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是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五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1400多名学生选修了这门公选课,并撰写了小论文,现在此基础上编选几十篇结集正式出版。显然这是中国科大学生文理兼容的精品,它将古文诗词中的地球环境事件“酣畅地”摘选出来,从文中的睿智和文采、理论与思考中,也许我们可以读懂一代中国科大学生科学文化与精神思维的风貌。它从一定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拓了新一代大学生地球与环境的视野,同时也是大、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范本。 《古文诗词中的地球与环境事件》可作为大、中学生读物,也可供对地球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公众读者阅读。
《不可缺少的水》内容简介:海洋,云朵,雨水,小溪,大河——水在大自然中进行着永恒的循环。在地球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水,在泥土中,在大气中,在你周围,甚至是在你的身体里都有水!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 可是,你知道水龙头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吗?在成为饮用水以前,它经历了怎样的处理过程?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衡,水也不是无穷无尽的。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好地认识水,告诉你如何节约水资源,避免水污染。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是化石能源地震勘探技术的基础。《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通过汇编许云教授及其研究生、博士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方式介绍了该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地震模型与地震波传播机理、地震波正演模拟、去噪与提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地震反演、时移地震等。 《层状介质地震波理论与应用:祝贺许云先生米寿》可供固体地球物理地震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是地质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地球科学概论》的修订版(第二版),是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入门教材。《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较详细地介绍了有关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涉及地球科学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学、海洋学、水文学、环境地学、地球系统科学等领域的基本知识。《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科学的含义,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外部与内部圈层特征、地质年代的基本知识,地球上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地球系统的动力学、形成与演化、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认识等。 《地球科学概论(第2版)》可供普通高等院校与地球科学有关的各类专业本、专科生教学使用,也可供其他从事地球科学工作和希望了解、学习地球
南极洲是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圣土地。想当年,我所沈炎彬和李浩敏两位研究员分赴南极洲考察期间,一直牵动着全所同仁的心。南极洲是大家共同向往之地,能去那里考察既很幸运、又很艰辛,故大家很惦记他们的安危。可喜的是,今天,《渐行渐远的南极》作者沈炎彬学友用文字重现当年那段考察经历,展示了他征战南极洲惊心动魄的旅程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包括他与战友们饱受严寒、挑战极限的实例,与友好邻站同舟共济、共享快乐的美好回忆,均使我们感同身受,读后让人耐人寻味,意犹未尽。 南极洲悄悄地躲在地球的一端,生怕人类去打扰;但她的一举一动却与我们休戚相关,冰盖的进退、臭氧空洞的消长、气候的变化都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牵动着人类的神经。无数探险家和科学家为揭开南极洲神秘的面纱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洲而不畏
什么是矿物日历 如果说,岩石,是造物主用双手塑造的雕像;矿物晶体,则是被标尺精心裁出的点睛之笔。 地下深处,岩浆、热液与岩层地块挤压、升落,伴随着亿万年光阴的地质孕育,促使各种自然元素的相互组合、蜕变,形成了它们特有的颜色和形状,这便是矿物晶体。 它们有的源于宇宙深处的爆炸,有的直接参与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深藏地下,却能聆听天地的密语,感受山川的眼神。偶然间,被地质学家寻到,经勘探、研究、挖掘、清洁……通过无数双手的努力,呈现出美的姿态,遇见感念科学、心怀自然的你…… 我们将以神奇的矿物晶体为脉络,为您带来这本集科普、艺术、时尚于一体的《矿物日历》—— 她 收录37个国家 186种矿物晶体(新增88种) 从数千张图片中精心挑选225幅至美矿物图片 102篇矿物档案 52篇矿物日志 全方位展现矿物之美,矿物
本书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和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联合资助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与共享技术丛书》之一。 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系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生命周期,重点阐述地球系统科学的数据资源体系及其应用。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地球系统科学数据的获取、处理加工、质量评价、分类、管理、共享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在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中的应用。 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信息分类、管理与共享的广大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复合型灾害与危机管理》从防灾、复兴、经济、政治、能源等角度,梳理了日本“3·11”大地震的教训。同时,这也是对那些为日本提供了热情援助的人的一种回报,让国际社会分享这些经验教训。《日本“3·11”大地震的启示:复合型灾害与危机管理》中文版的出版,初衷也正是让中国读者分享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
《中国气候变化科学概论》是在中国科技部 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 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 支持下完成的 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 课题成果。这些成果揭示了中国20世纪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并根据课题发展和改进的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模式预测了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对气候变化的事实进行了归因研究,为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提供了新的证据。
《论地震风险》作者在李四光《论地震》及我国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和系统整体观为指导,提出了建立地震风险管理模式、指导防震减灾和地震应急的理论方法以及实践意义,内容包括地震风险的识别、地震风险的预测、地震风险的评估和地震风险的管理等方面。
《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以凝练的文字,精美的照片,向读者介绍了不同的地貌地质景观带来的震撼之美,包括丹霞地貌、卡斯特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蚀地貌以及人为改造地貌等,是一本向广大石油员工及社会大众普及地质知识的科普读物。
全书共分三章。章基于正确理解浅源地震发一的物理实质是思考地震预报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围绕这一问题,介绍了有关基础知识。第二章鉴于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以观测的参数为基础,对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中经济论及的一些地震参数和介质参数的物理含义和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归纳。第三章根据前两章论及的有关基础知识,对地震预报地震学方法的分析原理作了简要讨论。后语则是个人对地震预报的点滴体会。 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地震学预测地震的理论基础、方法要点、存在的问题等等,对地震学的许多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可读性很强,是一部难得的专业读物。这本专著不仅对合理运用30年来已建立的许多测震学方法大有帮助,而且对利用数字化台网数据,发展新的预测方法和理论也有推动作用。
《水的科学与健康》立足于科学基础,全面介绍水的相关科学知识及水与健康的关系,唤起人们对水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深读者对水与健康的重要性的理解。《水的科学与健康》适合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也可以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选修课教材和与水有关的企业、学校等机构的培训教材。
《宝石(新版)》收录了世界各130多种雕琢和未琢磨的宝石、有机宝石及贵金属,800余幅彩色照片,使读者和宝石爱好者轻松地欣赏、鉴别各类宝石。性的内容、清晰的照片以及系统的论述方式,使《宝石(新版)》成为世界知名的宝石图鉴。每种宝石的文字介绍简练,所配照片显示其主要特征。附加的插图显示尚未琢磨的宝石的颜色变化和不同的雕琢方式。
《水的科学与健康》立足于科学基础,全面介绍水的相关科学知识及水与健康的关系,唤起人们对水与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深读者对水与健康的重要性的理解。《水的科学与健康》适合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也可以作为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选修课教材和与水有关的企业、学校等机构的培训教材。
《河南省地震构造特征》在收集整理河南省及邻区区域调查资料、城市活断层资料、石油与煤炭部门的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尤其是根据石油部门资料,重新厘定了新近系段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将新生界新近系进行详细的划分与对比,落实河南省不同地区新近系的分布、厚度特征,为下一步新近纪断裂体系识别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以物理学规律和动力学方法为基础来解释地球气候的形成及其演变特征。主要内容包括:气候系统的物理描述,气候系统的辐射传输、能量平衡、反馈机制、敏感性和稳定性,气候系统的内部与强迫振荡,气候变化形成机理,气候模拟与预测等。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物理气候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从事气候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本书适合于大气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