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 黄帝 之名的传世巨著。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涉及医学,而且还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历代医学家对研究整理《黄帝内经》付出了辛勤劳动,做了许多校勘和解释的工作,只是还没有人把它们汇集起来。本书所做的就是这一种汇集工作。首先是根据前人校勘的成果,将经文校勘固定下来,其次是根据闪人训诂的成果将经文解释出来。这些在凡例中已有详细说明。本书除了注重校勘和训诂外,还特别注重了本经前后经文的互证和同时代其他书籍的旁证。对于本经前后的互证工作,明代的马莳做了不少。对于同时代其他书籍的旁证工作,日本的丹波元简父子做了不少。现在只在他们几位已有的基础上作了若干补充。本书特别注重以经解经,例如人迎、尺肤、五脏脉等,都以本经前后经文为根据来加解释,所采用的集解也以合乎这一原则为要。凡是后人以《难经》及王叔和《脉经》为根据的注解,和经主旨有抵触的,概不采用。本书每篇末附有现代语的译
为了适应现代医家和读者需要,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本书点校有以下特点: 一、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本草纲目》以及中草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原著难词、难句、难字,以及有关人名、地名、病证名等作了注释,特别是药物产地的地名,在注释时尽可能指出其相应的现代名称,以便帮助读者了解地道药材的产地。 二、对其所载药物的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等作了现代研究的考察;并详细介绍了所载常用药物的现代临床应用,从实用的角度讲解,以求贴近生活;本书附有药名、附方、药物拉丁(英)学名、植(动、矿)物名称以及病症名等。 三、就一些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常用剂量、用法、配伍禁忌等,以该单味药和由该药为主组成的复方,联系实际例举大量临床应用范例,为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提
本书虽名“疡医”大全,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目前临床所说的“疮疡肿毒”外科范畴,除外科以外,还涉及内、妇、皮、儿、性病、男科、传染科等,凡有外证可见者,无不涉及,故言此书为外证全书,而不言其为外科全书。本书除汇集上自《内》、《难》、各家学说,下至当时名医言论之外,更可贵的是记述了作者40年临证独特经验,并录其先祖宁华、父青岩家藏秘方,从经文注释、脏腑论述,诸疮诊治之法,到虫兽咬伤,奇证法治,均有广泛记述。因此,该书不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疡医大全》全书40卷,有论有述,有注有释,有图有文,有歌有诀,分门别类进行编排。
《吴棹仙医经精义》是医经专家吴棹仙之力作和重要遗著,原名《医经选》,分《医经生理学》和《医经病理学》两部分,是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初期的《内经》课教材。书中分形脏、营卫、神明和病理总论。编排合理,体例周全,篇、章、目、论述、引证、结论,如抽丝剥茧,逐层深入。论述,颇多创见,引证则资料详实,囊括诸家,结论更是简练而精辟。所以是书虽非鸿篇巨著,但字字珠玑,对于整理、研究吴老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本书也是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由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的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是集几千年食物、药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功效之大成的中国的百科全书,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时人王世贞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李时珍 书考八百余家 ,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经验,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