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在简要介绍震区遥感数据后,从地质灾害、江河堰塞、房屋倒塌、道路损坏、农林损毁和工程破坏6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情况,并以文明延续为题,揭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虽经大震仍能发挥水利功能,从而保持成都平原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给国家和当地人民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为该地震灾情的遥感记录。 《汶川地震灾害遥感图集》是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总结;既有直观表述,又有深入分析;可供地震、地理、地质、遥感等地球科学领域的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减灾、防灾及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参考。
《海陆的起源》是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开创地球学史上新纪元的经典论著。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今日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大陆在古生代时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天体引潮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破裂成了数个板块,从而导致离极漂移和向西漂移的出现,逐渐形成当今世界的大洲、岛屿和海洋的分布格局。
汶川地震不是中国的场地震,更不是中国的最后一场地震。地震是地球村的一员,是我们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本书是作者实地考察5·12地震灾区后撰写的科普力作,其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多地、科学地、理性地认识地震,了解中国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了解如何预防地震、抵抗地震,从而程度地保护生命,尤其强调城乡建筑抗震设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书可供任何对地震感兴趣的人、任何想知道他或他的亲人居住的地方是否位于地震活动断裂带上的人、任何想知道中国哪些地方历史上曾经或今后还会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人阅读。
洞穴是人类很原始的庇护所,对探险家而言,探索洞穴充满了挑战,幽暗的通道通向未知的地下宫殿和水道,常常充满了惊人之美。对博物学家而言,洞穴以其区域性环境形成独特生命体以及石灰岩地区中的出众美景唤起我们的兴趣。
本书作为高等学校学习地球科学的入门教材,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地球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到地球科学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地学、天文地学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的含义,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外部与内部圈层特征、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形成、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等。与本书配套的《地球科学概论实习讲义》内容包括课堂实习指导、思考题和野外路线指南等。 本书可供与地球科学有关的地质院校、石油院校、农林院校及有关的师范院校本、专科生使用和参考,也可供其它从事地球科学工作和希望了解、学习地球科学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