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山东段拉配泉地区前寒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是J46C001002(石棉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的成果总结。全书集合了项目组3年中取得的大量实际资料,并收集和研究了前人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全面反映调查区近年来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地层、岩石、构造概况进行了系统阐述。重新厘定了区内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的物质组成和空间分布,从中识别出新太古代TTG岩系,证实了阿北地块五台期存在大规模地壳增生的地质事实,建立了阿北地块前寒武纪年代构造格架;建立了阿北地块古元古代精细的年代构造格架,明确了吕梁期构造热事件在本区的存在以及汇聚造山的地质意义;认为红柳沟一拉配泉结合带为一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研究了结合带内各构造岩片的大地构造相类型及其构造叠置关系,探讨了蛇绿岩就位时代
本书总结了放射性测井与中子寿命测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讲述了基本概念、射线的测量、射线测量的误差、放射性测井、放射性防护、中子寿命测井基础、中子寿命测量原理、中子寿命测井仪工作原理及中子寿命测井解释。可供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和油田现场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从章到第四章是部分,为总论篇,系统探讨了亚洲矿业在世界矿业中的地位,亚洲矿产资源的现状、特点、时空分布及其潜力,亚洲地区勘查开发投资现状及投资环境,中国和亚洲各国矿产资源的互补性;从第五章到第九章是第二部分,为国家或地区篇,详细地介绍了亚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矿产资源特点和成矿规律、矿产品供需情况,以及矿业管理与投资政策等;第三部分为两个附录,介绍了北阿富汗“汗台”油气区、南海油气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区、天山成矿带、俄罗斯远东地区成矿带、大阿尔泰成矿带、中南半岛成矿带的矿产分布规律与成矿(藏)作用;总结了亚洲地区20个矿种800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的相关信息,涉及矿床名称、储量、品位、矿床类型、成矿时代和开发现状等。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可靠,可供从
这本由韩文功、张建宁所著的《砂岩储层地震学方法与应用》从砂岩储层沉积学研究入手,总结了砂岩储层地震预测的条件、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及其适应性、储层地震预测评价方法和技术优化、砂岩储层地震预测模式等方面的成果和认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储层地震学方法与应用参考书。这本《砂岩储层地震学方法与应用》可供从事储层地球物理专业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地质人员、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内蒙古大地构造演化、有色金属成矿区、矿床分布、矿床类型及重要矿床,简述了地质找矿中遥感技术的应用基础,总结了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造山型、层控变质型矿床形成特点及其在遥感影像图上的影像特征,论述了多源地质信息找矿模式,并叙述了找矿模式的应用实践。???本书适于从事有色金属资源类矿产开发、地质勘查、地质研究等专业人士参考阅读,也适于作为地质类研究生的参考书。
多年冻土在气候、水文、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寒区工程的稳定性。而获得多年冻土基础数据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即是多年冻土调查。本书综合外多年冻土野外勘察、观测方法及作者过去二十年来开展多年冻土研究的实际经验,对多年冻土野外调查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多年冻土的基本概念、主要影响因子、多年冻土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如多年冻土的分布范围(多年冻土分布界限)、埋藏深度(多年冻土上限深度或活动层厚度)、厚度(多年冻土下限深度)、温度、物质组成、地下冰以及活动层的水热状态等。此外,本书还针对我国多年冻土生产实践和研究的特点,描述了影响多年冻土主要环境因子,如气候、地质、土壤、植被等因子背景资料的获取方法。本书的最后,介绍了多年冻土制图和多年冻土数据库的构建。
本书系统阐述了塔里木板块的基底组成和边缘演化,解析了塔里木板块演化成为欧亚大陆一部分后,在欧亚板块边缘俯冲或碰撞作用过程中,塔里木边缘和内部的构造响应过程和构造特征,揭示了碰撞拼合后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其研究成果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思路和方法对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河南省地层典》是一部以岩石地层单位为主要内容的河南地层名称辞典,以现代地质科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研究各地层单位的由来及沿革、划分标志及岩石组合,全面总结了河南省所使用的地层单位的地质特征、区域变化、时代归属等。本典编撰以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年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说明书》为准则,以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年颁布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为年代地层划分标准。本典充分利用了有关河南省内地层的调查和研究文献,共收录有文献记载的地层单位名称893个,简述了每个地层名称的命名者、命名时间、命名地点、命名文献、地质特征、区域变化等内容,是一部具有典籍意义的河南省地层大全。《河南省地层典》可供河南省地质、石油、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等部门从事科研、生产的工作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借鉴
