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药物过量与中毒(第6版)》共包含四个部分及一个索引,每一部分在右侧空白处以黑色标签进行标记。部分,向读者引入早期急救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如何治疗昏迷、低血压和其他常见并发症;物理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解毒方法和增强解毒功效。第二部分提供大约150种常见药物和毒物的详细信息。第三部分描述了近60种解毒剂和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第四部分描述了化学泄漏和职业性化学物质的管理,以一个超过500种化学物质的表格形式呈现出来。这一索引是全面的,并且存在广泛的相互联系。本书由奥尔森主编。
李斌、张坚等主编的《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指南》主要介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宗旨及基本原则,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申报条件及资格认定程序,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结构、设备设施、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组织及人员职责、标准操作规程、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独立伦理委员会的职责及组建要求,伦理委员会工作相关标准、操作规程以及临床试验工作中的相关表格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指南》对于从事药物临床试验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版书特点在于突出临床、便于运用,上部介绍了常用疗法的临床技法,又详有略,对常用的疗法如针刺法,或以往研究较为粗浅的疗法如皮内针疗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下部根据该疗法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分为部分介绍了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
《镇痛药研究方法学》是一部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分六篇41章。篇总论(7章),阐述与疼痛相关的疼痛基本概念、调控理论及各种相关因子(递质、调质、介质、受体、通道、新靶点等)的进展,对启发研究思路和开展研发工作很有帮助;第二篇镇痛药研究的常用技术(7章),包括电生理、膜片钳、同位素、生物芯片、脑立体定向等技术及神经影像学、神经细胞培养、新制剂研究、实验设计与统计;第三篇镇痛药的研究方法(9章),包括经典方法及近年发展的新实验方法160多项;第四篇镇痛药的研究与开发(3章),包括镇痛药的新药临床研究、中药镇痛药及镇痛毒素的研发等;第五篇临床常见痛症的药物治疗现状(14章),通过分析临床痛症的治疗药物,为扩大镇痛药的探索思路提供线索;第六篇展望(1章);附录(2个)。本书由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多位撰稿人历
药物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及制剂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诸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其阐明了药物的化学结构、剂型因素、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因素等与药物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对于新药研发、药物新剂型和新制剂设计、药物疗效和毒副反应监测以及临床合理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成为药学专业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医药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专业理论。本书的内容分十七章,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为药物动力学的基础内容,系统介绍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旨为药物动力学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铺垫。第二部分介绍近年来药物动力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群体药物动力学、生理模型药物动力学、遗传多态性对药动学的影响等,其反映了药动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研究进展。第三部分介绍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中药研究和临床给
本书包括现代药物分析和毒物分析两方面内容。在现代药物与毒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中,从分析仪器的角度,做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并注重仪器和技术的进展及其在药物、毒物分析中的应用,分析仪器和技术包括常见的光谱(如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等)、色谱(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多维色谱)、质谱、核磁、电化学和芯片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在主要药物类别的分析中,从方法学的角度,注重论述该类药物分析中涉及的一般性分析方法和技术,并适当举例说明。对于毒物分析,则主要根据毒物分析的特点介绍了毒物分析的方法,还以应用实例为主对毒物在毛发中、体内分析及其代谢物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还将生物碱类、农药类等的分析和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本书对药物分析和毒物分析工
本书是一本介绍手性药物及其研究方法和动态的学术专著。本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主要围绕手性药物研究的方法学的介绍,其中涉及手性的基本知识、手性药物的合成制备、手性药物的分离和测定以及手性药物的药效和药代动力学等知识以及研究原理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关于手性药物的介绍,共收集了1995年以后国外上市的手性药物和目前仍在研究中的手性活性化合物共250个,简要介绍了这些药物的合成方法、药理作用特点、药动力学特点、临床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等,并有主要参考文献。本书可供从事手性药物研究的院校、研究单位和企业作为参考,以掌握手性药物研究的现状;可供初涉此领域的研究人员系统学习手性药物有关知识之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学生、研究生和教师作为参考。
