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药材干燥机理、中药材的药效成分及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中药材干燥工艺及设备和提取物干燥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事中医药学习、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供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广大医护人员参考。
《新编国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当年被评为全国书。该书在编写体例上侧重于实际应用,汇集了国家三十多年来批准上市的品种,将标准中制法、检验部分的内容略去,使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满足了实际使用者的需要,为医药教学和科研单位、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提供了便利。应人民卫生出版社邀约,在江西中医学院的支持下,对原书编写体例和内容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编国家》第2版。新增了2000年以来国家新批准上市和新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全书共收集品种7260个,含有不同处方4728个。本书由宋民宪等主编。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研究》是关于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所载柴胡桂枝汤临床与研究的专著。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研究》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经典温习”,论述了原书关于柴胡桂枝汤原文的学习研究的见解,包括对原意的理解和作者的认识;中篇“临证新论”,介绍了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在临床常见疾病与疑难杂症中的应用:下篇“现代研究”,采集选编了近年来柴胡桂枝汤实验研究成果:还附有当代名医对柴胡桂枝汤的理论阐释和医案。 《柴胡桂枝汤的临床研究》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论述深刻,有独到的见解,对柴胡桂枝汤的理论认识研究成果颇具创新性,更侧重了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第2版)》在保持版框架及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进行了梳理完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第2版)》分五篇。篇为基础理论,对温病学发展史、温病的概念与特点、病因与发病,辨证,诊法、治疗与预防等予以论述。第二篇为温病证治,详述了14种四时温病与温疫的中医证治。第三篇为现代疾病证治,对44种现代感染和传染的证治予以阐述(删除了1版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3种,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人类猪链球菌感染和手足口病4种),且能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并充分一还用温病学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凸显了时代特征。第四篇为名家名著选介,介绍了18位古代温病名家的学术观点及成就,精选了23种古代温病名著予以诠释(较1版减少4种),旨在为从事温病研习究者提供文献参
中国医药学发展到明清(1368一l9¨年)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到了近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理念、诊断、治疗措施相互融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互为补充的实践,从根本上树立起了现代,gN药学的旗帜。按照现代科学理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总要经历准科学、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4个阶段,当然,这是指同一层次而言。相当部分学科还要经过不同层面的发展,如古代科学层面、近代科学层面、现代科学层面,或者传统科学层面等。在中医形成到常规科学、现代科学层面的进程中,稍加留意,便可发现在构成实践检验、补充科学体系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一中医实践家们,他们临床遣方用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路数,亦如早年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印会河先生所说:“名医也好,老中医也好
中药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无胃肠道反应及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更有内服法所不具有的诸多优点。本书汇集了实用中药外治疗法之精华。全书分七个章节,章简要介绍了常用中药外治方法的操作及注意事项,使读者能活学活用;第二章至第七章主要推介了115种中药外治法的优势病种,所选外治法均经临床大宗病例验证的特效良方,还有部分公开发表的祖传秘方及民间验方,共计2250余首。特别对近年来极为盛行的穴位敷贴、中药熏洗等方药介绍的实用而详尽,不仅相关医务人员可用,绝大多数患者亦可参考借鉴。本书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药外治法临床用书。适用于临床中医师、中药师、中医药院校师生,也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本有益的读物。
本书收录常用中草药408味,精选单验方4600余首,配有中草药彩色插图408幅,涵盖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热、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外用药及食物中药20大类,并附有病症分科索引和药名汉语拼音索引。
鹿是人们熟知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远在汉代,即有“鹿身百宝”之说,民间用鹿产品向皇帝进贡,皇帝也用鹿产品作祭祀。据《本草纲目》记载,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鹿脑、鹿尾、鹿肾、鹿筋、鹿脂、鹿肉、鹿头肉、鹿骨、鹿齿、鹿髓等都可入药,其中,鹿茸作为一种补益圣品,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成为治疗百病方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养鹿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发出的鹿产品越来越多,极大地丰富了鹿产品在医疗保健中的神奇功效,使广大民众受益无穷。为了使人们更好地认识鹿产品,发挥鹿产品的医疗保健作用,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品种来源、地道产地、采收加工、真伪鉴别、性味功效、贮藏保管、古今医家论述、现代药理研究、临床及食疗应
