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地震反射的基本原理(第2章),确定了诸如相位、极性和井震匹配(第3、4章)等支撑地震解释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了界面两侧不同岩石特性对比关系是如何引起地震反射率的变化(第5章);地震资料的品质非常重要,严重地制约了地震解释的可信性,在第6章中,从解释员的视角描述了这个问题;在第7章中,列举了许多运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VO)技术进行不同地质情况的岩性和流体解释的例子;在第8章中,阐述了进行地震模拟的岩石物理关键要素,同时在第9章介绍了地震反演的一些概念。0章概述了地震振幅的一些重要应用,比如利用地震数据进行油藏描述,利用地震振幅信息进行远景评价和储量估算。
本书是迄今为止外系统研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和技术,生态需水,滨水景观,河流健康评价,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方法和典型设计。中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技术体系,内容包括:沈阳市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概况,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河流水系现状调查,湖泊水库现状调查,水质调查与评价,水生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水生态系统动态演变遥感调查,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健康评价,沈阳市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下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技术体系,内容包括:规划总则,生态需水及保障,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水质安全保障,湖泊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地下水保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丛书:青藏高原东部GPS监测与地壳形变及动力学》汇总了1991—2001年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研究项目“应用GPS技术监测滇中地壳形变”“应用高精度GPS定位技术监测青藏高原北部及邻区地壳形变”在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应用GPS技术监测地壳形变及相关活动构造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东部及邻近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和晚新生代地质构造轮廓;着重论述了GPS的野外作业及数据分析处理和结果及其误差分析;基于地壳运动的高精度定量数据和地学调查,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地壳析离和地壳块体的旋转、走滑和挤压、伸展,提出了下地壳物质流及其涡旋运动和所引发的涡旋构造的认识,并进行了高原隆升和地壳变形的三维数理模拟:分析了研究区的地震趋势、地质灾害和环境效应。
本书是迄今为止外系统研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的学术专著。本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理论与方法,内容包括: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和技术,生态需水,滨水景观,河流健康评价,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技术、方法和典型设计。中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技术体系,内容包括:沈阳市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概况,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的内容与方法,河流水系现状调查,湖泊水库现状调查,水质调查与评价,水生生物现状调查与评价,水生态系统动态演变遥感调查,径流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健康评价,沈阳市生态环境问题诊断。下篇论述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技术体系,内容包括:规划总则,生态需水及保障,河流生态治理和修复,水质安全保障,湖泊及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地下水保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按照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和内框架房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村镇建筑、工业厂房、古建筑、烟囱和水塔、道路和桥梁、地质灾害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震害特征和典型震害,给出了关于建筑震害的启示和思考。本书可供建筑抗震研究和设计人员参考。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固体地球科学重大研究问题委员会,在广泛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21世纪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十大科学问题,并将其归结为四大类主题进行阐述:“起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起源,地球的早期历史,生命起源;“内部地球”——地球内部的运行与地表的现状,包括地球的物质特性及其对地球过程的基础作用;“宜居星球”——气候与气候变化,地球—生命相互作用;“灾害与资源”——地震、火山,以及与地球内、地球上的水和其他流体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本书对科学问题的论述深入浅出,适合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以及研究生阅读。
水文预报是水文学原理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数学模型是进行水文预报最重要的方法。《水文预报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第2版)》结合西南地区的水文观验结果,对不同流域和河道径流预测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综合的介绍,特别是对森林区流域水文模型、岩溶区水文模拟方法、河道洪水演算模型进行了讨论,还阐述了分布式水文数学模型的设计思想与建模技术。运用动态理论研究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参数可识别性等基本问题,分析了决定预报精度的相关因素。《水文预报的理论与数学模型(第2版)》还介绍了水文数学模型的实时校正方法,探讨了水文模型智能化的理论与实现途径,提出了一种按照专家知识进行判决仿真的人工智能预报模型。其目的是对我国近期在水文预报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为有关科技人员和学者提供可以参照使用的分
《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是作者20年来关于河口海岸研究的成果总结。内容涉及诸多河、江海岸的理论及生产实践问题。
