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环境同位素、有关历史、早期的发展以及同位素分馏的基础理论。阐述了整个水文循环过程中2H和18O分馏,探讨了降水和地下水中的同位素示踪、自然环境和污染下溶质的来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同位素示踪问题。详细介绍了现代地下水和古地下水的测年方法,并利用研究实例阐述了这些测年方法的综合使用。为查阅方便,本书将一些重要的温度-分馏方程进行了汇编。本书对我国从事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研究和应用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大气化学》正式出版后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北京、南京、中国科学技术、南京气象学院、成都气象学院等许多都用此书作为研究生或主要参考书。大气化学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作者和他的学生们也取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作者决定再版时能够把这些新的进展反映出来。《大气化学》第2版保留了原版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除修改了原书中个别印刷错误外,对一些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更新,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其中大部分是作者和他的学生们近几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介绍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及其工程应用。本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应力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西部地区地应力场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活动断裂对地应力场、非活动断裂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研究,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复杂断裂构造复合条件下的地应力特征及断裂构造对地应力场的影响的工程应用等。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地质工程、岩石力学等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四川唐家河重量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78年,是以(Ailuropodamelanoleuca)、(Budorcataxicolor)、川(Rhinopithecusroxellanae)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本书分为十七章,介绍了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的种类与分布,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中国今天的版图奠定于清,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基本一致的看法。因此,清代疆域形成之研究一直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但从地图的角度来探讨清代疆域形成的著述尚不多见。边界划分,总是同地图标示联系在一起,由边界划分而形成的国界也总要用地图来表示。中国是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中国绘制建立在大地坐标系统之上的实测地图的构想萌发于西方测量技术传入的明代,实际测绘则始于清康乾时期。清廷于这一时期利用西方近代测绘技术,进行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活动,将结果绘成舆图,并把测绘地图与版图的确定紧密联系在一起。本书旨在以康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舆图为例,对这一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作一番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以达到探本求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目的。
本书对103个工程1174组岩基抗剪强度试验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编,除给出了各工程的概况、地质背景、试验段的地质条件外,还逐组给出了各组试验采用的试验方法、试件尺寸、试验时各级加载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以及各试块剪切面情况的具体描述,尽量保持了试验条件的客观性和试验数据的原始性。这些资料来源十分广泛,时间跨度很大,不仅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而且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部分资料以及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大多数岩类,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对水利、水电、土木、交通和采矿等工程中岩基抗剪强度参数的取值研究具有宝贵的类比、借鉴价值。同时,本书还在上述资料整编工作的基础上,应用概率、数理统计理论以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抗剪强度试验成果,来科学、合理地解决岩基抗剪强度参数的
雅鲁藏布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是严格适应断裂构造而发育的一条构造河谷。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及其两侧地质现象复杂,地层发育多样。本书根据近年区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的结果,将该缝合带的地层划归于日喀则、拉孜-萨嘎、仲巴-札达和康马-隆子地层分区,对各区不同类型地层做了详细描述,进行了划分和对比;并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古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缝合带闭合的地层学证据。
《济阳坳陷前古近纪地层划分研究》共分五章,内容包括:济阳坳陷构造演化与前古近纪地层分布,济阳坳陷现行前古近纪地层划分方案,山东省前古近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济阳坳陷前古近纪地层划分方案,济阳坳陷中生界岩石地层研究。可供胜利油区地质人员和油气勘探人员参考。
《泡生法蓝宝石单晶生长工艺与技术》系统总结了泡生法生长蓝宝石单晶的原理方法与关键技术。在介绍泡生法的基础知识、热场设计原则和典型生长工艺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泡生法蓝宝石单晶生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结合实例着重对真空系统、热场、工艺和电控系统等技术问题展开讨论。叙述简单易懂,实用型较强,便于自学。最后,对泡生法蓝宝石单晶生长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给出了作者的展望。
本书是地球物理专业的经典教材之一,全书共分十二章系统地介绍了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各个分支方法。内容涵盖:重、磁、电、震、放射性和地球物理测井等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技术。书中不但对各种地球物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述,而且还详细的介绍了常用仪器的结构和原理。此外,本书还包括了大量的实际工程和科研案例及数据,同时配有丰富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适合读者循序渐进式学习,从实际是资料中获取经验,通过思考练习中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本书重点侧重于介绍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原理,适用与作为地球物理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地球物理相关专业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表面与界面的物理问题。除了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固态表面与界面的制备技术外,还重点探讨了界面的结构、振动态及电学性质的基本物理模型,也涉及表面吸附与薄膜层状生长的基本问题。由于现代微电子学的重要性,《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还特别强调了半导体界面和异质结的电学性质。在实验方面,《固态表面、界面与薄膜(第6版)/材料科学经典著作选译》的另一大特点是通过一系列“附录”的形式讲述了超高真空、电子光学、表面谱学和界面电学等表征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读者提供了快速、全面了解现代各种表面、界面表征技术的重要信息。在早期版本中,表面和薄膜的制备,原子结构、形貌,振动态与电子输运性质以及吸附的基
《地质学史论丛》是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的系列出版物之一。该论丛主要反映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地质科学史研究在我国发展的状况。《地质学史论丛(6)》所录文章主要是2009~2012年四届年会所提交的论文。文章涉及地质事业史、地质学科史、地学人物史及地质教育史等内容,反映了地质科学史研究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地质学史论丛(6)》是地质科学史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同时也是对地质科学史研究感兴趣的学者的重要读物。
本书综合了最近30年来的区域地质、石油地质调查成果,作者自己的构造研究原始资料以及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超过1500篇参考文献),论述了中国大陆整个地质历史的构造演化、一系列的构造事件,编制了各个构造时期的13幅中国大陆构造图,概述了中国大陆板块的主要构造特征。《中国大地构造:数据、地图与演化(英文版)》还特别加强了对于中生代-新生代构造与板内变形的讨论,正是这些构造与变形主要控制了矿床和油气藏的形成,并且对于大陆的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地构造理论问题,《中国大地构造:数据、地图与演化(英文版)》也进行了探讨,例如大范围的板内变形的机制问题、岩石圈的厚度变化、地幔羽的存在问题、全球构造的动力学机制问题等,最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地幔羽和陨石撞击的工作假说。《中国大地构
《雷电物理学》对近十多年来雷电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对早期在雷电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科学事件和探测技术进行了回顾。主要内容包括雷暴云电荷结构和起电机制,负地闪放电物理过程,正地闪、云闪和其他类型闪电,人工引发雷电、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雷电的天气气候学特征,雷暴云上方的中高层大气瞬态发光事件,以及雷暴或雷电诱发的高能辐射现象等。 《雷电物理学》是雷电研究人员或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也可作为雷电科学、大气科学、绝缘与高电压等专业的本科生,同时也是从事雷电防护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仪式与象征,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表述与符号表述,弥漫于日常生活却又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我们关注这一充满文化意义的人类创造与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揭示和理解现代社会中民众的心智逻辑、权力的运作以及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的关系。无论正式权力还是民间,其对传统的本土性资源的利用,都是在使用属于人类共通的、持久的象征方式,无论这种利用是自觉的还是不很自觉的。
《六朝建康历史地理及信息化研究》,本书分为城市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信息化两篇,内容包括:岁岁曾冰合六朝建康的气候与自然灾害、湛湛长江水六朝时期的长江与健康、金陵帝王州六朝建康的地理形势及其“城市-区域”格局、淮水六代烟六朝建康的城市水网空间格局、地理信息技术与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超媒体地理信息技术在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