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光传输理论》从经典电磁场理论出发,地描述了光波在大气中传播的特性,并回顾了近数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在該领域的研究动态。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4章描述光通过大气中的分立粒子时的传播特性,后4章描述光通过大气湍流的传播特性。书中还对大气的光学性质,特别是湍鎏的性质,作了概括的介绍。 《大气中的光传输理论》可作为光学和电磁场传播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供有关的高年级大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规定的14类气象灾害47个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避险常识,重点以图说话,语言通俗易懂,教会人们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应如何应急避险。
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1 在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研究中,时间上,我们截选了自西汉至清末的2117年;在地域上,是以今北京市辖域为主,兼及邻近地区,越是早期涉及范围越大些。 2 在西汉至清末的2000余年间,北京地区的行政建置和区划,代有变化。 3 为了让读者对北京历史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获得较清楚的整体印象,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分别设计了元代大都地区和明代清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总表》。 4 为了让读者对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的水、旱这两种主要自然灾害有较全面具体地了解,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中又分别设计了《元代大都地区和明代清代北京地区水灾简要年表》。 5 对历史自然灾害的评估,至今没有公认的已成定则的标准为依据。 6 由于不同年份发生的同一种灾害强弱不同,也由于同一次灾害对不同地域造成的灾情轻重不同,因而对历史自然
《载人航天气象保障技术》针对载人航天气象保障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气象保障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介绍了外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我国载人航天气象保障技术的现状与需求,阐述了发射场气象保障技术、远洋测量船气象水文保障技术、着陆场气象保障技术以及空间天气保障技术;重点对直接影响任务的高影响天气过程和特殊气象要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高影响天气包括降水、雷暴、台风、大风、沙尘、低能见度等过程,特殊要素包括浅层风、高空风及风切变、逐时气温、大气电场、海域风浪等;并探讨了载人航天气象保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节气”一词是怎么来的?在天,太阳行度为“节”;在地,阴阳升降为“气”。古人还按此观念设计了“实验”:把12支律管置于密室,充以葭莩灰,节气一到(太阳运行到某节点),地气就会从特定的律管中迅速上升,推动葭莩灰飞出,这就是“候气术”。这种做法和观念流传千年,也被后人争论不休、毁誉不一。 本书作者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重大项目,对候气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多视角的研究,本书是即将出版的该项目专著的普及本。如果您对候气术尚不太了解,本书可以领你走进一个古人构建的匪夷所思的世界;如果您对候气术已经有了程度的了解,读了本书,想必会颠覆你对候气术原有的认识。
本书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了韧性城市的研究进展、外经验启示、评价指标与研究方法论。并以上海为例,评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系统、绿地与湿地系统的韧性状态,提出了综合性的韧性城市发展对策。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70号国务院令发布,并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是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之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二部气象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法律保障更加有力。 《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规定,在总结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从而作出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规定。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先后三次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31个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赴浙江、江西等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西藏卷》自2001年开始编撰至今,历时5年时间,从区气象局档案室、区农牧厅、区抗灾办、区社科院等部门查阅、收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西藏卷》共分8章22节。全书记述了西藏有史以来的各种气象灾害的情况,重点记述了西藏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
《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管理与实践》共分5章29节和1个附录,分别对学校气象灾害防御现状及存在问题、学校防御气象灾害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类型与灾害损失等级、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类别认证与安全气象保障措施、灾害性天气引发学校安全事故的成灾机制、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分级方法与评估程序、学校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方法与评价方法、学校气象灾害风险源分析、学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实用模型建模、学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学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认证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给出了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及相应的防御指南。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在蒙古冷高压的控制下,盛行偏北风,以晴冷干燥天气为主,是低温少雨季节,寒潮、大雪、大风、严重冰冻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复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以东南风为主,从海洋带来很充沛的水汽,空气湿润,是高温强光照季节,初夏冷暖空气常在境内上空交汇,是梅雨季节,暴雨、洪涝灾害时有出现,盛夏属高温、干旱期,干旱、台风是主要灾害性天气;春秋两李是冬、夏的过渡季节,春季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丰富,冷暖变化较人,俗有“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之说,低温连阴雨、冰雹、暴雨是主要灾害性天气;秋季般气候温和少雨,有“秋高气爽”之说,干旱、台风、秋季低温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由于季风的小稳定性,冬复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进退的迟早,每年有所不同,带来反