《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共三篇。书中以中国板块构造演化为主线研究中西部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条件,探索油气勘探的新领域。编制了显生宙以来中国在全球板块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地史复原图17张和相应的中国中西部分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首次以板块构造演化控制含油气盆地生烃成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了构造与油源区的时空配置关系,科学预测现今油气藏的分布规律。明确指出21世纪初期中国中西部15个前陆盆地、10个古隆起和我国早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开发西部的战略资源接替指明方向。(附图袋)《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和评价》可供油气地质勘探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柳江盆地:神奇的地质景观》作为一本以柳江盆地珍贵地质遗迹为核心内容普及地学知识的科普读物,分别从地层、化石、六大不整合面、岩石、矿物、典型地质地貌景观等方面普及地学知识,体现了柳江盆地地质现象的“小而全”,突显了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资源的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多样性、性和完整性特色。同时,还融入了柳江盆地的人文历史景观及风土人情,揭示自然地理环境与当地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之间的关系,挖掘柳江盆地的人文内涵,让读者感受柳江盆地的人文意蕴。《柳江盆地:神奇的地质景观》在表现形式上力求“文图并茂,以图为主”,图片精美,文字通俗生动,使《柳江盆地:神奇的地质景观》既具有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又具有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柳江盆地:神奇的地质景观》的读者对象首先定位于地学类的大中
本书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科技专项计划研究成果之一。本书系统总结了华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为划分中国岩石圈结构构造单元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依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将华北地区划分为两个环状构造单元;总结了该地区岩石圈地震、电性、重磁、热能学结构;建立了该地区岩石圈构造和演化框架。
《矿山工程地质学》内容共13章,系统介绍了与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过程相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工程岩体和矿山常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基础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矿山工程地质学》为矿山建设工程和采矿工程等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包括找矿模型总论和找矿模型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系统总结了矿床模型的概念及研究历史,探讨了找矿模型的定位和功能,提出了建立不同级次找矿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大量实例说明了找矿模型的应用及其效果,指出了找矿模型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找矿模型各论系统总结了全球50个找矿模型,涉及的矿种有铁、铭、镰、铜、铅、铸、鸽、锡、铝、金、铀族金属、铀、稀土等。每个找矿模型包括概述、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三个部分内容。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可供从事矿产勘查、成矿理论研究人员及地质矿产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封面为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Kounrad)斑岩型铜矿床。
《钻石之路》作为我国一个金刚是原生矿发现50周年的献礼,收录了山东省金刚石勘查史、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勘查成果及金刚石找矿路在何方三部分;详细介绍了金刚石矿的成矿及分布,找矿过程及成果等内容,记录了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的金刚石找矿成果及重要贡献。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研究历史悠久,地层单位繁多。本书作者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同时组织专人对多数重要地层剖面进行了实地核查,依照《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的要求,按照现代地层学理论和方法,对广西元古宙到第三纪原有的地层单位进行了全面清理。确认132个岩石地层单位,对其定义、划分沿革、层型剖面、岩性、生物、沉积环境等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建议停止使用219个地层单位名称。建立了广西地层数据库。系统建立了广西块状岩石谱系单位,即23个超单位(序列),108个单元(独立侵入体)。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1:5万区调填图、提高地层学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可供从事地质、地层研究人员,野外地质调查、找矿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
本书是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区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矿床的综合研究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性介绍,以及对工作部署的思考。全书分三部分,总论、各论和找矿潜力。总论共八章,体现了对西北地区地质矿产的整体认识;各论共十章,分别以基本概况、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主要矿床类型、主要矿床类型、典型矿床及找矿新发现、潜力评价及找矿靶区为顺序,以各成矿带为单元,对成矿带已有成果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和提高;找矿潜力是在上述基础之上对勘查部署和实现找矿突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