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的《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 1版)(精)》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 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 可读性,读者通
《救捞与海洋工程项目管理》共分五章:章绪论,主要论述项目、工程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工作内容、系统结构、流程分析;救捞及海洋工程的范围、研究内容及项目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项目管理的历史进程和现代项目管理特点。 第二章项目管理基础理论,重点阐述项目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从项目管理的合同与招投标、目标与范围、工期与进度、成本与质量、安全与风险、项目组织与协调、人力资源与信息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了解项目活动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仅就财产救助和环境救助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进行论述,重点突出救助工程项目管理在目标管理、工程进度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及成本管理等与一般项目管理的区别,尤其是对“无效果,无报酬
“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展览是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面向世界推出的一个巡展,系统展示了自古以来阿拉伯海湾地区天然珍珠业的发展历程,既涵盖了海湾珍珠的采集与贸易状况,也诠释了珍珠饰品巧夺天工的设计艺术,以及世界范围内人工培育养殖珍珠的尝试等多方面的内容。《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121幅图,分为珍珠的自然历史、海湾地区的珍珠、历史中的珍珠、天然淡水珍珠、养殖珍珠:开拓者、中国的天然珍珠与养殖珍珠6部分。
《长白山天池火山》,本书是关于天池火山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以作者20余年来开展天池火山研究的经历为基础,结合国内现有天池火山监测与研究的专题性工作成果,系统归纳形成了这篇代表天池火山现代火山学研究的部分主要进展成果的专著。
《英汉冰冻圈科学词汇(修订版)》共收录8559个词条,涉及冰冻圈科学领域常见的英文词汇及其对应的中文,可供冰冻圈科学及地理、水文、地质地貌、大气、生态、环境、海洋等方面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这本书将环境正义与社会政治结合起来,寻求新的路径来思考21世纪都市化的未来图景。它建立了如何理解空间、时间、地方与自然的基本概念口常生活的物质框架。这个框架由社会实践组成与代表,这些社会实践并非割裂的元素,而是相互关联。这本书描述了地理学上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当代政治、经济、生态学替代品的探讨之本。
本书是关于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专著。三峡及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群建成运用对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的影响,以及在洞庭湖出口和鄱阳湖出口建闸,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书系统研究了长江与洞庭湖、长江与鄱阳湖关系演变规律及趋势;分析了洞庭湖和鄱阳湖面临的水安全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重点研究了洞庭湖松滋河疏浚建闸、洞庭湖城陵矶综合枢纽和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必要性、工程建设和运行调度方案,以及工程建设在江湖关系演变、防洪排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航运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本书集台湾海峡区的海底和海岸地质地貌科学研究成果,简明地阐述了台湾海峡的起源及其沧桑演变的历史过程。书中简述了距今2.5万年以来,全球气候冷暖变化对台湾海峡的影响并因此产生环境的变化。在距今2.5万年以来的全球性的冰期期间,海水退出大陆架区,闽一台之间的洼地成陆时间达1.5~1.6万年之久,当时的古人往来两岸十分便捷。海水再次入侵台湾海峡不过是6~8千年的时间。 本书科学资料丰富,观点明确,论据充足,深入浅出,语言简明,书中有许多创新点采用图片明示,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的广火读者尤其是全球华人阅读,也可作为地球学科和区域海洋学教学与科研的参考书籍。
这本书对地震学理论作了入门的、简明的介绍。对地震学所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与冗长的推导比较,这本书着重于直观的理解。 《地震学引论》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地震学基本课程的全部知识:应力一应变理论、地震波方程、射线理论、层析成像、反射地震学、面波、震源理论、各向异性和地震预报。每章后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练习,便于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计算感兴趣的结果和解释一些地震特性。在某些例子中,还给出了与这些练习有关的计算的子程序。在正文中附了许多插图,包括地震图的实例和全球地震波场图像。 这本教科书是在读的高年级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学习地震学引论的理想课本,特别适合于一个为期半学年的地震学课程。
《联合国金伯利进程框架下的钻石原产地研究》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全面总结近50年来我国金刚石/钻石的研究成果,以及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辽宁、山东、湖南三个主要产地钻石的颜色、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光谱学特征、包裹体、碳同位素等要素的对比研究,分析探索了我国不同产地钻石具有的“指纹”特征;并首次系统地将国外25个国家的金刚石/钻石与我国主要产地金刚石/钻石的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初步建立了确定钻石产地来源的要素组合判别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不仅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为今后我国在扬子地台等区域的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并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和华南陆块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新的深
本书总结了裂隙介质水动力学外研究成果,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出发,注重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完整性。基于地质体的概念,论述了裂隙介质的特性,结构面、岩体及地质体的透水性,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井流问题、裂隙介质模型、溶质和热量运移、多场耦合问题等;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裂隙介质水动力现场试验和参数确定方法以及裂隙介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等。 本书可作为地质、水利、矿山、土木、环境、交通、石油、人防、国防等学科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介绍海洋底栖生物研究的基础知识,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海洋底栖生物的现场调查取样、标本分拣、样品记录、室内标本处理、保存,以及数据资料处理统计等操作步骤,从而可以独立完成底栖生物现场取样、室内标本分析等工作。本书根据以往研究成果,概括介绍了我国南北各海域的自然环境概括与底栖生物群落特点,并选取了几个典型海域的底栖生物研究实例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次级生产力、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此外还简要分析了底栖生物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这些介绍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各海区的底栖生物概况,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对于底栖生物在海洋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面,作者结合松花江水质生物学评价实例介绍了底栖生物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指示作用,对河口生态系
雷达无疑是气象观测、定量评估和预报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一套更好的观测数据偏振雷达数据,已经可以用来更好地来研究天气。虽然偏振雷达的技术已经成熟,偏振雷达数据也已经覆盖了美国全国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区,但是对于业务应用而言,偏振雷达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其研究和发展还有着巨大的空间,尤其是如何优化偏振雷达数据,以使其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天气预报中。双偏振雷达气象学主要介绍了偏振雷达遥感基础知识,旨在使读者能够充分理解电磁波在充满着水成物和其他物体的地球物理介质中的散射和传播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展示了水成物的物理特性、统计特性和电磁特性,建立了雷达观测与物理参量的关系;介绍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如偏振相控阵雷达)以及对物理参量的反演算法;阐述了偏振雷达在水成物分类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中的第九册,也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洋地质丛书》涉及的工作区域也已经覆盖了我国管辖海域、靠前海底区域和大洋极地;《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以介绍海洋地质采样技术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脱离母船或平台的钻井技术方法的专业著作。编著者试图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在对海洋进行地质调查的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和文明成果展示出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在中国古代的舆地学问中,海是被长期边缘化的,原本就不多的古代海洋图,历经战乱能够传世的就更少;加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有投入,普通读者甚至连影印的古代海图都见不到。 《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古代中国的海洋观)》作者梁二平从发行量很少的古代地图集和民间收藏家收藏的古代地图中,把它们以海洋的名义请出来,将它们的来龙去脉介绍给大家。如,最早绘出大海的汉代帛书地图、最早完整描述中国海疆并绘出海上航线的宋代石刻地图以及明清以来的海防、海运和远洋航海等经典的古代海洋地图。 《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借此构筑一个简约版的中国古代海图史和中国古海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