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论导论(英文版)》是一部为本科生提供学习数论的基本思想和技巧的教程,重点强调解析数论。前五章讲述可约性、收敛和算术函数等基本概念。紧下来的章节讲述序列中素数的狄利克莱定理、高斯和、二次剩余、狄利克莱级数和欧拉积及其在黎曼zeta函数和狄利克莱函数中的应用,并且引进了划分的概念。书中每章末都收集了大量练习。前十章,除去章,任何具备基本微积分知识的人都可以读懂;四章需要对复函数理论(包括复积分和留数积分)一定的了解。
本书试图从西方哲学的角度来审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原书以德文写作,发表于1926年,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与物理学以及数学基础的大发展与大争论。1949年的英译本,又以6个附录的形式反映了其后20 年左右的科学发展,而且论述的范围也超出了物理学与数学,涉及其他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
本书系统介绍当前国际上发展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数值流行方法与非连续变形分析。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是平行于有限元的一种方法,它与有限元不同之处是可计算不连续面的错位、滑动、开裂和旋转等大位移动的静力和动力问题。在DDA基础上新发展的数值流行方法(NMM)是应用现代数学——流行的覆盖技术,将连续体的有限元方法、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和解析法统一起来更高层次的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可广泛用于固、液、气、三态的连续和不连续问题。是当前最有发展前景的新一代采矿、本书理论先进,叙述系统,公式推导齐全,便于与编程应用,可作为土木水利、铁道交通、市油采矿、军事工程等部门有关专业,以及数学力学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工程师、研究生、软件开发人员的和应用参考。
本书介绍了Patran2010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Nastran2010的求解分析,全书共分为19章。第l章简介MSC公司以及Patran和Nastran的基本功能;第2章简介使用Patran建模和Nastran分析的过程;第3章介绍使用Patran建立几何模型;第4章介绍使用Patran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第5章介绍材料属性;第6章单元属性:第7章介绍工况及边界条件;第8章介绍了如何进行分析控制;第9章介绍分析结果后处理。0章至19章是实例章,涵盖了使用Nastran分析的主要分析类型,其中0章介绍基本使用实例;第ll章介绍静力学分析;2章介绍屈曲分析;3章介绍模态分析;4章介绍瞬态响应分析;5章介绍频率响应分析;6章介绍响应分析;7章介绍非线性分析;8章介绍结构拓扑优化;9章介绍热传导分析。对所有实例的操作步骤都提供了详细的文字和图例说明,以便于读者学习掌握。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研究生作为计算机辅
这是近年来现代分析数学最、最重要的论著之一。近30年来,调和分析历经了巨大发展,涌现了许多新的成果,而此书的主旨正是对这一领域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书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调和分析经典理论的实变刻画;拟微分算子与奇异积分算子;几乎正交理论;振荡积分理论;极大算子和极大平均理论Heisenberg群上的调和分析等。作者尽量使用手材料,而且尽其所能将每一种证明方法的优越性告诉读者。每章的录对的研究成果及其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之,这是一部论证严谨、内容丰富而不乏深度的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
的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止一种,数学中的争端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无可:争辩的证据。受贪婪、嫉妒、野心和自私的驱使,这些争端有着肥皂剧一般的情节,使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学生和导师势同水火。 16世纪,为了争得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解法的首先发现权,卡尔达诺和塔尔塔利亚大战一场;当塔尔塔利亚利用卡尔达诺的儿子作告密者,将卡尔达诺交给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他们之间的阴谋和对抗才宣告结束。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在解析几何和光学的问题上,笛卡儿和费马争论不休;在微积分的权上.牛顿和莱布尼兹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端;在微积分问题上,伯努利兄弟针锋相对;在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上.庞加莱和罗素战斗不休。在20世场令人瞩目的数学冲突中,希尔伯特和布劳威尔卷了进来,爱因斯坦采取了中立的立场,形容他们之间的论战是青
《二十世纪中国数学史料研究(辑)》简介:中国现代数学史的研究已是时不我待,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调研、全面搜寻与积累第壹手史料,同时从各个视角、各个方面、各种层次开展专题研究,应该是目前中国现代数学史研究的正确方向。《二十世纪中国数学史料研究(辑)》正是出于这个明确目标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两编:第壹编是综合性专题研究,第二编是二十世纪部分中国数学家的传记资料。《二十世纪中国数学史料研究(辑)》适合数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德在十三卷羊皮纸上写下了《几何原本》,那时逻辑推理已经相当成熟,然而类似如下的论辩又使得常规的数理逻辑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让一个物体移动任意一段距离,它必须首先到达一半距离处,然后是剩余距离的一半处,如此连续地重复着,物体则永远不得不到达某个剩余距离的一半处,所以,它永远也不可能移动的距离…… 怪异的无穷以及诸如此类的有关推理与逻辑的疑问,向数学提出了艰巨的挑战。乍眼看来这些疑问常常令人敬畏,然而在本书中,我们将透过数学证明和数理逻辑的表面形式,来洞见数学之本源——数学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基本模式,并以此来对上述疑问作以解析。
《中国动物地理》系统阐述了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分布规律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并按动物地理区划,分别叙述各界、区及亚区的动物地理特征。兽类部分还按生物学资料追溯其历史变迁。 《中国动物地理》可供高等院校生物、地理等专业师生及从事动物学、地理学、古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