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站网是优选卫星导航系统(GNSS)实现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的重要基础设施。本书系统地论述了GNSS基准站网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技术,包括基于基准站网的精密单点定位、坐标时间序列分析、地球参考框架建立、地壳运动与建筑物变形监测等技术;探讨了基准站网的服务功能和应用;并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与趋势。
本书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编。科学文化是科学人在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态度,它以科学为载体,蕴涵着科学的禀赋,体现了科学的精神气质。本书是学术界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探索科学文化意蕴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发掘科学的智慧、迈向智慧的科学为旨意,以揭示科学文化的内涵和要义为鹄的,集中探究了科学价值、科学精神、科学审美、科学限度、科学异化等诸多论题,可以使读者加深对科学的深层底蕴的理解,并藉以弘扬科学精神,撒播人文情怀,提升精神境界。本书适合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专业的高校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以及理工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了解科学文化的参考读物。
这本由P.A.查德伯恩著的《自然神学十二讲》是19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于洛威尔学院发表的系列演讲汇编,也是他在“博物学纵览”主题的研究基础上更深层的思考。查德伯恩从“人的起源和命运”等命题入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类自身及外部世界中形形色色的“适应性特征”,并作出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发育论”阐述的另一种解释。
本书主要是反映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发展状况,总结当前各类场馆在科学教育领域的探索,以期结合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过程中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和要求的研究,提出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为新场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老场馆提高科学教育效果提供支持。课题组总结了本书收纳的40余个活动,这些案例呈现出以下特点: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结合学校教育,配合课改;充分利用馆藏,发掘、拓展藏品功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展览的延伸,将展览拓展到观众身边;寻求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配合社会热点,依据对象人群的特点,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知识讲座与课堂试验及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动眼、用耳、开口、动手、动脑多感官的学习;“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反馈拓展”的三步走流程;参与社区,发动社区居民
中国利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2012年11月至2015年3月在晨兴数学中心举办了题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中的分析”主题研讨班。《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分析讲义(第4卷英文版)》收集了其中7篇讲义,包括Jean—YvesChemin教授有关轮廓分解及其在Navier—Stokes方程中的应用,HongjieDong教授关于抛物方程的Lp估计,以及FanghuaLin教授关于椭圆自由边值问题等。这些讲义在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一些进展及其展望。《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分析讲义(第4卷英文版)》可以作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教师的学习和参考用书。
潘恩荣编写的《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中国技术哲学与STS论丛”系列之一,全书分为问题之难与研究进路;结构与功能的分离;案例与模型;技术功能类函数;样品模具的结构类函数;电子表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
技术时代是现今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根本性境遇的描述。人的这种根本性境遇,缘于技术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技术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而且业已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本源;技术现象不仅成为人类一切现象的主导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它业已成为人类一切现象的本源现象。基于上述原因,国外学者从十九世纪开始,对技术现象开始关注,技术现象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对技术的追问中,技术现象学以其现象学方法独特的优势,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思想领域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技术现象学概论》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研究了技术现象学的各个方面。本书由陈凡、傅畅梅、葛勇义著。
《体系工程原理与技术》共三个部分:部分是关于体系的理解与认识;第二部分介绍转换能力目标为高层体系需求(能力—需求转换)、理解体系的组成系统及其关系(体系的理解)、评估体系能力目标所需要的性能以及体系目前所拥有的性能(体系的性能评估)、开发和进化体系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开发)、监控和评估变化/调整潜在的影响(体系变化监测)、评估需求和选择方案、体系升级演化的协同(体系的协同);第三部分介绍体系的系统工程方法、管理工程方法、体系的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体系的建模与模拟技术、体系的设计与优化技术、体系的集成与交互技术、体系的测试与评估技术以及体系的演化规划技术。《体系工程原理与技术》适合从事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人员、从事系统科学领域的教学工作人员、从事复杂大系统工程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