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按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 足部按摩 的文字记载。20世纪80年代末,足疗的方法由台湾传到香港,利用香港歌星边做足疗,边唱歌走调的演出效应,迅速红遍了香港,再传入国内。该书作者通过多年临床研究,在足部诊疗技术及手法领域,结合现代先进医学技术,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如结合红外成像技术、x线、mri检查、易罐易棒技术等。作者针对各科病症,包括肿瘤康复、妇科疾病、儿科疾病、康复科疾病等,逐一进行全面梳理,编撰成书,并以大量典型临床病例作为参照。
《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丛书: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按照中医理、法、方、药四个步骤编写而成,正如孔圣人的“未知生,焉知死”之理,故首论“生命的参悟”、“德与术”,之后提出“气一元论”和“本气自病”的理论、“土伏火”的治疗大法,并从《易经》的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脏腑经脉五个方面与中医临床进行了阐述。 《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丛书: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是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丛书之一,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人及相关人员使用。
本书是当代经方研究者娄绍昆医师的一部重要著作。娄绍昆医师多年来致力于仲景学说的临床研究,注重《伤寒论》方证辨证及日本汉方在临床医学中的运用,擅长针灸等外治法与方证辨证内治法相结合治疗疑难病证。 娄绍昆医师以自己青年时代自学经方的经历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古朴的仲景医学在现代基层社会的生存状况。作者用浅近平实的笔法来叙述经方医学的丰富内涵,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医的大门。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活龙活现地把一百多个典型病案的诊治经过,全方位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了解到经方医学重经验、重实证的鲜明特色。 本书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给喜爱经方的人去魅解惑;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不同的诊治思路与疾病治疗的秘诀;也可以给文学者提供一个民间中医师在底层社会摸爬
《三字诀》乃胡老毕生识证论治心得体会之结晶,课子授徒,效验显著。朱良春先生谓其不利于初学入门,而且有益于临床之指导,持论甚确,毋庸赘辞。 本书为中医入门之作,以三字诀的形式阐述了临床常见的29种病症的病因、病机、治疗及注意事项等,并逐条加以解释。 本书所引方药,大多证以临床治验,绝非泛泛空谈。独于噎膈门“顾氏秘,再造丹”下有注。
作者提出2型糖尿病发展的郁、热、虚、损四阶段学说;首次提出血糖难控因素的概念、成因和治法方药,为中医药降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脏毒学说及苦酸降糖理论;系统阐释了三消辨证为什么不和今宜,糖尿病伤气伤阴的根源在于胃肠肝肺之热,并提出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中药降糖疗效与西药二甲双胍相当,且在症状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二甲双胍。中药降糖治疗可以让部分糖尿病患者摆脱终身服用降糖西药的苦恼。
肛门直肠结肠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对肛肠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水平,使我国防治肛肠疾病的成就为世界瞩目。本手册是一本中西医结合的肛肠科临床读物,对肛肠专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和护理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分章成文,在一些学术观点上作者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颇有新意。 本书的出版必将推动和促进我国肛肠专科水平的提高,亦将对肛肠专科医师、外科医师及热心肛肠疾病研究的医护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李可是21世纪中医界的大家,作者根据《李可经验专辑》及近10年来医论文章,从不同侧面,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中医理论。其核心是凡病皆本气致病,脾与肾为人生两本,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六经辨证统百病,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四逆汤养阳长寿,集《内经》、《伤寒》、《金匮》、《本经》、彭子、钦安于一身,走出一条古中医学发展的道路(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中医教学参考资料)。
《肝病中医治疗合理用药与常用中药肝损伤》主要论述了如何合理应用中药(包括单味中药与复方)治疗肝病(本书专指西医学的肝脏病)以及常用中药的肝损伤问题。全书共六章,章简要介绍中医治疗肝病的指导思想,第二章简要介绍肝病的常见辨证分型与常用治则治法,第三章概述近年较新的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第四章介绍治疗肝病的常用中药,第五章介绍治疗肝病的常用复方制剂,第六章介绍可能引起肝损伤的中药饮片及制剂。 第四、五章介绍的治疗肝病常用的单味中药与复方制剂均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等为依据进行介绍,并重点阐述了这些方药治疗肝病的传统认识、临床经验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目的在于突出使用的合理性,可供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习与借鉴。 第六章介绍可