本书作者在总结台风预报服务经验和相关科研工作基础上,探索了对宁波影响比较大的台风路径预报、强度预报、风雨影响预报、灾害及风险评估、决策与公众服务等方面工作,特别是对一些严重影响台风个例的分析,可以作为相似台风,在预报服务中提供经验。主要特点:一是涉及面广,关注了宁波等相近地区台风预报服务的主要方面,对当地预报员台风预报服务能力的提升将有明显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起到业务手册的作用,特别是可以作为年轻预报员学习的材料;二是针对性强,针对宁波地区台风预报服务的需要和难点,关注了东海台风路径的预报,东海台风近海急剧增强或减弱的原因,高影响台风风雨形成的原因及不同环流背景下风雨预报思路,都是针对当地业务服务工作需要展开的;三是关注了本地多源资料的应用,应用当地多源观测资料做近海台
《气象社会学导论》采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研究了气象与人类社会历史文明,气象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戈系,客观解读了气象原因引起的许多社会现象,对重新认识气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气象社会学导论》可供社会学、气象学、资源经济学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气象部门气候专题培训参考材料,尤其值得对天一地一人关系有兴趣者阅读。
围绕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问题,近10年有诸多研究成果。任福民等编著的《近60年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主要汇集了作者近些年在该领域特别是关于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的观测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时也适当吸收了其他作者的相关成果。该书内容集中在热带气旋降水客观识别、影响中国热带气旋特别是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的可靠性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影响中国热带气旋活动的可能影响机理以及近60年严重影响中国的热带气旋个例小结等方面。 《近60年影响中国之热带气旋》重点突出、内容新颖、可读性强,可作为科研和大专院校大气科学教学的参考读物或气象相关领域业务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中国气象干旱图集(1956-2009年)》主要包括中国大陆地区1956—2009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全国气象干旱等级的空间分布图216幅,还给出了全国及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西北东部、西北西部、青藏高原八个主要区域四季干旱面积的历年时间变化图36幅。本图集是一部气象干旱方面的资料和工具书,可供气象、农业、水利、环境等领域的科研、业务人员使用,也可供灾害防御、规划等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及优化研究》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并对主动取暖和降温的时段进行优化研究。本书涉及气象、经济等领域,采用度日分析法、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取暖度日、降温度日变化情况,将气候变化引入社会经济的建模之中;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的影响,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供暖方案应予以修订;分析了温度变化对我国南京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建立了温度变化与电力需求的长期预测模型;分析了我国大陆主动取暖时段、舒适时段和被动取暖降温时段及主动降温天数,为各地合理使用常规能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是一部气候变化与能源方面的资料用书,可供气象、能源、经济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为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有关部门决策提供
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受西风环流和东亚季风区西北部边缘季风环流的影响,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生态环境脆弱。温度和降水量是我们目前能够较方便获取的最基本的气象观测资料,也是影响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因素,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实时监测了解旱涝分布状况,但如果是针对现状对未来气候趋势有较准确的预测,将在决策服务和公益服务中赢得主动。 作为长期在线从事气候工作的业务人员,脑子里经常装的是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温度、降水量实况以及它们的历史演变,这是一种职业习惯,需要经常回顾历史,而电子版的资料是单站要素资料,没有“片”的概念,要是手边有一本资料图集就会方便得多。于是,在2006年初夏开始着手准备这本图集,其间多次与气象出版社编辑就图面设计等进行沟通,充分交换意见,经过精心策划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共分为六章,章重点描述和分析了2004年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事件及灾害损失情况;第二、四章分别从分月和分省角度概述了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第三章详细分类概述了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低温以及沙尘暴等重大气象灾害,并评估其影响;第五章简要给出了全球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从全球视野的角度,为读者认识我国的气象灾害提供了背景材料。最后第六章简要介绍了2004年空间天气特征及空间天气灾害。另外,本年鉴还利用大量附图和附表给出了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点。《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5)》资料详实,内容丰富,较好地总结并分析了2004年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及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