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预报检验的基本理论,分类说明了各种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产品的主要检验方法,包括近几年来在空间场、集合预报、事件和预警检验等方面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及新方法的应用前景。该书内容全面,数理概念明晰,并配有样例讲解,可操作性强,是目前为止外预报检验领域内容较全面、技术较先进的一本书。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大气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科研人员和业务工作者的参考书。
《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为研究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了关于天气和气候预测综合而易懂的论述。针对大气模式的使用,讲授其优点、缺陷和实践,对在各个方面应用模式的学者们来说是本理想的书籍。书中描述了不同的数值方法、资料同化、集合方法、可预报性、陆面模拟、气候模拟和降尺度、计算流体动力模式、基于模式研究的试验设计、检验方法、业务预报,以及空气质量模式和洪水预报等专业应用。《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基于作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30多年所教授的课程,也得益于作者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模式实践经历。《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将满足在研究和业务应用中需要了解大气模式的人士,适合作为天气和气候预测分支学科的教科书,也可作为具有大气科学、气象学、气候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及地球物理
本书对南极气象学和气候学作了全面的论述。不仅描述了控制南极的气候,还论及了维系这些气候的天气过程,探讨了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关联。本书的部分包括章至第3章,回顾了观测南极大气的各种方法,并介绍了一种气候学观测的综合方法。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至第6章,论及了各种天气过程,这些过程维系了观测到的气候,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到移动过境的天气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到中小尺度的过程。最后的部分即第7章回顾了目前我们对南极气候变化所掌握的知识,并探讨了因“温室效应”增暖而可能引起的南极的变化。全书强调了南极大气和南极气候系统各要素(海洋、海冰和冰盖)之间的联系,并研讨了南极和全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耦合过程;讨论了研究南极气候所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和平台(包括自动站和国际数据中心),还特别强调了卫星遥感和
影响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气象水文要素因子众多。它们之间既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而且包含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综合分析问题,需要对各气象水文要素分别进行确切定量。本图集共有260多幅图,内容包括黄河全流域的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可照百分率、日照时间、总辐射量、地表反照率、有效辐射率、年辐平衡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变差系数、年降水量概率、年辐射干燥指数、年均气温、平衡气温、平均最纸气温、蒸发皿蒸发量、潜在蒸散量、陆面蒸散量、土壤湿度、年径流深、地下水系统分布等。其中基于DEM的倒流以域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图,基于分布式实际陆面蒸散模型的全流域实际陆百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图,以及基于遥感信息编制的土壤温度图等均属于在黄河流域首次提出的新成果。图集附有主要地名、水资料分区与支流界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拟出版24卷。—4卷为学术论文、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收录《竺可桢全集》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陆续发掘出来的未及收入前四卷的竺可桢文稿。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2卷,收录竺可桢1917—1934年的文稿。无论何种学科、体裁的文稿,一律按时间先后排序。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无法严格区分学科领域和体裁类别的困难,更多的考虑还是想给读者提供一种历史考察的方便,无论是什么学科或体裁的哪一篇,都是竺可桢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留下连续足迹的一个印记。
本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适应气象业务新发展的创新业务产品之一。全书共分4章:章概述了2018年新疆天气气候特点,并绘制了2018年年降水、气温、大风、沙尘、冰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统计分布图;第2章按天气过程出现时间先后顺序,给出了2018年90场天气过程索引表,包括时间、类型、强度及有无灾情等信息;第3章对2018年34场中度及以上强度天气过程暴雪、寒潮、暴雨、强对流、大风、沙尘暴、高温等天气实况以及灾害性天气分别详细描述,给出过程累计降水量、极大日降水、极大小时雨强、过程极大日降温和极大风速分布等实况图。绘制了100~700 hPa、地面气压场重要等压面的环流形势、卫星云图及T-LnP图,着重分析了高低空环流形势、主要影响系统、T-lnP图等主要特征;第4章对2018年30场中弱和26场弱天气过程进行实况描述,给出降水实况及环流图。 本
影响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变化的气象水文要素因子众多。它们之间既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而且包含着多种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了综合分析问题,需要对各气象水文要素分别进行确切定量。本图集共有260多幅图,内容包括黄河全流域的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可照百分率、日照时间、总辐射量、地表反照率、有效辐射率、年辐平衡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降水量变差系数、年降水量概率、年辐射干燥指数、年均气温、平衡气温、平均最纸气温、蒸发皿蒸发量、潜在蒸散量、陆面蒸散量、土壤湿度、年径流深、地下水系统分布等。其中基于DEM的倒流以域天文辐射、可照时间图,基于分布式实际陆面蒸散模型的全流域实际陆百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图,以及基于遥感信息编制的土壤温度图等均属于在黄河流域首次提出的新成果。图集附有主要地名、水资料分区与支流界
