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以山东省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科研成果为基础,结合石油、煤炭科研成果,经过综合研究、区域对比后编写而成的。全书50余万字,按地层断代分为:章绪论、第二章太古宙、第三章早元古代、第四章晚元古代、第五章寒武奥陶纪、第六章石炭三叠纪、第七章侏罗白垩纪、第八章第三第四纪、第九章结语。它是山东省部地对地层进行多重划分对比研究的专著,全面地介绍了山东省所有断代每个采用岩石地层单位的创名、定义、沿革、层型、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等内容,并列出了山东省所有不采用岩石地层名称及其理由。本书可供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普查勘探、工程建设、科研、教学等单位地质工作者参考利用,是在山东省及其邻区从事地质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现代岩溶学》在简要介绍岩溶发育、岩溶形态、岩溶动力系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概括了世界岩溶的形态组合特征,揭示了其形成环境和机理,论述了现代岩溶学研究的科学目标以及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揭示岩溶地区丰富矿产和水土资源的形成过程与机理。以及资源与较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现代岩溶学》的特点是采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岩溶研究,实现岩溶地区人与环境相和谐。 《现代岩溶学》既可作为高校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基础教材使用,还可供环境、生态等有关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水文地球化学是在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及水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形成及分布规律,既是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某些矿床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金属湿法冶金(堆浸、池浸、地浸)工艺技术方法和地下水、地表水环境污染研究与治理的理论基础。《水文地球化学(第3版)》作为我国部高等院校的水文地球化学,自1982年版面世以来已有28年的历史,距1988年再版也已有22年。该书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许多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学者与科技人员的引用和良好反映,也提出了不少宝贵的修改意见,这对普及、提高和推广水文地球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和改进本书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水文地球化学(第3版)》不仅可作为水文地质及其他有关专业的本科,也可被有关专业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和主要参考书。
《生物标志物:从研发到审评鉴定之路径(中文翻译版)》探讨了从发现生物标志物到前置性评估鉴定其应用的共识机制,回顾了生物标志物研发领域的共同合作的体会和建议,展示了监管机构、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生物标志物的监管流程对新药研发路径的影响。《生物标志物:从研发到审评鉴定之路径(中文翻译版)》共5篇20章,分别介绍了监管机构、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探讨生物标志物的监管流程对新药研发路径的影响,制药领域中生物标志物的研发与鉴定经验,毒理基因组学的生物标志物评估和鉴定,药物引起脏器毒性生物标志物的鉴定过程,以及实例分析了建立生物标志物协同合作机构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对地震学理论作了入门的、简明的介绍。对地震学所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与冗长的推导比较,这本书着重于直观的理解。 《地震学引论》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地震学基本课程的全部知识:应力一应变理论、地震波方程、射线理论、层析成像、反射地震学、面波、震源理论、各向异性和地震预报。每章后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练习,便于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计算感兴趣的结果和解释一些地震特性。在某些例子中,还给出了与这些练习有关的计算的子程序。在正文中附了许多插图,包括地震图的实例和全球地震波场图像。 这本教科书是在读的高年级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学习地震学引论的理想课本,特别适合于一个为期半学年的地震学课程。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分正文和附录两部分。 《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正文部分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我们为作者的,同时也选择了一些其他研究者与我们合作的文章。由于我们研究的内容较广,涉及多个领域,选编时也考虑到文章内容的代表性和学术价值。正文按研究内容分七部分,即新构造运动与新构造、断裂带的活动特征、新生构造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活动构造年代学研究及应用。各部分文章排列基本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文集附录部分包括我们论文、著作和专题研究报告等的目录,以及少量不同时期生活工作中的照片。
本书总结了裂隙介质水动力学外研究成果,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出发,注重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完整性。基于地质体的概念,论述了裂隙介质的特性,结构面、岩体及地质体的透水性,裂隙介质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井流问题、裂隙介质模型、溶质和热量运移、多场耦合问题等;结合工程实际介绍了裂隙介质水动力现场试验和参数确定方法以及裂隙介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等。 本书可作为地质、水利、矿山、土木、环境、交通、石油、人防、国防等学科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当您走进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广东韶关市丹霞山,映入眼帘的是掩映在翠绿丛中的丹崖赤壁、丹霞辉映。这里“色如渥丹、烂若明霞”,这里丹山碧水、气象万千,好一派丹霞山绚丽风光,令人如痴如梦,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丹霞山地貌》是著名地貌学家、丹霞地貌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当代徐霞客”称号获得者、中山大学黄进教授长期研究丹霞山地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地质、地理和地貌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揭示和阐述了丹霞山研究的历史、地质基础与背景、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各种地貌形态,并分区介绍了丹霞山地貌成因与景点,给出了地貌演化的定量方法和公式。《丹霞山地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是图书,也是画册
本书以现代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对四川省之元古宙第三纪岩石地层序列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厘定,涉及自1907年以来,近一个世纪中外学者建立的各类地层单位,提出了建议停用或不采用的单位名称,对拟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和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岩群、岩组)逐个明确了定义的层型,进行了多重划分对比,并讨论了地层格架等问题。
本书作者从众多的软件中,以不同地质学科为代表,精选出二十多种常用的软件,并对软件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开发。本书是一本适合地质工作者和地质院校师生使用的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