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本《张舜徽集》是继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辑推出后的第二辑。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本书为其中一册。《周秦道论发微》是诸子学研究中的力作,张舜徽先生将思想史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考论周秦道论为人君南面术,见解独到,发人所未发。《史学三书平议》将《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中有关史学思想、史家素养、史书体裁、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择其要者加以疏证,对会通思想阐发尤其深刻。该书内容丰富,思想精粹,创见甚多,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文集。
《医方集解》书分六卷,列类二十一门,采集正方三划七十余首,附方四百九十有奇,未附《急救良方》、《勿药元诠》。每方先述适应症候,次为方药组成和应用之法,再次为方义方解,及附方加减。有关诸方应用之病原,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历世名家论述及用方已见无不备述。《急救良方》系急救应用方法;《勿药元诠》系列述古来养生之法。近代方书中,以汪氏此编,列述精审,引见切要,学者称便,故应用最多,流传量广。 《本草备要》,书分八卷,及“药性总义”一篇,内容分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人、日食菜物等部。共收常用药物478种,续增日食菜物54种,对各味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禁忌、产地、采集、收贮、畏恶、炮制等均有论述。特别是引述历代名家精论,及验案、奇案、疑案、验方、秘方,及对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同时,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讲杂病治疗学的。作者认为,它既是杂病治疗学,也是张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完成并问世,具有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称其为经典著作,是我们中医药后学者、从业者、研究者的之书。为什么呢?原因有四,即性、指导性、科学性、探索性。 ,性。《金匮》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都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源头。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性,也是被世人所公认的。 第二,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
《肘后备急方(明万历刻本)》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并由中医文献专家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不但适合读者深入研读,对于中医药爱好者来说还具有重要的版本收藏价值。
本书选用业界公认的《本经》辑复善本——森立之本,将《本经》中,如身体部位、临床症状等有关语素提取出来,进行汇总、笺注,以利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在学习经方时更深入地鉴别比较经方用药规律,把握经方配伍特点。读者通过反复学习、研读本书,可以从《本经》认识经方,也可以通过《本经》挖掘经方配伍的深层次医理。
本书为清代医家唐宗海所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唐氏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他以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该书,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外科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中医大外科临床诊治知识,包括十二经络循行歌、外科脉诊、痈疽辨证及治疗原则、人体各部位的外科病症治法、外科常用方药及婴儿外科疾病等,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对歌诀进行病机分析,医理阐述,临床意义的探讨,对书中重点方进行方义分析。临床应用介绍。以帮助读者理解应用。 本书广泛适用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易通说?医学见解?痢证三字诀?本草问答》的编者对唐容川的原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易通说》《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本草问答》进行全面系统的校注和研究,具有的版本保存和临床参考价值,故附于后,供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和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选定六经“汤证”归类法,以汤名证,按证分析,力图反映出《伤寒论》理法方药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古注家的倾向性认识、近代人的实践经验以及作者个人的理解。全书共分为7章。章导论,阐述笔者理解《伤寒论》“汤证”的基本观点。第二至第六章,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将《伤寒论》112个“汤证”,根据其阴阳性质分别归入此6章中进行讨论。每个汤证以原文汇要、辨证要点、基本病理、药理方理以及现代应用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附篇则就六经病机与传变、病机治法进行归纳总结。 本书见解独特,研究资料翔实,析理清晰,可供中医临床医师及学习、研究中医者参考。
《金匮要略集注(蓝泉斋藏书)》分上中下三卷,二十五篇。《金匮要略集注(蓝泉斋藏书)》系山田业广于江户医学馆讲授《金匮要略》之讲义,安政四年(1857)五月二十五日起稿,安政五年(1858)三月二十七日完成。山田业广于安政四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安政五年七月十七日、安政五年十月七日至安政七年闰三月二日,两度担任《金匮要略》讲师,书中详细记载授课日期。自叙书于文久三年(1863)。
《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0辑)·刘渡舟医书七种:金匮要略诠解》取《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蓝本,参考明万历赵开关校刊《仲景全书》本及涵芬楼藏明刊本校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临床体会。仿《伤寒论诠解》体例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了全面阐释。全书共25篇。前22篇共有条文396条,除地对原文进行诠解外,还附有相应的选注和医案:3篇论述了《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等。《金匮要略诠解》在保持作者独特的学术观点及临床体会的同时。精选历代注家观点.着重于理法方药的分析、病机的探讨、病证的鉴别比较等。《现代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0辑)·刘渡舟医书七种:金匮要略诠解》文字通俗易懂,在阐发理论的同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对《金匮要略》学习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