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介绍《伤寒论》辨证思维及方药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三阴三阳系统论、体质论、三阴三阳辩证方法与临床实践及相关的疑难问题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各经方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柴胡汤、陷胸汤、泻心汤、四逆汤、理中汤、苓桂术甘汤等。并探讨各名方对疾病的具体治疗以及对现代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的指导作用等。全书突出“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的精神,对《伤寒论》在中医临床研究成果方面的介绍,力求展示时代学术特征及创新性学术见解。可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伤寒论》研究者和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参考。
本书是中医皮肤病专著。全书共两篇十四章,上篇总论共五章,阐述了皮肤病的生理、病理、辨证、治疗及防护等中医理论;下篇各论共九章,分别介绍了128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提要)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本书采用部位分类法,按皮肤病的好发部位将其分为九类。一至八章的每个皮肤病冠以传统的中医病名。对于中医书籍无记载而现代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统归於第九章,冠以西医病名。为了方便读者,书后附有中西医病名对照及其索引。此外,附篇详载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300多首。 该书是作者在吸取前人宝贵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经验和临床体会,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特色,在理论方面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在临床方面重点介绍了中医疗法,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医专著。 供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是
系统地阐述各器官系统中毒性损害的临床规律和其诊断与治疗的理论基础,全面地述及各种职业中毒的病因、致病化学物质的接触机会,扼要地介绍其相关的毒理和中毒机制,详细叙述各诊断标准所依据的中毒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讨论其鉴别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以及正确应用诊断标准的要点。书中充分汇集了职业医学、临床医学、急诊医学等专业在诊断和治疗职业中毒的临床经验。 本书可作为全国培训和考核从事职业中毒诊断与处理的职业医学执业医师的培训教材,也为我国广大的内科、急诊科、神经科和其他临床医师以及职业卫生、毒理学基础研究者、法医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总共收载52种常见中医内科疾病,以歌诀和注解的形式加以解析说明,每种疾病包括概述歌诀、辨证论治歌诀、方剂歌诀及其注解。歌诀均采用七言歌诀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注解。《中医内科证治歌括》主要特色是把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代表方剂以七言歌诀形式描述出来,内容全面,形式新颖,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能够提高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减轻学习中医内科的困难。本书适合中医药工作者和学生以及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舌下络脉”分布于舌体下面,通过经络与脏腑气血有直接联系。古有“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之说。虽未提及手太阴肺经有经脉所系,但由中医基础知识肺系上通咽喉连于舌本可知,脏腑气血通过经络皆上通于舌。因此脏腑气血一有寒热虚实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人体上部的“苗窍”舌,而“舌下络脉”又是脏腑气血通于舌体的直接络脉,故脏腑气血病变首先在“舌下络脉”表现出形色的变化。由此可见,舌下络脉诊法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有中医专家对舌下络脉进行不少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靳士英教授等。随着传统舌诊的深入研究,也不断补充了其内涵和扩展了望舌内容。舌下络脉诊法的兴起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舌下络脉
本书旨在将中医诊疗纳入标准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为中医及中西医专业人员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提供必须遵循的技术规范,也是对医疗质量实施评判的依据之一。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中医临床病证进行逐条复议、论证和完善,《常规》涵盖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别,分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注意事项等部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药病证分类编码》所列病证原则进行编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常规》根据疾病共性确定诊疗方案,又倡导针对具体病人的特殊性选择方案。“辨证施治”、“审因施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等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临床运用时要找准中医、中西医
