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百科全书》是一部以大气科学为基础,以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为主线,以气象业务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内容涵盖我国气象科学领域各主要学科内容和气象工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务,融会外气象科学领域的先进科技成果,全面反映我国气象科研、气象业务特色和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气象事业构成、气象业务发展、气象科学进展、气象队伍建设、气象现代化成就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设有《综合卷》《科学基础卷》《气象服务卷》《气象预报预测卷》《气象观测与信息网络卷》《索引卷》六卷。可为气象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气象科研、业务和服务工作提供全面的气象知识、信息、技术;适应社会和大众对气象知识、气象信息、气象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全书共辑录1600多个条目,约560万字
第二版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改,着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对物理过程的认识,以及利用辐射传输理论和来自地基、空基和天基的辐射仪观测资料,对太阳和地球辐射与行星大气中分子、气溶胶和云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等方面。第二版包括70%左右的新内容,基本遵循版的篇章结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专题:红外辐射传输的相关k分布方法、冰晶和非球形气溶胶的光散射,以及一系列平面平行大气假定中所没有包括的辐射传输领域的论题。阅读新版,将帮助读者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尽快步入现代大气辐射学的前沿。各章后设有习题,并列有推荐参考书目。书后附有名词索引,便于读者查阅相关内容。原版书的出版者美国学术出版社还出版了《大气辐射导论(第2版)》的习题答案,但只提供给里的任课老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大气环境对作战人员、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以及军事气象保障的基本内容,是一本综合性较强的军事气象学专著。内容包括军用模式大气、大气环境对作战人员的影响、大气环境对电磁波传播以及光学侦察的影响、外弹道气象、化学防护气象、军事气象灾害、军事气象保障的基本任务以及组织实施的方法。本书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气象、作战保障等专业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供军事部门各级指挥员参考。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竺可桢全集(第24卷)(精)》遵奉“存真”原则,力求如实展现竺可桢的学术成就和人生道路,折射现代中国的政治面貌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进程。
《竺可桢全集(第23卷)》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21卷为1936—1974年的日记,第22—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将非线性动力学应用于气候事件研究中,寻求在气候事件理论及方法上的创新和突破,给出了确定气候事件阈值、以及提取气候事件群发性和持续性特征的新方法,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气候事件综合指标的定义。引入统计物理学中“最概然”的概念,以最概然要素作为研究气候背景场变化的一个新思路。从气候概率分布的意义上研究了温度破纪录事件的统计性质,利用极值理论研究气候模态对区域事件的影响.对事件的前兆信号做了较系统的定量化研究。以东北夏季低温、破纪录高温、破纪录低温、破纪录干旱作为气候事件的一个特例,初步尝试气候事件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本书不仅给出了研究气候事件的方法和原理,也给出了具体的数学推导、计算步骤、应用实例及分析思路要点。本书可供气象科研、业务人员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尤其适合于具有
《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地学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气象的材料,并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本书由国家气象局组织力量编写,作者主要是气象专家、气象出版工作者和气象院校的老师等,他们深厚的专业素养保证了图书的质量。本书材料十分丰富,极具价值,特别是散见于地方志中的气象信息,尤为珍贵。若读者欲了解古代气候变迁、气象观测等知识,本书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地学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气象的材料,并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本书由国家气象局组织力量编写,作者主要是气象专家、气象出版工作者和气象院校的老师等,他们深厚的专业素养保证了图书的质量。本书材料十分丰富,极具价值,特别是散见于地方志中的气象信息,尤为珍贵。若读者欲了解古代气候变迁、气象观测等知识,本书将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本图集是在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基础上经过科学计算整编而成,它以地图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中国气候的时空分布规律,客观地揭示了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其内容包括基本气候图(含气温、降水、日照、湿度、云、风、地温)、物理气候图(含辐射、热量、水分)、天气气候图(含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寒潮)、气候变化图(含气温变化、降水变化)和应用气候图(含农业气候、工程气候、航空气候)等五个图组计339幅图。从中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的基本气候状况、气候资源分布和气候变化事实。其中物理气候图、气候变化图和应用气候图是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整理出版,对从事气候、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减灾防灾都会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为了便于读者使用,本书还提供了中国地势图、中国政区及主要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图、中国气候区划
《气象观察图鉴:风雷云雨的真身与魅影》为日本气象学者武田康男的气象观测记录图鉴,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神秘的大气现象,书中收录了两百张精彩的气象照片,展示了自然界的奇特的气象景致,搭配的科普短文以科学的视角解读这些奇妙的气象现象。
本书主要以中国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研究自文字记载以来的气候冷暖变化,建立近3000年以来气候冷暖的情景变化序列,尤其注重与特徵时期,如中世纪温暖期以及明清小冰期的冷暖波动和趋势。历史旱涝情景,以及分区旱涝等级的校订和划分。特徵时期的气候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以及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机制。重要的气候灾害与社会影响。目录:第一章 结论第二章 中国历史气候研究的资料和问题第三章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研究的几个基本原理第四章 西周以前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徵和变化第五章 夏至殷商时期的气候冷暖变化第六章 西周至东
云的观测是千千万万个观测站的基本观测项目,目测观云,始终是研究云的重要手段,云的观测技能仍然是观测人员的基本功。在云的观测业务工作中,云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积累和传承观测云天经验的宝典,是完善和规范观测云天方法的范本。对于提高观测人员的观测水平,保证云的观测资料资料的完整、准确、规范十分重要。一本好的云图,还能够集中反映出我国云天研究成果,体现气象科研水平,在向全社会普及气象知识方面也有极大的展示作用,是一项继往开来的工作。 新版《中国云图》内容引用了我国近20年来对云的观测研究成果,是一本真正高水平的《中国云图》。精选的几百幅各类云天照片透射出我国云天观测科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科学与艺术美妙结合的匠心;云图的制作和编排更排更充分利用了新的技术手段,既满足气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