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四川第四次中药普查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发现了四川省具有品质优良历史,历史悠久的道地药材86种。根据来源、道地沿革、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药理作用、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采收加工、适宜区与*适宜区等。通过研究得出的道地药材的适宜与*适宜区,可科学的指导中药材区划生产。内容包括四川省中药资源地理与气候特征,自然资源。四川省中药材分布特点、生产区。四川省中药资源开发利用。道地药材的研究历史;道地药材的成因,川产道地药材。 3S 技术及其他在中药材研究中的应用,川产道地药材生产区划等。
本书总论系统梳理了中药材种子研究应用简史、药用植物分类及果实类型、中药材种子学等相关的内容,各论重点介绍213种中药材种子的来源、药用价值、采集、形态特征、微观特征、萌发特性、贮藏等内容,配有原植物、种子外观和解剖图、显微特征、X光和扫描电镜图,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集成,为国内对从原植物到种子,从外观性状到微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实用型种子图典。
《集验良方》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年希尧和梁文科所编辑。全书六卷,在养生、伤寒、感冒、瘟疫瘴气、脾胃、暑证、泻痢门附有长篇论述。以病证为纲、以方为目,每方必有主治证、或简言医理,或论后有方,方有渊源,药有剂量,服有制法,其备无不详。囊括了现代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肿瘤、皮肤、疮疡、牙科、男女性病、生殖不孕不育、痔瘘、美容、乌发、生发等科,治疗病种多达百余种。该书是一部内容翔实、立论中肯、方药平易而效著,诸科皆用,很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综合性医方书。尤其是在美容、乌发、生发、男女性病、生殖不孕不育方面的方剂,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和商业开发价值。
《外台秘要方》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经血带下、婴幼儿、明堂灸法、服石方及并发症、虫兽伤人等门类也记载了数百种各种疾病的证治。这是一部研究唐以前医学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很多经方、验方至今仍在临床应用。现存有多种宋刻本,但均有程度不等的残缺,保存较好的版本当首推明程衍道刻本,其后有多种翻刻本、影印本、铅印本流行。
本书为 十四五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者为国家药监局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科技部 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中药民族药标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团队耗时多年,全面收集全国的民族药材标准(藏、蒙、维、壮、瑶、傣、苗、羌、彝等)达42册;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各地方药监局颁布标准等共214册;各民族药志、植物志、动物志等参考文献共117册。共计查证民族药材品种达2304种,涉及药材来源4700余种、不同民族药材名称5800余个、不同标准收载13800余项,全面覆盖法定标准收载的民族药品种。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精细分析图集》分为5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历史;各论部分主要介绍35味中药的基原、主要化学成分、高效薄层色谱分析、HPLC分析、小结等内容,同时附有药材彩色图、药材高效薄层色谱图像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近缘品种部分主要介绍近缘品种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附录部分主要介绍编著者相关论文推荐;索引部分收录有药材中文名笔画索引、药材拉丁名索引、原植物拉丁学名笔画索引。全书内容详实,旨在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精细分析,达到有效评价中药质量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指纹图谱的实用性和可发展性。
本书把《上海群力草药店中草药鉴别和临床应用经验》和《上海群力草药店特色草药与验方精选》姐妹篇合二为一,本书介绍特色草药及特殊用法,以及群力中医门诊部的临床验方。
本书在白话串讲《药性赋》的基础上,从药性、功用到医理、养生,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防病,以药物为载体,详细剖析疾病真相,论述医理精微,探讨养生真谛。借由每一味药,理出一条线,以这条线为中心,可以学药论理,可以谈方论法,进而推出大量临证取象、用药心得、古籍奥秘,启发学者悟性。书中对每一味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串讲,深入浅出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讲解中医大量入门基础知识,使读者在轻松学习之余,可以学以致用,迅速将中医的智慧运用于日常生活中,释疑解惑,解答大量平常的基本健康问题,普及中医常识,“为生活增色,为健康加油,为生命充值”!并且能够以此呵护自己、照顾家人、关爱朋友。其实中医很简单,原来中药可以这么学!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
本辞典以辞条形式共收载1232种常用中药,并配有1165幅插图。每个辞条均设有药物正名、常用异名、不源、原植物、采集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性、功能、临床应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制剂、临床报道和中毒与解救等项目。为便于读者阅读,书前设有凡例、目录,书后附有中、外文索引。内容新颖,科学实用,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对临床医师、药剂师和有关科研人员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本书为《滇南本草》第二卷,收载161种,对每种药物在保留《滇南本草》各历史版本(范本、务本、于本、从本、琴本)的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版本的药物名称、绘图和文字描述等内容,将所指药物,科学的鉴定出该药物的科、属、种,并加以拉丁学名、形态描述、生境、分布地区、药用部位及附注等内容,对所描述的药物附有墨线形态图。因此整理版本的问世,使《滇南本草》这一云南医药历史名著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
全书共由十二章组成,内容主要涉及发酵技术与中医药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和紧密联系,中药发酵所需的工艺条件、菌种、生产设备,中药发酵后中药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和精制及生物转化,中药配伍发酵即中医的复方发酵,并且讲述了目前前沿的药用真菌发酵和光合细菌发酵。其作用靶点可概括为:保护中药活性成分免遭破坏,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活性物质限度地得以提取和利用;提高中药药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所优选的人体有益菌种本身能补充或增强原有药物的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为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供新途径;节省药材资源,保护环境等。发酵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发展需要中药学、微生物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的参与,随着众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中药发酵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浙南本草新编》共收载正名药用植物409种,述194种,插图594幅。所载中草药分别按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应用参考进行阐述,个别品种有同名异物、形态容易混淆或同属品种药效近似、民间混用等,用注加以说明。《浙南本草新编》具有条理清晰、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等特点,可作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学习资料,供临床医药科研、教学人员及学生参考使用,也可供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学习。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9章。上篇为总论,分为7章,系统地论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概念与分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机制与干预,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与评价,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治疗,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等内容;下篇为各论,分为2章,详细介绍了多种和中药(含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不良反应,其中包含大量临床案例。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翁维良研究员担任本书主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多个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性,本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可供广大临床医师、药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