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精神药理及临床应用为核心内容,以神经递质的临床效应为主线进行编写的。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是基础理论,讲述神经递质的临床效应;第二部分是各论,介绍每种精神药物的性能,包括商品名、规格和包装、参考价格(2005年6月南京地区零售价)、适应证、剂量和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让医生充分了解药物的各种属性;第三部分是临床应用,阐述常见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本书资料主要取材于近3年国外杂志的进展,并结合国内较新的临床资料,内容翔实,旨在帮助精神科医生进一步了解精神科药物的不同特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合理用药。 本书主要适合于精神科医生、心理科医生、精神科科护士及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对病人的家属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特点:①所选名中医在全国有广泛影响,极具性。②各集内对名中医均按行政区划和军队分类编排。③每一医案均由名老中医自己亲自选定,真实、可靠。其中一部分名老中医现已作古,因此所收医案尤为珍贵。④每一医案后均有按语,或为名医自己所撰,或由后人、门徒所加。⑤每位名中医的医案后都有编者评注。该评注均系本丛书主编、副主编所撰,因他们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评注以简洁的语言,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该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点,结合所选医案予以剖析,每能抓住名中医的学术精髓,突出要点,对读者有所启迪。⑥每集正文后附有该集的病名病证索引,第6集书末附有丛书总病名病证索引,以便读者查阅。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对提医各科各级
江苏省名中医王育良教授临证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眼底病及眼表病,白宇峰主编的《眼科衷中参西录--王育良临证经验撷粹》从其医案中精选其中典型例子,加以整理、归类,并加以按语,充分挖掘王育良教授临证思辨特点、诊治思路、用药规律等,对提医药诊治水平有的作用。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为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 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此次整理,除了校勘原文外,将对书中的医学术语
《怎样成为一名好中医--从酷爱中医到一方名医》作者单鹏翼以从医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心得为基础,对中西医,尤其是中医在临床一线工作中的实践应用加以论述。本书是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验证和延伸。全书分五篇。医话篇介绍笔者在临床中对中医的独到见解和理论心得;经验篇是笔者在临床中对一些常见病种的治疗经验;病案篇有代表性地介绍在临床中遇到的危重病例以及内、外、妇、儿和其他疾病真实病例的治疗和处理过程;用药篇详叙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用药经验;后记篇是笔者对现实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实际情况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取得和他们的共鸣。本书以临床实际病例记录,临床思维现今基层临床对某些常见病的应对方法和能力为内容,让初涉临床的医师有所借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怎样成为一名好中医--从酷爱中医到一方名医》适
三部六病学说是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刘绍武(1907-2004)创立的新的中医理论体系。刘老将人体划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中)部,每部的病性分为阳、阴两类。即:表部的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的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的少阳病和少阴病。“三部概括人之整体,六病囊括病之全部”,是一种执简驭繁的辨证论治的方法。
本书论述急性中毒的概论、流行病学、中毒分类、毒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救治要点。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书件包括中毒检测方法,全省各市检测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抢救急性中毒的特殊药物,常见急救药物剂量表,常见急性中毒处理流程图,处理重大,集体急性中毒的应急组织与管理部门,中毒物品中文索引、英文索引及参考文献,便于查阅、检索。本书内容新颖丰富,简明实用,是从事诊医学及其相关临床学科工作者十分重要的参考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临床医师药物应用基础:正确选择药物的ABC(第2版)》展现了如何巧妙应用药理和微生物知识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介绍了目标治疗和经验性治疗,可为临床医生、护士在选择药物时提供参考。《临床医师药物应用基础:正确选择药物的ABC(第2版)》亦可为医学生在教科 书和临床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正确的诊断思路和治疗策略。 .插图帮您理解药物如何打败细菌感染。 .记忆术贯穿全书,便于记忆哪种药物被规定用于特异性病原菌。 .案例研究展示了文中确立的原则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 .问题和答案帮助读者提高选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