《消化病中医经验集成》分三大部分:部分是传统的辨证论治。第二部分是名医经验,选的都是专家学者的经验,可信度极高,所谓可“重复陛”也非常强,因为名家名医重视自己的操守和名声,写出来的东西“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第三部分是内服的效验方,我们选择了一些古代的,也选择了一些现代的效验小方子,这也是《消化病中医经验集成》的一个亮点。如果说辨证论治是本书的核心——“满汉全席”,那么这些“简便效明”的验方就是灵动活泼的“开胃菜”。譬之于医,民间有“单方一味气死名医”的说法,所以也不能小看了民间的单方和验方,它们也是组成中医系统的一个特别的“军团”,当然验方的选择也是“有理有据”的,也来自临床,是广大的中医同道们贡献出来的精华,和传统的名医们辨证论治经验,并行不悖,也是中医临床事业很好的补充
本书由当代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的得意门生吕景山主编,在第1版的基础上精选了施今墨临证医案130余例,包括内科各系统疾病和传染科、妇科疾病及各种杂病等。作者对各案的辨证立法、遣方原则及用药法理进行了精辟的解析,尤其对施老用方中的“对药”作了透彻的阐述,为各级医师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名医临证经验。适合于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西医学习中医者阅读参考。
林沛湘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高等教育工作60余载,曾长期担任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书根据林老20世纪70年代初编写的《中医学基础教学参考资料(诊法、辨证)》整理而成。全书包括诊法与辨证两大部分。诊法部分对望、闻、问、切四诊及常见症状和体征进行了分析;辨证部分对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全书充分体现了林老将中医经典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治学特点和细思致入微的辨证风格,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对中医临床工作者也有较好的启发和帮助。
本书为北京中医医院杏林名医董子亮的临证经验的总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他行医40余年的经验及心得。全书分为三章。章为临证心得。临证心得类似于医案医话,讲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及如何顾护脾胃,体现了董子亮老师在诊断上注重舌诊、中西互参,在治法上注重疏肝、调和肝脾以及祛邪的学术思想。第二章为遣方用药经验,遣方用药离开了中医理论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药性的精微区别,对疾病的治疗有毫厘千里的结果。在此部分,董子亮老师详细总结了他对药物的认识及对使用药物的经验。第三章为临证治验。临证治验讲述了董子亮老师在诊疗消化内科疾病以及其他一些内科杂病方面带徒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治例,里面的一些经验方及用药,都是他几十年临床检验过的、行之有效的方药,希望能抛砖引玉,对读者有所启发。
此书刻印于清道光七年丁亥年,距今166年。原序云:“枕藏外科一书,传者未审谁何,而依方調治,辄致痊愈,犹以为偶已,而患疮症者靡不各收奇效,始叹是书之妙而神也。”故知该书作者无从查考,而书中所传,经实践检验,理论正确,方法殊灵。原序又云:“设仅秘之私囊,毋非薄济之。此书……或寻常方士,浪传世中,似未刊付梓……”可鉴该书原为流传民间之传抄本,不曾付印,而丁亥李氏本亦“捐资镌刻”,並未公开发行。我于研读之暇,颇觉读书不失为疮疡专著。以经络脏腑为依据,探究病因,辩证施治。同一经络部位,病因不同,症状各异方法有别,且佐以图形,此乃读书体例之新也。全书80图,列病近300种,于疮疡类医书,堪称洋洋乎大观者耳!人类的学问都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于今人则总有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
该书本着“中西合参,注重实用,突出临床”的宗旨,就内、外、妇、儿、五官等科临床常见的50余种难治病进行了详细论述。既有西医病因诊断,也有中医辨证论治;既有常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也有具体康复大法和康复措施。同时书中还辑要附录了部分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全书内容丰富,选编精当,技术实用,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师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刘学勤医案选粹》是从全国名老中医刘学勤教授的大量临证医案中,筛选、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医案编辑而成。《刘学勤医案选粹》共分辨治特色、验案撷英、经典方医案、经验方医案四章,选录医案386则。经典方医案主要是指《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医林改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经典所载方剂治病的案例;经验方医案是指应用刘学勤教授通过临床总结、提炼而创立的方剂治病的案例,其中既有从古方化裁而来者,又有刘学勤教授自创之方。《刘学勤医案选粹》所载医案后均附有“按语”,概述、总结、分析了该案的特点、难点、辨证及用药特色,包括少数初治效果欠佳或治疗中病情反复,经重新辨证、调整治疗方案后终获佳效者。这些珍贵医案的收集、整理与总结分析,对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刘教授的学术经验起到了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
《吕景山对穴》自2002年初版、2006年修订再版以来,由于内容独具特色、科学实用而受到国内外专家、教授、广大读者的好评与厚爱。先后多次印刷,累计发行25000余册,日本、韩国先后译为本国文字出版,实乃可喜、可贺。为使国宝银针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事业,在人民军医出版社的支持下,我们再次进行修订。此次修订,除新加少量对穴外,着重对“对穴”的主治病证及适应范围、经验体会做了增删改动。这些经验,既有近代京华名医王乐亭先生的曲池透臂臑治疗瘰疬(淋巴结核)的绝招,又有现代名医陈汉平教授阳陵泉与太冲为对治疗肩周炎的经验,也有我们的体会。有的用医案形式表述,有的以医话形式介绍。同时对部分原图进行了修绘,力争与时俱进,保持个“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