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房中养生亦称,是中国古代有关性医学、性保健的通称。 总括中华房中典籍 这部书:不仅因为它全部收录了迄今发掘出的,从先秦至民国的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典籍,而且大海捞针似的从浩瀚的中文古籍中钩稽史料,撷取了有关的篇章片段,共收房中秘笈89种,是现今收录最全、规模的房中养生著作。 尘封秘笈首度现世
1992年首台双层CT问世,开创了多层CT先河。不知是巧合还是默契,1998年四家公司同时推出了四层CT。从此,CT的开发和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多层螺旋CT时代。仅仅三年的时问16层CT就已经问世(2001年),正当大家在努力适应l6层CT新技术临床应用的时候,2003年64层CT又推向市场,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就在几乎所有CT的研发都在朝着平板探测器CT努力的时候,CT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与当初第三、第四代CT争论极其相似,一些研发继续朝着不断增加纵轴探测器排数,直至平板探测器的方向进发。而另一些研发者则提出了新的概念,放弃了单纯更多纵轴探测器排列的追求,设计出间隔90。排列的双球管扫描方式,称为双源(dual source)CT。 对于提高心脏(冠状动脉)扫描的成功率和图像质量来说,提高每周扫描速度是较增加纵轴覆盖范围更为重要的
本书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提供了的有关营养支持的实践方法与重要原则。 本书回顾了危重症患者机体代谢的改变,讨论了其营养需要及特殊营养物,涵盖了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各个层面的相关问题,概括了不同生命周期独特的营养需求,并且详述了危重症患者所患疾病本身以及相关并发症的营养问题。书中还包含各种专业问题,如伦理学和经济学问题,以及大量的参考文献、方案、图表和病例报告。 内容点特: 几乎涉及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所有相关的内容,提供源自目前危重症诊疗实践一线专家的指导原则,包括病例讨论、方案和流程图。 本书是由在危重症临床诊治中的专家,为所有涉及危重症救治的医务人员所撰写的,包括内外科医师、营养专家、营养师、护士、药剂师以及呼吸治疗师等。
人参、西洋参是重要的中药材,其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同寻常的。为了对其濒危性及其适应进化进行深入阐述,本书总结了自2000年来对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的研究,特别是从2003年起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作者及其团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4项资助,同时也得到吉林省科技厅相关项目的支持,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外同行研究成果。本书综合了其他学者目前报道的研究内容,全方位展现了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的相关内容,以期更明晰地看清人参、西洋参化感作用研究的趋势和方向,同时也期待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本书适合从事中药资源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和环境科学方面相关专业的科技工作者阅读,本书也可以作为农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中药材种植连作障碍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毛主席曾说:“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作为国粹,是中华五千年发展历程中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以几千年的积淀,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独特的诊疗方法以及显著的疗效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您可能听过扁鹊、华佗、孙思邈等名医治病救人的传奇故事;也可能听过“神农尝百草”、“何首乌改变容颜”的传说;或者偶然读到“起死回生”和“对症下药”的典故;也可能看过“阴阳太极图”和“人体穴位图”;抑或曾试着探究人体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人体各个穴位的神奇疗效……的确,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丰富的内涵更是让人顶礼膜拜。走近中
本书共分为14章,系统介绍了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基本原理及重要部件,并重点阐述了医用电子直线加器的系统结构、典型电路、身束产生和监测、机器安装、维修各养及应用质量保证等内容。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既体现了知识的完整性、又注重了知识的实用性。适于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维修工程师、放射物理师,肿瘤放射冶疗医师、放射冶疗技师等人员阅读参考、亦可作为医学工程专业学生教学对考读物。
直觉对于科研和新技术的开发至关重要。在2002年我们和日本奥林巴斯公司共同开发的凸式探头超声支气管镜(CP—EBUS),使得纵隔及肺门部的解剖结构能够更容易的显示和识别。直觉告诉我,CP—EBUS有可能替代纵隔镜检查术。时至今日,凸式探头超声支气管镜历经多次改良,检查操作手法也逐渐成熟。在这期间所经历的研发之路坎坷颇多,正是大家怀着解决临床问题的决心而不懈努力,终于使得这本《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操作手册(EBUS-TBNA)》得以面世。 千叶医学部附属医院对支气管镜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至1956年。当时干叶的和合(Kawai)、香月(Katsuki)及土手内(Doetuchi)医师开发了用于周围型肺癌诊断取样的经支气管毛刷。KKD支气管毛刷即是由他们三人的名字而命名。在1962年,我科的崛江(Horie)博士开发了纤维支气管镜,其光源亮度是当时应用的硬质支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