《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全面介绍了紧急救援的基本概念、建筑物倒塌及生存空间、搜索救援理论和方法、灾时应急心理救助、地震应急救助技术与装备、中国特色的搜索与救援模式,以及国内外紧急救援案例的分析等。《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汇集了课题组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关于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的出版对于地震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各级地震救援队的组建和培训,以及在地震灾害现场的搜索与救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介绍勘探地球物理中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章简要回顾了地震勘探中计算机的应用、地震软件与地震软件平台。第2章至第6章,围绕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技术,重点讨论批量处理、交互处理、地震数据管理、三维可视化与地震并行处理。第7章至1章,进一步介绍地震软件平台与体系结构,基于网络的地震软件平台,软件集成技术,数值算法、软件工程与应用软件开发等专题。录包含若干开放源码的地震软件系统简介。本书可供从事地球物理勘探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的科研人员、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考。
《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著者基辛总结了多年来地壳流体参与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质过程和这些过程对流体动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广泛的问题,包括:流体在形成地壳的地震波和电性不均一性中的作用、流体系统在大陆固结地壳中的分布和典型特点、流体流和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地质介质变形对流体动态的影响等。对流体参与地震震源发展过程,流体对地壳变形特别是地震成因变形的反应给予了特别注意。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地壳地震活跃层变质成因模式的论证,讨论了它们相对于波导层和导电层的位置,总结了水文地球动力学地震前兆研究的成果和经验。《地壳中的流体: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问题》共分七章,包含三部分基本内容。部分(、二、三章)介绍了地壳中深部流体(流体系统)的新资料,以及它们与地壳地
《高压地球科学》系统介绍了高温高压实验技术、高温高压原位观测技术和不同尺度数值模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进展。叙述了晶体化学和矿物物理性质随温度压力变化特征,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性质及其测量方法。流体在高温高压下的行为及其在地震孕育、地震前兆形成等地质过程中的作用。俯冲板块沉积岩变质过程及变质矿物组合。高压对沉积有机质和油气演化的影响,岩石弹性波速、电导率随温压条件的变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以及不同尺度模拟研究矿物和岩石内部边界效应的进展等。本书可供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以流域水文循环、产汇流模拟计算为理论基础,详细地介绍了我国水文预报实践中常用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中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以应用广泛的新安江模型为代表,以及它的一些有特色的改进模型,如蓄满-超渗兼容模型、垂向混合模型、ARNO模型和VIC模型等,并从理论和应用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以TOPMODEL模型为代表,并建立了适用于黄河流域的半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详细介绍了TOPAKI、MAKESHE、IHDM和ARC/EGMO等4个具有代表性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水文模型》可供水文水资源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中国南方河口过程与演变规律》是作者20年来关于河口海岸研究的成果总结。内容涉及诸多河、江海岸的理论及生产实践问题。
针对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书结合中国的特点,系统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基础以及热红外信息探测、信息模型、定量反演和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学科前沿问题、发展趋势和应用成果,包括热红外遥感在我国的攀登计划和重大基础研究计划(G2000077900)中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要成果。 全书共9章,其中第1至4章为热红外遥感基础、仪器、模型和信息定量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第5至9章为热红外遥感在中国的应用,分别总结了热红外遥感在农田蒸散的定量遥感监测,土壤水分与干旱的遥感监测,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森林和草原火灾的遥感监测,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本书读者对象:从事遥感科技研究、遥感项目规划管理、遥感应用,以及数字城市和数字工程建设的科技和管理人员,高校遥感和GIS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
《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主要内容:地磁场是地球固有的基本特性,它与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紧紧伴随,成为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地球电磁现象物理学》从形态学和物理起源两个方面介绍了组成地磁场的四个主要部分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磁场。主磁场约占地球总磁场的95%,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的磁流体发电机过程,构成了地磁场的优势部分,控制着地磁场的分布特征,并经历着缓慢的长期变化和极性倒转;地壳磁场(也称岩石圈磁场)起源于岩石剩余磁化强度和感应磁化强度,它与地壳岩石组成和热状态有关,也与岩石形成时期的地磁场和现今地磁场有关;变化磁场起源于电离层和磁层的电流体系,虽然只占总磁场的1%,但是它包含着有关地球空间电磁环境和空间天气的丰富信息,并为地下介质电性的探测
《中国近现代重大地震事件考证(套装上下册)》选择了1850年9月12日四川西昌7级地震以来至今有鲜明特色、有重要社会影响、对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有朴实参考价值、记录内容翔实、有典型代表性、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22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地区的68次重大地震作为考证对象,分门别类地补充、完善单个地震的基础资料、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整理和总结出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启示和存在的科学问题,为国家减灾主管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有价值可资参考的实例和科学依据,供相关部门领导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借鉴,也为地震科学研究人员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科学目标,成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厚实肩膀的组成部分。分为上下册,本册为1840—1948年的内容。
本书根据大量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图片资料筛选、汇总编著而成。按照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和内框架房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村镇建筑、工业厂房、古建筑、烟囱和水塔、道路和桥梁、地质灾害等进行了分类整理,总结了震害特征和典型震害,给出了关于建筑震害的启示和思考。本书可供建筑抗震研究和设计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