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为清代医家黄元御所著。该书14卷,撰“仲景微旨”于书前,列“伤寒例”于书末,对《伤寒论》重新编次,厘为12类,逐条诠释,阐发其精髓,使其义精新,立论明确,阐释透彻,发仲圣之微旨,前后融贯,一脉相承,独具特色。本书基本按 伤寒论原文 伤寒悬解 白话解 的编排模式,就《伤寒悬解》原文进行了逐句白话解,希望能帮助中医初学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更好地研习《伤寒论》。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历代医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但其文字古奥,其理简其义深,给后世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闫云科先生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临床研究,摸索了一套应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临证实验录」即是闫先生应用经方的实录。本书从临床角度展现了「伤寒杂病论」的博大精深,是闫先生对仲景学说的全新诠释。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景岳乃其号,别号通一子。是明代的医家。本书收集了张氏平生的主要医学著作,包括《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书。 《类经》是张氏代表作之一,是继隋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巨著。全书共32卷,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大类;各类之下又分360多节,分别摘引了《内经》原文,按节归类;然后详加注解,不仅征引、解释并评论了前人的说法,而且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该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理论等角度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学。 《类经图翼》,共11卷。主要以图解形式辅助《类经》,对五运六气学说、脏腑骨度、经络起止、针灸治法进行说明。该书内容条理性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一部罕见的极为重要的中医著作。原题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藏敦煌藏经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先生得获此书,世袭珍藏。敦煌原卷毁于“文革”,后张偓南之孙张大昌将该书抄本捐赠中国中医研究院。本书汇集了保存于张大昌亲传弟子及私淑弟子手中的21个抄本,按时间先后全文收录,说明抄本来源、传承经过,并对重要问题进行考证研究,为研究敦煌原卷及中国医学史先秦至六朝之发展提供了翔实材料,亦为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所据底本及其流传演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秘资料。
薛己 (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属江苏)人。其一生著述颇丰,本书收有12种,另有后人整理薛氏医案1种,共计13种。其中内科方面有《内科摘要》两卷,系薛已内科代表作,共载医案200余例。全书以虚证立论,认为诸病皆以脾胃、脾肾亏损,命门火衰为要,治疗重在固护脾胃,补益肝肾。个案言简意赅,颇有精意。传染病方面有《疠疡机要》三卷,为麻风病专著,于麻风病本症、变症、兼症及类症逐一介绍。外科、骨伤科、口腔科方面有《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正体类要》两卷和《口齿类要》一卷,分别记述有关病证诊治大法、治疗验案及方药。妇科方面有《女科撮要》两卷、《校注妇人良方》二十四卷,前者列述30种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并载治案。后者则“间取临川陈良甫所
书由天津市中医药医史文献专家收集 津沽医派 医家自金代末年至民国时期编著并刊行的著作,进行整理、校正、点评。津沽中医在数百年来,不断地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医学流派 津沽医派 ,是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的宝贵财富,对 津沽医派 的著作进行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具有极大的地方性文献价值和中医文化价值。 第一辑收录:《补注瘟疫论》,作者洪吉人,清末天津人,较《瘟疫论》增设了大头瘟、捻颈瘟、瓜瓤瘟等15篇。书中引经据典,对诸医家之论相互对比,阐述己见,实发前人之未发,能使后学者可以按证施治,不致误人误己,为一本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古医籍。《痧症传信方》,作者寇兰臬,清末天津人,《痧症传信方》共两卷,分为十二章节。痧症源流一章详论痧症的病因病机;或问中五十余条,详尽地阐述了患痧症所见表里、寒热
本丛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 本丛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本书为《中国分类本草研究丛书》的一个分册。 以152种常用中药为对象,结合历代本草文献所述,对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及其关系进行了对照性研究。 每药下一般设有 原文 、 校注 、 综述 、 按语 等项内容。 本书不仅在药物性味与归经的源流、性味与功用主治的关系、不同炮制法和用法对功能主治的影响和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研究,而且重视对不同时代、不同本草著作中关于同一药物性味归经、功用主治的比较,从而揭示了中医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和药性理论发展的轨迹。 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药学研究工作者及中医临床医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现存多种版本、注释本和相关著作加以校勘。《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本书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曰《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治疗上注意“滋阴降火”,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辞滥用温补燥热之作,阐述“滋阴降火”学术见解,系针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泥成方治疗各种疾病,用药偏于温燥弊端之作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内经》在通过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古代哲学思想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纵观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是所有学习中医者的之书。但由于《内经》内容浩繁,文字古奥,研读困难,以至于现在的著作大多限于文字校勘、句读注释、理论探讨方面,而与临床实践联系不是很紧密,尤其在对于如何结合临床系统地解读《内经》,如何解答各类人员如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医师的水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两千多年友好的交往历史。特别是我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趋频繁。在我国,始于八十年代的日语学习热潮,一直长盛不衰,具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日语已成为继英语后的第二大外语。 从所周知,学习外语离不开工具书,一部好好的工具书可以帮助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满足新世纪日语学习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需要,本社引进出版了日本的品牌辞典“广辞苑”(第五版)。 本词典具有以下特点: 最、最可信赖的日语工具书; 收录词条逾23万,其中新词条1万余; 收词广泛、科学、涵盖语文和百科; 释义准确、,例证丰富、经典; 提供词源和词义变迁详尽信息; 新词新义,反映日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