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要地介绍了20世纪新疆黄金勘查、科研和生产概况,黄金资源现状、特点和问题。 为便于野外找矿,以金矿含矿岩系为主,兼顾成矿作用和矿床特点,本书将新疆岩金和砂金矿划分为: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火山岩型金矿、破碎蚀变岩型金矿、中酸性侵入体接触带型金矿、铁帽型金矿和砂金矿6大类型。并阐述了各类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金矿基本特点和典型矿床。 本书从新疆金矿成矿的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金矿特征分析入手,划分了金矿成矿单元·并阐述了各成矿单位的基本地质特点,总结了新疆金矿的成矿系列,探讨了新疆金矿区域成矿模型.突出了新疆晚古生代造山带的成矿特点。并与外大型一超大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类型进行初步比较。 本书对金矿进行了成矿预测,划分了预测区,总结找矿模型,探讨了新疆寻找大型一超大型金矿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研究》详细论述了有关地质雷达的基本理论、数据处理方法、资料解释方法和典型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研究》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地质雷达仪器基本原理及设计、地质雷达常用数据结构、地质雷达资料处理、地质雷达资料解释和地质雷达实际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原理与方法研究》的取材大多来自科研和工程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其技术方法主要针对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尽可能在理论探讨上深入浅出,在应用上兼顾各类工程实际。
由于活动构造,尤其是活动断裂在地震预测和灾害预防、工程稳定性与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及现代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活动构造研究一直是地震地质学核心工作之一。早在20世纪初,活动断裂与地震关系的研究即已在外逐渐开展。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后,我国大力加强了活动断裂研究,在1970年代即已提出了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本原则是“由老到新,由浅入深,由静到动,由定性到定量”,且于1980年代先后开展了新疆富蕴地震断裂带研究及海原活动断裂带1:5万地质填图和定量研究工作,包括活动构造的几何学和内部结构、运动学和滑动速率、古地震和大地震复发间隔、同震地表破裂带和同震位移、分段性及破裂长度、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断裂带和断块变形机制和动力学、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评价等,从而使活动构造研究逐步推进到定量研究的新
本书是关于河北土壤发生发育、系统分类的一部专著。根据景观上具有代表性、空间分布具有均匀性的167个样区的野外调查和土层取样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土壤系统分类不错分类单元(土纲-亚纲-土类-亚类)的鉴定和基层分类单元(土族-土系)的划分。本书的上篇论述区域概况、成土因素、成土过程、诊断层与诊断特性、土壤分类的发展以及本次土系调查的概况;下篇重点介绍建立的河北省典型土系,内容包括每个土系所属的不错分类单元、分布与环境条件、土系特征与变幅、代表性单个土体及其理化性质、对比土系、利用性能综述以及参比土种。很后附河北省土系与土种参比表。
本书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秦岭勉略构造带的组成、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与理论概括。书中系统论证秦岭-大别等中央造山系勉略复合构造带的组成、结构、属性、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并结合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区域构造,讨论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的基本问题,进而探讨当代地球科学发展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发展板块构造,探索大陆构造与大陆动力学问题。书后附有 "中国中央造山系勉略复合断裂构造带及邻区构造图(1:100万)"。
本书反映了“十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地质调查部“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阶段性综合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1999~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和科学研究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反映了中国西北区北部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的基本格架。 本书可供地学领域科研、教学、地质调查及资源环境、重大工程等相关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金属矿物显微镜鉴定手册》详细介绍了219种或亚种常见矿物,其中213种为金属矿物或其他矿石矿物,还介绍了6种在显微镜下鉴定过程中常见的脉石矿物。系统描述了金属矿物的化学组成、晶系、反射率与双反射、反射色与反射多色性、内反射、均质性与非均质性、硬度、磨光性、浸蚀反应、形态特征、矿物组合与组构特征、成因与产状、鉴定特征等。在219种矿物中有170种矿物附有彩色照片580张,照片内容主要包括金属矿物的光性和组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