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火山》,本书是关于天池火山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以作者20余年来开展天池火山研究的经历为基础,结合国内现有天池火山监测与研究的专题性工作成果,系统归纳形成了这篇代表天池火山现代火山学研究的部分主要进展成果的专著。
《英汉冰冻圈科学词汇(修订版)》共收录8559个词条,涉及冰冻圈科学领域常见的英文词汇及其对应的中文,可供冰冻圈科学及地理、水文、地质地貌、大气、生态、环境、海洋等方面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和参考。
本书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部分组成,共分四篇十四章。篇是概论与基础。章概论是作者关于地震工程学范畴的个人见解。结构动力学是本书的主要基础知识,属地震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另有讲授,又已有不少较好书籍,故本书从略,而只介绍地震学基础和振动知识。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点是第六章地震动;第四章关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结合我国具体需要写的。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在结构抗震中,现在是从烈度过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动的时候了。第三篇是结构抗震理论,重点和基础是第七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由于已有的抗震专著对此均有详细论述,故本书仅就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概念和的进展作详细介绍。本篇力图贯彻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学的基础是实际震害经验、强震观测资料和现场与室内试验结果,因此,本书将结构物实际地
《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对中国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技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海洋石油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与处理》涵盖了野外资料采集设计与室内资料处理的方法手段,对海上常规三维地震勘探、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深海地震勘探、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海上多波地震勘探、时移地震勘探,以及海上VSP资料采集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讨论,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海洋石油在地震资料采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现状与能力。
狼山-色尔腾山山前活动断裂带位于内蒙古河套盆地西北缘,是河套断裂系中的主要活动断裂之一。该断裂带的西北侧为狼山-色尔腾山断隆,东南侧为临河断陷。断裂总长近310km,控制着狼山一色尔腾山的隆起及临河坳陷的形成与演化。
本书全面介绍了泉州、厦门、漳州城市活断层探测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基础,内容包括城市活断层试验探测、活断层定年、定位、深部构造环境探测、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危害性评价以及减灾对策等,是作者继《福州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专著出版后,又一部反映我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的专著,它在许多方面在方法应用和理论研究上更深入。 本书可供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土地、城建部门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一个自主创新的地震预测思路:走向天地生人综合研究》选编了作者徐道一自1957年至2014以作者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所选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地质、古生物、地震、数学、天文、海洋等跨学科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作者涉猎广泛,将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提出了天文、地质、地震、古生物、周易等相结合的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思路,探索地震预测预报的新方法。
西昌地震碑林博物馆保存的近百通地震碑刻,详细而又多角度记载了西昌地区明代嘉靖,清代雍正,道光年间的三次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以及受灾状况,是综合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史、地质学和考古学的一批重要资料,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双重价值。 西昌地震碑林是四川3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颇有特色的一处。收藏和陈列在西昌地震碑林中的91通地震碑刻,详细地记载了西昌历史上明代嘉靖十五年和清代雍正十年、道光三十年间发生的三次大地震的有关史实。这些碑刻对三次大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以及地震对房屋、城垣、水利设施造成的损害和人员受到的伤亡情况都有着详细的记录。根据地震碑刻的分布,还可以对每次地震的震中、受震范围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西昌地震碑林是考古学与地质学、地震学综合研究的成果,具有社会科学和
大愿文化园,坐柯村新区,占地189公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铜像主体和大愿广场遥相呼应,内外明堂前后相望,中轴线贯通首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