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论系统梳理了中药材种子研究应用简史、药用植物分类及果实类型、中药材种子学等相关的内容,各论重点介绍213种中药材种子的来源、药用价值、采集、形态特征、微观特征、萌发特性、贮藏等内容,配有原植物、种子外观和解剖图、显微特征、X光和扫描电镜图,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的研究成果集成,为国内对从原植物到种子,从外观性状到微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的实用型种子图典。
《集验良方》是清初康熙、雍正年间,年希尧和梁文科所编辑。全书六卷,在养生、伤寒、感冒、瘟疫瘴气、脾胃、暑证、泻痢门附有长篇论述。以病证为纲、以方为目,每方必有主治证、或简言医理,或论后有方,方有渊源,药有剂量,服有制法,其备无不详。囊括了现代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骨伤、肿瘤、皮肤、疮疡、牙科、男女性病、生殖不孕不育、痔瘘、美容、乌发、生发等科,治疗病种多达百余种。该书是一部内容翔实、立论中肯、方药平易而效著,诸科皆用,很有临床实用价值的综合性医方书。尤其是在美容、乌发、生发、男女性病、生殖不孕不育方面的方剂,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和商业开发价值。
《外台秘要方》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经血带下、婴幼儿、明堂灸法、服石方及并发症、虫兽伤人等门类也记载了数百种各种疾病的证治。这是一部研究唐以前医学历史的重要著作,其中很多经方、验方至今仍在临床应用。现存有多种宋刻本,但均有程度不等的残缺,保存较好的版本当首推明程衍道刻本,其后有多种翻刻本、影印本、铅印本流行。
本书为 十四五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作者为国家药监局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科技部 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 项目团队,长期致力于中药民族药标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团队耗时多年,全面收集全国的民族药材标准(藏、蒙、维、壮、瑶、傣、苗、羌、彝等)达42册;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药材标准及炮制规范、各地方药监局颁布标准等共214册;各民族药志、植物志、动物志等参考文献共117册。共计查证民族药材品种达2304种,涉及药材来源4700余种、不同民族药材名称5800余个、不同标准收载13800余项,全面覆盖法定标准收载的民族药品种。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精细分析图集》分为5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历史;各论部分主要介绍35味中药的基原、主要化学成分、高效薄层色谱分析、HPLC分析、小结等内容,同时附有药材彩色图、药材高效薄层色谱图像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近缘品种部分主要介绍近缘品种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附录部分主要介绍编著者相关论文推荐;索引部分收录有药材中文名笔画索引、药材拉丁名索引、原植物拉丁学名笔画索引。全书内容详实,旨在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精细分析,达到有效评价中药质量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指纹图谱的实用性和可发展性。
本书是编者针对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所进行的一次深入性探讨,是我国正式出版的部关于中药临床药学的专著,共分1 7章,其内容涉及中药临床药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中药的合理应用、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中药煎药及临方炮制、中药处方点评、中药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中药药物经济学、中药循证药学、中药药学服务与咨询等,另外,在附录中还收集、整理了与临床药学相关的法规文件。该书对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启示幂口推动作用,适合广大临床药师学习查阅、释疑解难。
本书共收载中药有效成分357个,对各成分的CAS号、化学名、异名、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来源、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包括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毒性作用)和应用(包括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将传统中药具有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其药效物质基础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中药的有效成分与其作用机理的相关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的思路,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奠定理论和方法学基础;系一部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兼备实用价值的案头参考书。
本书收载了疮疡类、乳房房疾病、瘿瘤类、岩类、皮肤病、肛门病及外伤类等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通治方,包括其来源、组成、用法、主治等。本书资料主要来源于历代中医典籍及现代期刊报道,实用有效,可供临床医师阅读参考。
本书为《滇南本草》第二卷,收载161种,对每种药物在保留《滇南本草》各历史版本(范本、务本、于本、从本、琴本)的内容和格式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版本的药物名称、绘图和文字描述等内容,将所指药物,科学的鉴定出该药物的科、属、种,并加以拉丁学名、形态描述、生境、分布地区、药用部位及附注等内容,对所描述的药物附有墨线形态图。因此整理版本的问世,使《滇南本草》这一云南医药历史名著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
本书阐发《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之奥旨,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列方剂340首,其内容丰富,引证资料广博,集各家用药之精华。书后并有附录一卷,所载为《伤寒》、《金匮》缺方及逸方。本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惜目前其书仅存著者自刻本,鲜为人知。此次校勘尚性。 本次整理以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著者自刻本为底本校注而成。采用标准简化字、加新式标点,对于原书错点字、异体字、通假字、俗字一律径改,不加注说明。原书上中下三卷分目录,此次整理加以合并,并将各卷目录前面“归安莫文泉枚士”等字一并删去。
:“经方”之谓,古今相沿,所指则异。今所谓经方者,多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方而言,若曹颖甫之《经方实验录》,赵明锐之《经方发挥》亦是。赵明锐先生,山西人。研究仲景学,善用仲景方,所著《经方发挥》,吾甚喜爱,早年协助老师修订《伤寒论译释》时曾读之,并有所征引,今再读之,感受颇深。 《经方发挥》涉及《伤寒杂病论》方40首,用于治疗百余种病证,举医案131例,虽仅近13万字,但内容却很丰富,读之则有令人别开生面之感,真可谓发挥多多。
是祖国医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疗效显著、应用广泛、副作用小而著称。由于品种繁多、配方各异、剂型复杂、疗效不同,若使用得当,可迅速奏效;反之,轻则浪费药品和贻误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遗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避免浪费药品,合理使用治疗疾病,特编写了《的合理使用》这本书,以便广大医药人员参考。该书版首次出版于1984年,共7次印刷。应读者要求,此次再版,系根据临床需要增加了成药品种,由版的490种增至约1030种。所选用的药品种类较齐全,且有较多的新药,切合临床实用。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章介绍了的发展史、命名和分类、配伍与禁忌、处方组成和变化、常用剂型、用法和用量及治疗法则;各论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骨伤科、皮肤科和五官科的常见病证分类介绍各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