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人体组织结构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几大系统来进行分门别类,把各种常见病归入其中,然后列出医治的偏方,分类科学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主要收录了解表药、清热药、芳香化湿药、活血祛淤药等。
中药是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的特殊物质,它的使用价值是由其属性所决定的,其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而使用价值集中体现为药品品质。中药的质量不合格,就失去了使用的价值。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控性,必须对其品质进行科学的鉴定、制定出规范化的质量标准。 本书共分13章,详细、系统地阐述了中药薄层色谱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介绍了这些方法在常用中药品质鉴定中的运用,列举了近200种常用中药的鉴定实例,充分反映了现代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成果和发展方向。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具有较高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本书可作为中医药类和医药类相关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的专门教材,也可作为执业中药师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医药行业专业人员参考用书。
《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精华版)》共收编3149条秘验偏方,其中,既有名医名家的真传方,基层医生的特效方,又有临床多年的个人珍藏方,家传秘授的神方,民间百姓亲献的神效偏方,这些方可治疗350余种疾病。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每条方都由真人推荐,书中的2000余个验证病例都是真实的,屡试屡验,疗效卓著,实用性特别强,因此,《中国民间秘验偏方大成(精华版)》可以称为“家庭自疗真方真传大典”。
杜同仿,黄兆胜主编的这本《中国中草药图典》共收载中草药1416味,包括目前临床常用的传统中药以及各地较有代表性的草药。其中作为主药介绍的有1211味,作为附药介绍的有205味。本书以中草药之正名或习用之名为辞目,下分常用别名、来源、植(动)物形态、采集炮制、药材质量、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药理研究等10项,每项药物均附以原植(动)物的原色彩照,另附药材或饮片的原色彩照。
本书以1200幅彩色图片结合文字的方式按来源、生境分布、道地产区、性状特征、品质优劣、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及收藏等方面介绍近600种中药材的药材及原植(动)物。 为了能让读者利用性状特征即传统经验鉴别法来辨识、鉴定中药材及其原植(动)物,本图谱对于目前国内常用的中药材品种在收载药材图片的基础上,同时收录其原植(动)物图片,并辅之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药材品种基本上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 本书的编排顺序也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按照药材正名的笔画多少排序。同时书末附有药材拉丁名索引和基原拉丁名索引。 药材图片基本上是以个子药材为主,个别也有饮片者,其中一些全草类药材尚配有新鲜药材的图片,而对于一些个体细小难于分辨的种子类药材,还提供了微性
本套《中草药识别与应用》共分三册,将在2010年陆续出版。每册图书均收录较为常用、易于采收、功效确切的中草药140余种,按部位分为八章。全书采用一文多图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简练的文字阐述中草药的名称、别名、来源、生境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常用验方。配图精美,包括原植物图片和药材(饮片)图片。原植物图片注重展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花、果实及与其他同属植物的区别;药材(饮片)图片均配有比例尺,以利于读者识别其大小。 通过此书,读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与,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识别与灵活应用中草药。
本书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记述中医治疗方法,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中西医病名概念完全一致者,一般只设西医病名,不立中医病名;如概念不相同者,则分别列出,不硬性归属。每种疾病先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然后记述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其方既有辨证分型治疗、复方加减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又有综合治疗等,选方力求符合"廉、便、验"的原则,并注意辨证论治与独到经验的有机结合。《当代肿瘤科名方验方大全》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参入编者己见。每首方剂基本涵盖[处方]、[主治]、[加减]、[用法]等内容。凡药涉剧毒,方涉峻烈者,方剂有特殊的煎服方法或有其他注意事项者,均在[说明]项下对其详加说明。
本书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记述中疗方法,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中西医病名概念完全一致者,一般只设西医病名,不立中医病名;如概念不相同者,则分别列出,不硬性归属。每种疾病先介绍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然后记述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其方既有辨证分型治疗、复方加减治疗、单方验方治疗,又有综合治疗等,选方力求符合“廉、便、验”的原则,并注意辨证论治与独到经验的有机结合。《当代男科名方验方大全》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参入编者己见。每首方剂基本涵盖[]、[主治]、[加减]、[用法]等内容。凡药涉剧毒,方涉峻烈者,方剂有特殊的煎服方法或有其他注意事项者,均在[说明]项下对其详加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