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编者根据他们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而精心编写的,带有集成和综述性质。该书涵盖了中药材生产与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多个方面,提供了许多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的栽培技术、市场价格统计信息和应用案例、前景分析等,内容全面、系统、具体,有广泛的较强的实用性,对中药材的生产、经营、管理、科研部门和中医药院校的师生都具有切实参考价值。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由七个章节组成,全面系统地阐述了GAP概念以及进行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所需具备的植物学基础、土壤学基础、植保学基础和中药遗传基因工程学所涉及的高新技术,包括中药材适宜产地的选择、优质种源选育、优质高产的田间管理、无公公害农药的筛选与病虫害综合防治、采收加工、包装、运输、贮藏、质量控制、人员培训与文件
《结石病奇效良方(第2版)》是一部系统介绍运用中医药治疗结石病的临床参考书。全书共有治疗胆石症、泌尿系统结石、胃结石等的良方130首,包括中药内服方、中药外用方、针灸推拿疗法等,并在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常用药物分析与经验选萃,使其更具实用性。《结石病奇效良方(第2版)》反映了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结石病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和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供广大患者及家属阅读。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从处在21世纪初,编者力图在理论上、剂型上、技术上和工艺上都体现出药剂学科的成就。 本版沿用版新颖、实用、深入和系统为基本宗旨,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既有理论与原理、技术工艺,又有质量评价和应用实例,并尽力反映成就与进展,在阐述时力求深入浅出、准确、简明、以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全书共16章,内容为: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包合物制备技术,胶束、纳米乳、亚微乳与复乳制备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亚微粒与纳米粒制备技术,骨架型制剂制备技术,缓释包衣与小丸制备技术,脉冲与式自调式释药技术,经皮给药新剂型,眼部给药新剂型,口腔、鼻腔、肺部与直肠给药新剂型,子宫、与植入给药新剂型,动脉栓塞、磁性导向与主动靶向给药新剂型,生物技术药物新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是新药发现和新剂型开发中的关键研究之一。 本书归纳了现有关于药物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预测、研究的方案与手段,分为5个部分,深入阐述了: 1.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的测定和预测; 2.药物透过生物膜渗透性和药物口服吸收的试验研究; 3.有关载体蛋白、肠壁代谢及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 4.渗透性、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预测方面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5.药物开发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等。 本书不仅可协助新药开发人员优选可用于临床的候选化合物,指导药剂学研究人员开发新剂型,而且对从事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人员也同样有益。
系统阐述脂肪的流行病学、西医发病机制、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重点将中医学对于脂肪肝的相关认识和发展进行系统论述,突出中医独特经验和特色治疗,为中低年资中医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专业性、前瞻性和学科优势性的学习素材。
临床试验的管理和操作是一个医药系统工程,其不仅涉及医学和药学领域的知识,还要求了解和掌握的药政、伦理、财务、法律、商务管理的原理。本书立足于此,在力图拓宽临床试验全过程的管理和细节的同时,加深操作规范上的要点和方法,对临床试验各个环节规范要点、操作程序、监查对象等逐一展开论述,以期尽量弥补相对国外临床试验管理和操作程序标准化,临床试验表现出的在多个方面的薄弱和不足。 一级分类:科技图书 二级分类:医药卫生 三级分类:药学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临证用药中非常重视药物的归经,即在方中加入引经药,用以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使制方有专主,从而提高疗效。故在《珍珠囊》一书中,总结出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张氏对药物的研究成就,较之前人更加系统完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脾胃学家李杲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本书主要遵循《内经》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药物的气味、补泻、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颇具实用价值。书中的总赋部分,可谓是对《本经》一书的深入揭示和阐发,详《本经》所未言,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册《珍珠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作者张元素、李东垣)是“本
全书注重实用,搜罗常用中药600余种,后附煎药、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书前有谢利恒、顾渭川、蒋文芳等人题词。本书编写体例是首正其名,次详产地,后列举性味、主治、用量、禁忌。主要目的在于辨别认识药性。附有“别名附名”(可查阅一药多名)和“服药方法”。笔划为序,以靠前字为准。又节选历代医家之言论,便于查核、借鉴,后附煎药及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
药对是介于中药学与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它可分为药对配伍、药对成方及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本书分四章。章是药对配伍。回顾了历代的药对研究概况,指出了研究药对的重要意义;归纳了药对配伍的一般规律,探讨了仲景的药对内容,整理了五脏水火血气及八法之药对、六经证治之药对、卫气营血证治之药对、三焦温病证治之药对、内科杂病主治之药对。第二、三章分别是辨证立法药对方、对症专用药对方。它是从大量中医古籍名著中,精选的1000首药对成方及其分类研究。分别对每首药对方作了方书、功效、主治、用法、按语等项目的详细介绍,为分析复方提供了大量的药对研究课题。第四章是药对研究。重点是药对组拆,进行了“拆解古方”与“组合新方”两方面的探索,并提供药对临床实验(即药对医案132例)、药对药理实验等资料,可供临证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