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气候》汇集了全球气象学家的精品短文,在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赞助和世界气候计划(WCP)的指导下,由一个国际专家组编纂而成。这些专家对整个20世纪的全球气候系统作了充分的、综合的、精辟的总结,对世人瞩目的天气气候事件作了详尽的描述。此外,书中就人类观测和监测气候系统的能力发展过程进行了追踪溯源,并概述了当前人类对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的可预报性的认识。书中就如何把我们在20世纪获得的气候方面的经验运用到21世纪造福于人类社会作了展望。《21世纪的气候》使用了大量精美的图片,行文通俗易懂、优美流畅,对21世纪伊始气候对人类提出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全书论据丰富,图文并茂,既能吸引对气候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可作为有价值的教科书使用。历史前进到20世纪末,气象学家发现,自然原因不能够完全解释
《卫星校正场地面和典型地物波谱数据集》是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实测地球物理参数数据集,共分为5章:章和第2章列出了多年/次获得的敦煌、青海湖卫星辐射校正场和预选的卫星产品验证场地面光谱反射比数据。第3章列出了七类典型地物目标(包括农作物、树冠、草地、土壤、水体、积雪、云等)反射比数据。第4章列出了敦煌场地面及冬小麦冠层方向反射比。第5章列出了树木燃烧时发射的辐射亮度数据(红外光谱段)。章至第5章的内容,每条数据基本上都包括了测量样本的景观、数据的光谱曲线和样本元数据(数据获取的时间、地点、文件名等)。此外,还有两个附录,其中附录1介绍了数据获取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规范;附录2主要对敦煌场地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卫星校正场地面和典型地物波谱数据集》可为从事遥感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国家需求与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外现状,提出了气候观测系统科学目标与建设构架,从气候系统总体设计的角度描述了气候观测系统总体布局、关键技术与建设重点,并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建设的科学依据、技术途径及其站网布局。并构思了卫星气候观测系统以及系统数据处理与产品应用、共享平台,介绍了各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并从实施方案角度简述了阶段目标和应用机制。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可供气象、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海洋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各部委业务管理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参考和应用。
《四川省气候综合图集》分为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序图6幅,基本气象要素分布图185幅,气候变化图236幅,气象资源图56幅,气象灾害图35幅。各图使用四川省所辖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并对资料按相关规定进行统计、计算、整编而成。气候值以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198l-2010年作为统计时段。
《航空气象业务》是《现代气象业务丛书》中的一分卷,重点阐述了航空气象的业务知识,以航空气象业务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航空气象的基本理论、民用航空气象的业务体系以及主要业务平台和业务流程。该分卷既是业务工作的基本指南,也是一本专业教材,是航空气象培训的工具。 《航空气象业务》适合民航气象人员的岗位培训,也可以作为飞行员、签派员、管制人员的培训教材;《航空气象业务/现代气象业务丛书》可以作为管理人员了解航空气象的资料,还可以作为气象同行了解航空气象业务的素材。全书的策划和主编为民航气象中心周建华,副主编为张中锋和庄卫方。
本书结合飞机驾驶需要,全面、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和天气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了大气环境和天气过程对飞行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措施和飞行气象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对充分运用气象条件、避开不利天气,提高飞行效益,顺利完成飞行任务是具有重要作用。 本书是为运输机飞行人员、航管人员编写的,可作为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课程使用,也可供气象人员、飞行保障人员阅读参考。
《气候颠覆历史》运用物候学方法,以丰厚的史料、精准的数据、直观的图表,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分析了其对人类社会变革和生存方式的影响,从而揭示了进行环境保护、稳定自然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全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科普价值。
《笛卡尔论气象》忠实翻译了笛卡尔(Rene Descartes)原著中关于气象学的论述。在17世纪,笛卡尔天才般地构想出解释气象现象的科学解释,包括对水、气、盐、风、云、雨、雪、冰雹、闪电、彩虹乃至天体光晕等等的阐述,根据他亲自观察和诸多头脑中的“理想实验”,以“微粒”等基本概念阐述了笛卡尔对自己哲学观点和气象现象的认识。笛卡尔对于气象学的解释与今天大不一样,但对于今天的气象科学技术发展乃至哲学都有很多独特启发。《笛卡尔论气象》可以作为气象科技工作者研究大气科学技术历史和气象科技创新的参考,也可以供哲学社会科学等学者、研究生及感兴趣读者阅读。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2·1)》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大气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及和气象业务有关的一些应用技术,以发表大气科学理论在业务应用和实践中研究成果为主,作为广大气象科研和业务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受到了华东地区乃至气象台站、气象研究部门和相关大专院校师生的欢迎,在具有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