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是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已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疾病。由于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故缺乏根治措施,尤其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日益增多和加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遭到严重的侵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中医在防治糖尿病方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全面整理、研究的资料尚不很多。本书从一个侧面,对历代贤哲防治糖尿病的单验良方予以收集、整理,冀以提高医生、患者对本病的治疗与保健水平,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本书共收单验方2000余首,均为历代文献所载,适用于广大临床工作者及普通患者阅读参考。
吸附分离树脂是离子交换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医药工业中提取分离、废水处理、医学临床鉴定等领域。本书介绍了吸附分离树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抗生素、维生素、天然产物、生化药物等的分离与纯化。全书分为原理篇和应用篇。原理篇包括吸附与吸附剂概述、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的性能、吸附分离原理、吸附分离方法。应用篇包括中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糖及多糖的分离,抗生素与维生素的提取分离,固定化酶,吸附树脂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本书适用于药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业的研发和生产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十章,介绍中草药的性能、配伍宜忌、方剂组成和变化等知识。下编二十章,收载中草药(包括附药)522味,方剂(包括附方)N5首。在介绍每种药或每首方剂时,不仅以法统药、统方,把中医理法方药与临床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详细阐明每种药和每首方的功效、主治及临床应用,而且还广泛收集近年来的科研成果,为开展中药方剂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本书适合高、中等医药院校的师生、医药卫生工作者和广大爱好中医药的群众应用、参考。
《方苑》又被称为处方集,陈存仁将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时改名为《方剂辞典》。共收载1044首处方。本次点校按处方简化字首字笔画重新排序,编有病证用方索引,以方便临床用方时快捷检索。本书涵盖临床各科,收录古今较多方剂,切合日常应用,可称得上是一部临床实用方剂的代表性著作,是临床极好的参考书籍。
著作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中药材栽培共性技术3章,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现代化生产技术。各论部分包括5章,按照根和根茎类、入药部位、果实种子类、花类、全草类、菌物类等入药部位,编著了目前河北省栽培的30种大宗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每种药材按照概述、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采收和加工、草考文献等格式内容统一编著,并附有2张以上的植株、生产田和药材照片。
本书作者是的中医学教授,多年从事伤寒论、方剂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本书以经方用量为研究对象,以临床实际需要为目的,分析经方用药与用量之间的调配变化,汤剂、散剂、丸剂中的药物用量差别,从而归纳、总结出同一种药物治疗不同疾病的有效剂量及一种药在不同剂型里用量变化的规律性,重点突出“剂型与用量导读”、“证型与用量变化”、“配方与用量比例”。本书内容新颖、思路独特,一目了然、旨在理论结合实际、突出临床疗效,对于学好、用活经方起到重要指导和示范作用,适于中医药院校师生和中医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简要介绍中药发展史、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命名原则等。各论收录常用中药148味。分为18类,每一味药均从来源、功效、应用、常用方、注意等5个方面进行简要概述,每一味药均配多幅彩图分别示意药物的性味、归经及药物形态(包括植物图和药材图),间或对相关药物予以比较,或介绍有关中药小常识。每一类药末均有一览表总结本类药物的类别、药名、性昧、归经、功效、基源和药用部位,书末附有药名索引,十分方便读者背诵和集中查阅。本书版式新颖,生动有趣,一药一页,彩图与文字交相呼应,简明扼要。同《百方图解》、《百病食疗》一样,便于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记忆,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作为中药学入门读物参阅。
胡臻编著的《温州民俗中医药文化》分别从温州 人生礼俗、岁时民俗、民间疗法、饮食文化、谚语等 方面开展研究,挖掘材料,探讨温州民俗文化对中医 药文化形成的影响与实用价值。本书主要分八章。章为导论,主要从民俗与医药的关系角度切入,论 述民俗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及其基本特征,研究温州民 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讨论温州独特 环境和文化孕育着古老的医学思想。第三章讨论民俗 中医药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从学术思想和历史背景两方面详细论证和描述了与《辅行诀》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历史现象。上篇“《辅行诀》之学术管窥”的表述逻辑是着眼于现实的,即首先承认《辅行诀》存在着不同的传抄本系统(并罗列其典型文本三种),接着推出笔者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整订文本稿”(并保留藏经洞本复原稿),继而详细阐述其中蕴含的学术理念和整订思路。下篇“《辅行诀》时地人寻迹”的表述方式是着眼于历史的,该篇从《辅行诀》题名作者陶弘景先生的学术、人文背景谈起,并沿着陶氏生前身后《辅行诀》一轴的历史命运,渐次展开与之相关的时事、地缘、人物和文本形态的细致追溯和描述,并以《辅行诀》出洞后的第二故乡和近代主人的情况为其终结。 本书的基本创作思想是在尊重《辅行诀》传本歧出的前提之下,找到合理的解释之道、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