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目前、乃至国外手法诊治各种疾病脚病床经验,既具有传统医学的特色,又融汇了现代医学的内容,是目前手法诊治方面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上篇、中篇、下篇、附篇四部分,重点对手法诊治在骨折、脱位、筋伤、脊椎相关疾病和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上的运用做了系统阐述。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力求全面而不复赘具有很高实用价值。可供广大基层临床医师、本学科专业人员及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参阅。
肿瘤患者,特别是那些晚期癌患者,寒热交错,虚实相兼的复杂症候常使医生束手无策。攻毒则正气不支,扶正则不能控制邪毒蔓延之势。如何处理好攻毒和扶正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本书将告诉您答案。 本书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诊治的独特方法以及辩证用药的规律,并就预防癌症的发生和减少治疗后的复发,根据作者4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
淋巴结的分期是决定大多数原发肿瘤治疗方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本书以解剖图和影像图彩色标注的方式,介绍了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淋巴结的解剖,教读者学会判断和评价淋巴结受累的表现、判断肿瘤的分期。并在最后l章对影像上与淋巴结表现相似或易误诊的结构进行了展示和比较。本书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影像上正常和异常淋巴结的识别能力,从而判断疾病的分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大的指导价值。适合影像科、肿瘤科等专业医师参考学习。
CRRT,即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在临床上很常用。在接触CRRT前,看到那么多的管路,那么多的参数,觉得很复杂。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零基础的我们开始研究CRRT的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的操作其实是很简单的,而掌握基本的操作能解决90%的临床问题。后来我们就把每个步骤拍了下来,加上说明和漫画,几分钟即可让一个新手在值班中快速上手。我们把这些漫画集结成册,方便了值班的住院医师随时查阅。
这是一套简明而实用的中医分科词典,丛书按科分册,立内科、儿科、针灸推拿、中医基础、伤寒论等分册。内容按各分册特点分类立目,如分概念、疾病、方剂、名家、专著等,以便查检。各科词条的撰写以厚今薄古为原则,以突出近代学人在中医学术上的贡献。《简明实用伤寒论词典》是本系列丛书中编写难度最大的一种。本词典的编写以大学本科教材为蓝本,条文的编码与条文内容的释义以李培生主编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为准,并适当参考诸家释疑以为本词典条目释义的基础。在词条内容的选择上,概念部分是《简明实用伤寒论词典》的重点,选择词条时我们以《伤寒论》条文内容为准,以《伤寒论》之基本概念及临床医生易惑、易错的字词、症状及《伤寒论》之特殊字句等为主要条目。
本书系当代经方临床大家高齐民总结毕生临证经验的集大成作品。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医疗经验集主要阐述了作者运用经方及其化裁治疗内、妇、儿、外各科多种常见疾病的临床心得体会,其中囊括临床验案近百例,以及近现代经方大家治学方法、临床经验等。下篇经典剖析则详细论述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究方法、病证配方等,并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逐条重新整理编次,名为《重订伤寒杂病论》。全书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所收方剂及治法多系作者临床自创,切合临床实用。作者系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中医经方临床大家,出身中医世家,先后拜多位中医大家为师,苦读经典,临证六十余年,救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在医界享有盛名。
瘀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多发病证,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也是近20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因而成就。 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概括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常用方药。并选择介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中以活血化瘀疗法为主,疗效较肯定的161个病证,着重突出每出病瘀血中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专方专药、名医治验等方面的总结,故对指导中医临床很有现实意义,可供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第二辑):内科分册(心脑疾病)》是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集萃,是学习、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范本,对指导临床、培养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精)》由中医皮肤科专家集体编写,共21章。第1章总论,概要论述了中医皮肤病的发展简史、基础理论、病名分类及一般诊治原则;第2~21章详细介绍了各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包括病毒性、细菌性、动物性、物理性、职业性、变态反应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红斑丘疹鳞尿性、发疱性、血管性、色素性、遗传和角化性、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性皮肤病,以及皮肤附属器病、粘膜疾病、结缔组织病、皮肤肿瘤和性传播疾病等;书末附有皮肤病内服和外用常用方药。全书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研究的先进成果,是学习、研究中医皮肤病的理想参考书,适于各级皮肤科医师和医学院校师生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