“国医圣手”是对传统医学领域医疗水平、技艺者的尊称。《国医圣手经验良方赏析丛书》收入的施今墨、孔伯华、蒲辅周、岳美中等诸多中医临床大家,就是现代国医圣手的杰出代表。本书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汇集了国医圣手胡希恕先生90种常用的经验良方,由中医科学院等多单位高年资的学者专家列出功用、适应证,还从解读和赏析的角度精选了胡希恕先生的部分临证心得并做出阐发和提示,力求能够体现其临床用方特点及辨证思路。本书对中医资料整理、研究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中医师、中医从业人员、中医院校学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研究、选用。
本书精选了古今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疗效确切的良方验方,主要包括中医辨证内治古方、经验方、外治方及药膳食疗方。全书以病症为纲,以效方为目,每首方剂按照组成、功效、主治、用法、处方总结等进行详细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变、糖尿病性脑病、糖尿病性、糖尿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内容。本书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参考,以及中医药爱好者和患者阅读参考。
皮肤病临床常见、多发,临床实践证明,皮肤病虽然暴发、猝死现象少见,但病程长、复发率高,这一临床特点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如何有效地防治皮肤病,已愈来愈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中医治疗皮肤病,疗效可靠、,尤其经千百年实践证明的中医土单验方,对于疑难皮肤病的治疗更是独领风骚。本书从古今文献中收集了2000余首效验良方,每方之下详列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禁忌、方源,本着简、便、廉、验的原则,以实用为首务,内容涉及38种常见皮肤病的治疗。 本书适合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尤其适合基层皮肤病科工作者。但也应当注意,皮肤病同其他各科疾病一样,要注意中医辨证论治,不可阴阳混淆,寒温失序。使用土单验方,必须纠正“一方包治百病”的错误观念,唯其如此,才能使这些行之有效的单方
《叶氏录验方》为宋·叶大廉撰辑。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从治诸风、伤寒、治气、补益、痼冷、积热、痰饮咳嗽、泄痢、妇人、小儿方、杂病、伤方、治眼目、治咽喉口齿、治疮肿伤折、汤方、香谱、备急诸方等方面介绍了众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每方大致按方名、主治病症、药物组成、煎服法等顺序进行论述,每味药物又详细说明剂量、炮制法等,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方书,对临床医生有的指导作用。《旅舍备要方》为宋·董汲编撰。董汲,字及之,东平人,医术精湛,尤擅治小儿斑疹,为钱乙所嘉尚。因虑世人客途猝病,医药难备,故特集经效之方百有余道,为《旅舍备要方》一卷。共分斑疹、痰证、霍乱、腰痛、眼、耳、口、齿、中毒、妇人科、小儿科、疮科十二大类及杂伤,所赅者广,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论述详备,灵活机变,擅变仲景之法,
当下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使植物药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而古老的中医药就是我们的祖先在采撷动植物食材的过程中观察总结食材对人体的药用、保健、养生等作用的系统认识发展而来的。特别是我国广博的土地上生长着各式各样的、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其中很多都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药教学和临床工作,学验俱丰,醉心于中药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她爬山涉水,风雨兼程,不顾荆棘挡道,虫蛇袭扰,身背干粮,手拿相机,走遍了祖国山山水水,收集了许多珍贵的药物植物一手资料。本书即收载了400余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并详细介绍每个品种的种名、拼音名、拉丁学名、常用别名、科属分类、植物形态、生境分布、药用部位、采收加工、性味、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用法用量及附方。每种植物均附彩色高清全貌图片及
本书适合于中医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刚入临床的医生以及中医爱好者,也可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内容主要按方剂学教材的顺序编排,以便查阅。在此需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恩师,全国方剂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樊巧玲教授在百忙中担任本书的主审,使本书的质量得到保证。
全书将目前常用的500余种中药的1100多种炮制品分别拍摄成形状逼真的彩图,并配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说明,可谓图文并茂、色调和谐。部分炮制品项下尚搜集了药市上常见的混伪品,真伪相对,使之易于辨识。其药物分类则考虑便于临床处方和调配查一对,按药物作用进行分章归类,类下分列各药,每味药均说明其品名、来源、成品性状、功效,使人具有纲举目张之感。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内翰良方》,宋·沈括、苏轼撰。宋末人将苏轼所撰“医药杂说”并入沈括所辑《良方》,合编而成《苏沈良方》。本书论述范围很广,包括本草学、疾病治疗学及养生保健等三方面的内容。书中关于本草的记载,有许多可以作为考据资料,如对细辛、枳实等药物存在的“一物多名”、“一名多物”和“名实错乱”的问题作了精心的考订》。对《神农本草经》等古书,记载山豆根等药物性的错误作了纠正。另外,还提出“汤、散、丸各有所宜”,故对汤、散、丸等剂型的功效特点作了正确的阐述。关于疾病治疗的记载,有内科、外科、眼科、妇科、小儿科等各科简易有效的疗法,且不只重录用方药调治,更勿忘记日常生活饮食起居的调理宜忌。关于养生保健的记分,亦颇得精要,如强调“安”、“和”的重要性,“安则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