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本《张舜徽集》是继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辑推出后的第二辑。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本书为其中一册。《周秦道论发微》是诸子学研究中的力作,张舜徽先生将思想史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考论周秦道论为人君南面术,见解独到,发人所未发。《史学三书平议》将《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中有关史学思想、史家素养、史书体裁、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择其要者加以疏证,对会通思想阐发尤其深刻。该书内容丰富,思想精粹,创见甚多,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文集。
《洄溪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内容介绍:《洄溪医案》是徐大椿自撰生平得意之案,以备自励赏玩且课授弟子者。书中载瘟疫、暑热、内伤杂症及妇科,外科等病医案几十余则。一代大家手笔,弥足珍贵。其案篇幅短而议论精,叙述简而文笔畅,据证用药,寒温执中,对临床诊疗颇多启迪。 《三家医案合刻》系清代被誉为“吴中三先生”,即叶天士、缪宜亭,薛生白三人医案的合刻本,载案三百二十余则,涉及各科杂病及外感伤寒、温病等。行文简洁,说理透彻,是医案中的精品。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题汉华佗撰。此书历来多被认为系后人伪托之作,但其学术价值为外学术界所公认。通览全书,自成体系,具有系统、简明、精辟、实用、完整之五大特点。实乃自《内》、《难》以降,理法方药俱备最完整之医经,其学术思想之影响,启导易水,绵延不绝,泽及今世。全书共分三卷,上卷暨中卷共四十九论,下卷附方实计六十八道。通览全书,若按其内容区划,则可分为四部分:至第二十论为总论,第二十一至三十二论为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三十三至第四十九论为论杂病及决生死法,末则附以救急疗疾诸方。上世纪80年代,国家卫生部门从全国遴选中医专家进行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孙光荣教授即从先师李聪甫研究员及师兄刘祖贻研究员潜心研究华佗及其《中藏经》,执笔《中藏经校注》、《中藏经语译》。
《近代中医珍本集》具有以下特点: 1.划代系统研究,以往文献研究,编纂丛书,大都从纵向入手,跨越朝代,选择部分较好的书稿汇集而成,而本集则便重横向研究,将近代中医学术著作,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整理,然后汇编成册,即使近代中医学术有了一个清晰的概貌,又突出了该时期的学术特点和成就。 2.所选书稿上乘,由于掌握资料全面、系统,选择书稿范围大,故入选之书稿均为近代名医代表著作,学术价值高,特色浓厚,实用性强,如沈祖绵的《读素问臆断》、叶霖的《金匮要略阙疑》等,均为名医代表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3.版本选择优良,凡入选书稿所采用的底本,均为版本,属原版本、稿本、孤本、精写本等,如张琦的《素问释义》,采用道光十年宛邻书屋丛书为底本,并与原稿本对校;同时在选对对校本和他校本中,也重视
本丛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 本丛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本丛书正文双栏排,分原文、译文与注、按。分段的原文与注排左栏,对应的译文与按语排右栏。古籍原序体例同。丛书总序、丛书凡例,各书前言、补充凡例、附录、后记等均通栏排。目录视情况而定。
《文献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考察》是一部自成特色的著作。正如作者所自言,《文献家朱熹:朱熹著述活动及其著作版本考察》广泛吸收前人及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可能详尽地再现朱熹的著述活动,帮助读者了解其学术进程。作者对朱熹的文献整理工作作了详尽的梳理,把重点放在著作及版本的介绍方面,把朱熹之后,下及元明清至近现代,都作了延伸解说,读者可从中了解朱子学在历代的流传、传播与衍变情况,这对进一步推进朱子学研究,拓开新的研究领域,是大有裨益的。
《肘后备急方(明万历刻本)》采用珍本古籍原版影印,以保持古籍原貌,真实反映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并由中医文献专家撰写导读并进行校勘、注释、点评,不但适合读者深入研读,对于中医药爱好者来说还具有重要的版本收藏价值。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曾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康熙字典》收字丰富,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最多的一部字典。 2008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王宏源新勘本《康熙字典(修订版)》,一经面世获得了巨大反响。近日,现编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近60万字的增订内容,历时十余年,完成了其姐妹篇《康熙字典(增订版)》一书的编撰工作。 《康熙字典》原书收字47,035字,去除重复,收字46961字。在目前国际发布的Unicode字符编码涉及表意文字共发布了ABCD四个字符区,计75974个单字。两者相比较,《康熙字典(增订版)》共增加《康熙字典》原书未收字29014字。
《冯氏锦囊秘录》系浙江名医冯兆张著,由田思胜等人校注。冯兆张,字楚瞻,清代医家。浙江海盐人。13岁学医,从师访道10余载,以医名于两浙等地。冯氏历时30余年,汇选各家精要,结合己见,著成此书。该书包括《杂证大小合参》20卷、《痘疹全集》15卷、《杂证痘疹药性主治合参》12卷,其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以及痘疹、药物、脉诊、导引养生,并采集民间验方、效方,内容丰富,流传颇广。冯氏在学术上继承明·薛立斋等温补学说,推崇赵献可之命门理论,且善于化裁古方,曾仿钱乙六味地黄丸加减化为10方,以变通为用。冯氏对内、外、妇、儿均有研究,尤擅长儿科痘疹。其诊治疾病,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尤重视小儿先天禀赋之厚薄,后天长养之虚实,曾归纳三法、四因、五治、六淫、八要等几方面,条理清晰,别具一格,不仅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易通说?医学见解?痢证三字诀?本草问答》的编者对唐容川的原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医易通说》《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本草问答》进行全面系统的校注和研究,具有的版本保存和临床参考价值,故附于后,供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和学生阅读参考。
本书为清代医家唐宗海所撰。唐氏推崇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但对陈氏注解尚有缺误深以为憾,遂对陈书予以补缺正误,并加以发挥。唐氏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他以中西汇通的观点诠释补正该书,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做了大胆尝试。
这部中医古籍阅读学著作在编写时设定了四个要求:,注重传统。 本书为达到培养和提高中医古籍阅读能力的核心目标,充分吸收了古人和前辈的读书经验。譬如,千百年来形成的阅读传统是从古籍目录入手,把查目录看作进入学术门墙的重要途径。这是找书读。然后在读书时要借助于校勘和训诂解决遇到的文字上的困难。本书的至四章就依次介绍了中医古籍的目录、中医古籍文本在流传中的改变、中医古籍的校勘、中医古籍的注释和阐发诸步骤及其内容。第二,注重经典。现存中医古籍成百上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生于汉代的几部经典。这是中医理论的基础。本书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分别设立专章论述,以强调它们的重要性。第三,注重源流。本书在充分论述中医元典著作的阅读方法的同时,也选择了多部后世产生的
《张山雷医学丛书:古今医案平议》介绍了张山雷感到祖国医学数千年来,名贤继起,著作如林,自清初以来,医学中更多通品。然其间有的说理未尽透彻,有含意未申之处,且医之与其他学说不同,辨证有伪,选药必悖,为功为罪,捷于桴鼓。因此,在黄墙医校执教时,他以培养既能掌握中医基础知识、精通各科理论、灵活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辨证论治,又能通今达古的真才为目标,着手著书立说,务使学生门径既清,则临证制裁,自能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