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以六经辨治热病,同时何氏又是绍派伤寒的继承人,于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运用有着独到经验。
《伤寒质难》,由祝味菊(1884—1951)口述,其弟子陈苏生(1909—1999)笔录,初名《师门问答录》,成书于1944年,后整理为《伤寒质难》。书中采用了师徒问难的体裁,故名“质难”。书中祝氏认为,中医是以正气为本的医学体系,中西医的不同之处在于“治人”与“治病”;《伤寒论》的六经病是人体正气抗邪所发生的六大类证候,分别代表了人体抵抗功能的五种不同程度,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为抵抗不足,厥阴为的抵抗;治疗的原则就在于维持人体合度的抵抗。他首先使用“八纲”一词来归纳中医的辨证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祝氏崇尚温阳,好用附子,人称“祝附子”。他认为阴生于阳,阳处于主导地位,阳气即正气,《伤寒论》即是重用温阳法的典范。
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子午流注方药亦即按时间选方用药,雷同于“子午流注针灸”,虽没有像“子午流注针灸”一样被中医界关注、研究,但子午流注方药较比子午流注针灸具有更实在的临床操作性。《子午流注方药》作者王忠文跟随其父研究、实践子午流注方药,每用每验,颇多心得。
本书从大量倍受各类命题者青睐的世界数学名题中,挑选出高频出现的阿波罗尼斯圆、泰勒公式、阿基米德三角形、极点极线、斐波那契数列、米勒问题、四色问题、装错信封问题、高斯函数、杨辉三角、朗悖论、蝴蝶定理、柯西不等式和贝努利不等式等十四个专题,探讨数学名题演绎为数学高考题的规律和策略。每个专题从一道高考题开始引入,以一道名题为主线,分“典型考题”、“背景展现”、“考题解答”、“试题链接”、“参考答案”等五个环节(泰勒公式专题中增加了“编题揭秘”内容,柯西不等式一课中增加了“模式识别和变换策略”内容)进行探“源”觅“流”,多方位、全角度的延伸演变得到变式题组、题链、题群,带领读者变中求进、进中求通,以达到跳出“题海”、触类旁通的目的。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材料,我们还挑选了与自主招生或数
一部伤寒医天下,难就难在“辨病位、定病性”。中医临床名家刘绍武积一生经验,提出“伤寒临床”之精义:“三部辨病位、六病定病性”,即“三部六病学说”。它将人体划分为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三部;每部都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症候群,简称“六病”。张仲景经过临床生动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著成《伤寒杂病论》是医学历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三部六病学说”则是在《伤寒论》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内容,进一步应用系统论的现代典范。本书适合中医研究人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等阅读参考。
《本草崇原》是历史上部注释《神农本草经》的药学专著,承前启后。作者张志聪在书中创立了五运六气之原、明阴阳消长之理的药气理论,阐明药性,解释详备,尤其重视格物用药原则。全书按《本经》分类法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各一卷。每种药物(以“附”字注明《本经》中原无的药物)大致先简录《本经》等书内容,次对药物的别名、产地、形态、品质、真伪等考证发挥(楷体),再阐发其性味、功能主治(宋体)。后附有《医学要诀·草诀》,注释了300种药物。本次以乾隆三十二年丁亥王琦校刻《医林指月》丛书本为底本点校注释。
本次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校点出版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续)》丛书共10册,含子书24种(另录2种),其中有宋人医书5种,元人医书3种,明人医书15种,清初医书1种,内多名著精品,对当代中医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册为第二册,书中包括了:医学指南捷径六书、黎居士简易方论等内容。
《徐灵胎医学全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孟森先生是近代中国明清史研究的开拓者,成就卓著。《明史讲义》是其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全书分为二编:头一编总论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对明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