良和临床医案评价标准的更新。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更好地运用《方治疗优势病证规律研究》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临床实践。
《贯唯集》一名《通意子医案》,作者号璇玑洞主通意子,不载姓名,生于公元1825年,卒年不详。行医五十年以上,师承有自。《贯唯集》共载医案247则(复诊除外),包括内、妇、儿、眼等科共32个病种,均为“业经见效者”(自序),由其门人辈笔录汇集而成。综观医案主要特点有:辨证、治疗有序、处方灵活、防患未然、注重摄生。《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汇集三人医案于一册。《叶天士医案》体现了叶氏一贯的学术思想。此书录案三百七十八个,其中外感温病医案近一半,种类包括春温、夏暑、冬温和疟疾,其余为消化、呼吸系疾病、外科疮疡痔漏和儿科痘疹。《曹仁伯医案》重视临床病理辨析,深入追寻起病原因,对病机复杂的情况必精心研求,故处方遣药颇为细密,往往一方多效,一举几得。《叶天士医案》共收录了四十类疾病,二百九十个医案,其中
金元医学家是指我国历史上金元时期(公元1115~1386年)出现的刘完素(刘河间)、张从正(张子和)、李杲(李东垣)、朱震亨(朱丹溪)四位医学家。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争鸣异常活跃的时代,金元家在医学上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并各具特色。刘完素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物,倡导“六气皆从火化”说,后世称其为“寒凉派”。张从正是“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擅长汗、吐、下三法。李果则创立脾胃内伤学说,习称“补土派”。朱丹溪是“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主张滋阴降火,擅治内伤杂病。时至今日,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鉴于医学家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故集录其原著以供广大读者学习与研究,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根据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