本书从基础研究和临床出发,介绍了当前各项神经电生理技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包括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监测(EEG,诱发电位、以及与预后及临床治疗相关的意义),以及在意识障碍患者研究中的探索性应用。从急性早期临床实践,到慢性恢复期的科学研究,囊括了电生理进展,为临床和科研开创了一条“林荫大道”。当前意识障碍是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外对此兴趣与日俱增,吸引了大量的学者、临床医生参与其中。本书作为Steven新著作之一,其中在神经电生理领域,必将成为该方向学者、医生、研究生的关注的热点。
本书为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组织多年从事感冒病临床研究的学者,集体编写的一部从治疗学角度讨论感冒病的科学专著。全书分导论篇、证治篇、附录篇三部分。导论篇,扼要地论述了感冒病的概念、源流、病机特点,以及感冒病的诊断标准和证候诊断模式、疗效评价标准、护理调摄、预防等。重点讨论了治则治法。证治篇,为全书编写重点。按感冒病临床常见的26个证候类型,详加论述。每一个证候类型,分别按临床表现、辨证分析、诊断要点、疑似证鉴别、论治法则、方剂选要、成药简介、饮食疗法、针灸疗法、按摩疗法、验案选萃、辨治按语等项编写。附录篇,包括感冒病现代研究综述、新预防感冒操、治疗感冒病国家基本中成药,以及治疗感冒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法规性技术文件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科学性与实用性强,体现了当代中医规范化研
血管内超声(IVUS)被称为是冠脉造影外的“第三只眼睛”。目前IVUS诊疗技术在冠状动脉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但在我国的应用还远不及造影普及。 本书由日本菊名纪念医院心脏中心的本江纯子(Junko Honye)主编,各章内容均来自日本各大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的临床实践。本书包括IVUS指导PCI应用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实例和IVUS的发展展望三个主要方面。本书系统阐述了IVUS技术在各种动脉病变中的应用,而且IVUS技术在选择介入性治疗方式、监测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内容编排简洁易读,图文并茂,通过鉴别诊断的小贴士,对IVUS的操作和影像信息的读取技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方便读者查阅。 本书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临床医师都是非常实用的宝贵资料,可以指导医生处理不同的临
本书总结、归纳了名老中医叶希贤的临证精华,介绍了手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11种常见颈肩腰腿痛疾病的特效治疗技术。全书以图解的形式进行讲解,指导性强,重点强调手法技术的规范化操作,并对治疗经验和要点进行了精彩点评。适合中医相关专业医师,骨科、康复科医护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包含国家近期新医保用药以及全国大部分医院正在应用的600多种,分为两大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现状、互相影响、安全性等,主要内容以各科疾病用药为纲,以常用西药、常用中药为目,略述西药品种,详述了常用中药联合使用西药时的注意事项。
《重编时病论集注》(作者雷少逸)是对《时病论 》的重编、集注。 清朝名医雷丰的《时病论》以《内经》“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 嗽”为纲,详解一年四季的 时令病,如春天的春温、风沮、伤风等,夏天的泄泻 、痢疾、中暑等,秋天的疟 疾、湿温、秋燥等,冬天的咳嗽、伤寒、冬温等,共 列七十二病,分述其病因、 病理及症状,拟六十法以治之,并列验案,明其临证 变化。《重编时病论集注》深入浅出,简洁 明了,所列方法切实可用,疗效高,故为近世医家推 崇和应用。 在不拆散原书整体构架、不丢失原书文字内容的 基础上,将所用方药详细补 入正文,使理、法、方、药直观呈现;把散见于各章 之后的“拟用诸法”合并到 书后,列为“临证六十法”,以备查阅;将陈莲舫的 加批、
在“五部医话”的基础上,以方便临床医生借鉴和学习为原则。本书精选治疗内科疾病并且病证、治法、方药齐全的医话医案按照新生儿病医话、小儿肺系病证医话、脾系病证医话、心肝病证医话、肾系病证医话、传染病医话、寄生虫病医话等进行选录和编排,编排方式采取以病类案的方法,选择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医话医案,以病证为纲、医家医话医案为目,进行汇编。本书兼顾了临床医生的需求和“五部医话”的原书医话医案特色,以供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生阅读和学习。
《张学文谈中医内科急症》为国医大师亲笔真传 系列之一,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内科急症基础理 论,简 述中医学对内科急症的主要贡献及辨证施治的基本原 则等,是中医内科急症学的基础理论 部分。下篇为内科急症临证处理,每个病证又分概述 、病因病理、应急措施、辨证施治、 单验方及针灸等项。《张学文谈中医内科急症》全书 内容丰富实用,适合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 中医爱好者 阅读、参考。
笔者集多年从事血液病中医临床工作经验,参考了外大量文献资料,编著了《常见血液病中医诊疗范例》一书。全书共分血液病常见症状、红细胞疾病、白细胞疾病、出血和血栓、骨髓增殖、其他类型血液病、常见并发症护理、血液病常用治疗技术八章。每章又依据不同症状与体征分若干节。其中,血液病常见症状一章每节分概述、病因与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证名、古医籍描述与治疗等不同内容编写;疾病各章每节又由概述、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证名、古医籍描述与治疗等不同内容组成;常见并发症护理与常用治疗技术参考了外大量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扼要、系统性强、极为实用。特别是中医病因病机归类以及中医病名特征与其他类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