本书借鉴国际上的观念、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介绍了进行药敏试验的指征、常规试验中药物的选择、药敏试验结果的报告、药敏试验方法、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细菌耐药问题的检测、厌氧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分枝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奴卡菌属的耐药性检测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等内容,其目的在于建立一整套适合我国情况、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化操作规范。本书可为广大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及从事感染专业的临床医生参考使用,为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规范化提供了参考工具。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安全性评价存在的难点与现实需求,结合国际、目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以支持临床试验为目的的法规毒理学评价研究的技术要点与评价程序,重点介绍了药物发现毒理学的关键技术、新方法和发展前沿动态。既归纳概述7外研究进展,也融人了作者自身的科研实践与研究成果,涉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点多面广,“科学、实用”、指导性强。所有参编人员均为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骨干。本书可供药物毒理学研究科技工作者、新药研发人员、药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及其他毒理学领域研究人员、药政管理部门及其他健康产品相关管理部门
本书是《中国基本》(修订版)的第二部。收载中医妇、儿、外科及专病(肿瘤、糖尿病、肾衰尿毒症、萎缩性胃炎、不孕不育、前列腺病、乌发生发、降血脂、抗辐射等)用药,并特列外治贴膏、药酒、保健凉茶,品种达935种。入编的,是从中国目前已有批准文号的9000余种中,以其命名的科学性、组方的合理性、临床疗效的确切性、使用时的安全性等项,逐一进行审查,筛选而出的。每种药品,均按[药物组成][方义分析][临床运用][制剂与规格][用法与用量][注意事项][配方来源]7项内容编写,有的药品还编写了[参考]项。内容丰富,科学性与实用性强。是辨证使用的重要工具书。可供中医、西医、西学中等各级医师和乡村医师临床用药参考;是家庭保健自选成药的良友、药材经营部门和医院药房采购经销的参谋、生产厂家交流信息的桥梁、中药店业务人员学习的书
目前,疾病与已知基因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还知之甚少,所以,找出哪些基因可以作为药物的靶点,用于疾病的治疗就成了当务之急。本书源于我们所要面对的如下问题:哪些基因产生了疾病?哪些与疾病有特别的关系?哪些可以用作药物靶点?确定这些基因需要哪些技术?加入一个新的药物需要投资超过8亿美元,研发时间需要15年或者更多的时间,那么,我们如何从我们选择的致病基因当中获得收益?怎么样减少我们投资药物面临的风险?这些问题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发展的时候要成功找出药物的靶点。本书最重要讲述的是靶标的有效性。书中选择通过抗体、可溶性受体或取代细胞因子来研究产生大量新的成功应用的生物制剂的背景。文中章节介绍了如何选择这些药物的靶点、如何使之生效、利用什么技术以及用什么已有的生物和
《药理学课堂笔记》是《药学专业课堂笔记口袋丛书》之一,由沈阳药科教学一线的教师编写,整套书都是按照版国家规划进行编写的,在编排风格上,简单概括为“三框一栏”。课堂笔记框:严格按照版国家规划编写,省去了记录时间,集中精力听课。重点难点提示框:提示考试重点内容。测试及考研框:指导考研方向。课堂随记栏:边学边记,真正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测试及考研框:可以正确地指导考研方向,《药理学课堂笔记》适合药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使用,同时也可作为药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药学成人教育考试的参考书。
《物理药剂学》对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的热力学理论、结构理论、动力学理论、表面化学与胶体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相关理论所涉及的公式,重点在于阐明其建立的实验基础、意义与实际应用;对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工作所涉及的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在每章节的实际应用部分作了重点介绍;同时对有前景的正在探索研究的内容也作了简要的介绍。本书理论与方法并重,为设计和研究新剂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物理药剂学》可作为药制剂专业本科、研究生以及从事此方面教学、科研、生产等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药物安全与药物警戒》是由三位华裔专家组织国外有关编者参与编写的专著。编者们均在国外从事药物安全与警戒领域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其中有的是美国FDA组织的专题讲座的特邀专家;有的曾经应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邀请进行过经验交流和讲座;有的是我国大学的兼职教授;有的参加了国家及部分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访美时的接待和经验介绍工作。 本书由以上在药物警戒工作前沿的七位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发挥各自特长合作编写而成,全面地介绍了药物警戒这门学科的发展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介绍了美国和欧盟有关药物警戒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文件。内容丰富、系统、详尽和实用,为我国同行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随着医药行业相关政策和《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出台,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新挑战。企业需要不断整合与调整,重塑发展与服务理念,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探索跨越式转变的路径。本书分为总报告、行业发展篇、专题报告篇、医药供应链篇、中国药店篇、医药电商篇、企业创新篇、靠前发展篇及附录,针对药品流通领域里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近期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