连续真空干燥是真空干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它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被干燥产品的品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共分7章,围绕真空干燥的连续式生产理论、技术和应用进行阐述,主要内容有连续真空干燥基础、塔式连续真空干燥、带式连续真空干燥、盘式连续真空干燥、微波连续真空干燥和连续冷冻真空干燥等。本书适合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以供从事食品加工、医药及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工等行业技术人员设计参考使用。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青海卷》主要收集对青海省有影响的气象灾害事例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评述。列入本卷的内容均是由气象原因直接和次生(间接)引发的灾害。如洪涝、干旱、大风、沙尘暴、龙卷、雪灾、低温冷害、寒潮强降温、雷电、连阴雨等灾害。
本专项创新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凝练前瞻科技目标、动态调整研究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国际科学前沿,凝聚了院内外一批优秀科研人才,显著提升了团队协同创新能力。 本专项培育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大气灰霾研究的优秀团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研究团队成员在后续我国大气污染防控重大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 本专项的科研团队研发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提出了区别于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第三类霾化学烟雾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框架,对我国大气环境学科发展起到了带领作用,为科学可行的灰霾控制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整体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先进
《江苏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以促进天气预报业务水平为目的,归纳和总结了影响江苏省的主要天气,以及江苏省主要灾害性天气及其特点和现行预报技术、预报方法。结合江苏省预报员岗位工作实际情况,介绍了日常天气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天气业务和预报员应知应会的知识,突出预报员的知识和技能,反映天气预报业务的新发展。《江苏省天气预报技术手册》可作为当代天气预报员日常业务使用的工具书和新预报员上岗学习的参考书,对提高我省天气预报业务和科研业务水平有所裨益。
本书是一部科学专著,也是一部雷电百科全书,全面描述了与雷电相关各个方面的综合知识。主要包括雷电研究历史、雷电特征、雷暴云电荷结构、各种类型雷电、人工引雷、雷电产生氮氧化物、闪电定位系统、雷电危害和雷电防护等内容。本书用很大篇幅的章节详细描述了下行负地闪及其各个阶段特征,重点在于描述雷电的整体过程,而不是只关注各个子过程。除了下行负地闪外,书中还分章节细致描述了正闪、双极性闪电、云闪、上行闪电、日本冬季雷电和球形闪电。作者Rakov教授和Uman教授提供了大量闪电照片以及雷暴云、先导、回击的电流和电场等实测数据。人工引雷章节中包括带有接地导线的小火箭穿过雷暴云从而引发雷电和其他引雷方法,这些实验为研究和分析自然闪电提供了便利。本书还包括雷电电磁波的传播,雷电对于人和动物的危害以及其他行星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13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19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0卷为被编、年表和人名索引等。各卷珍贵历史照片。本书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本书全面阐述现代大气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大气的光学性质、大气折射、分子吸收和散射、气溶胶粒子光散射、光在混浊大气中的传播、光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大气中的成像,以及大气性质的光学探测方法和技术。本书为大气辐射和天文观测等基础研究以及激光大气传输、光学遥感技术、环境光学监测技术、自适应光学技术、自由空间光通信等先进光电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应用模式和基本工具。本书反映了大气光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可以作为大气光学及相关研究的教材和有益参考书。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物理、光学类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高等院校教师,光学、遥感、大气物理、天文等相关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光电工程类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主要综合分析各类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评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集纳对全国影响重大的气象灾害资料,是各地方分卷的浓缩提炼。全书设总论、1951—2000年的气象灾害、1900—1950年的气象灾害、1900年以前的气象灾害4章。总论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概况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余3章节一般是概述,其他各节按气象灾害的种类设置,着重精选不同时代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例,在时间上尽量衔接,以近百年的气象灾害资料为主,兼顾古今,详今略古;对范围广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尽量适当予以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