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濒临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边缘海,东海记录了大量盆地形成、大陆边缘演化和环境气候演变的信息,蕴藏着富有区域特色的地质科学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对东海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对于地质学、地球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国家海洋勘测专项东海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973项目和其他相关专项、项目的研究进展,对东海地形地貌、沉积记录、层序地层、地质构造、动力机制和海底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力求完整表达新的数据资料,提出东海区域地质研究的新认识。
江苏省908专项办公室编著的《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精)》全面反映了2006~2011年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系统介绍了江苏近岸海域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沉积、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岸带和海岛等自然环境与资源特征以及江苏海域使用现状、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对江苏近岸海洋环境质量、滨海湿地保护与土地利用潜力、重点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做了评价;并对潜在海水增养殖区和潜在滨海旅游区进行了选划。《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总报告(精)》资料丰富、内容齐全,可为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提供翔实资料和科学依据,还可供海洋、交通、水利部门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介绍了利用卫星数据反演海洋物理和生物的特性,给出了在海洋方面应用的例子,描绘了众多国家的及国际的卫星海洋学计划,回顺了过去20年的成就,总结了现状并展望了直到2019年的汁划。本书涵盖了辐射传输、海洋表面特性、卫星轨道、仪器与方法、生物特性的可见光遥感、红外海表温度反演、被动微波遥感测量、散射计风场反演、高度计和SAR观测等。同时讨论了新的技术,如极化被动微波辐射汁、SARS、干涉雷达高度汁和海面盐度反演等。本书可以作为研究生和高年级小科生的卫星海洋学科书,也可以作为利用卫星数据从事海洋研究者的参考书。
《海洋工程设计手册:海底管道分册》根据作者白勇、白强三十多年的海洋工程工作经验和相关学术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海底管道技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海底管道的水力和热力分析、套管系统和管束系统、Asgard油田出油管设计、柔性管、RTP管的海上设计安装、腐蚀与腐蚀管道、管道强度设计、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 作者创立了立管的流固耦合振动理论、共振与疲劳强度分析、海底水流、共振与立管动力响应评估理论;提出了深水海底管道的抗屈曲和极限承载能力设计理论,从根本上改进了海底管道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分析手段和设计标准等,理论研究方面处于水平,在工程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行业内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海洋工程设计手册:海底管道分册》填补了海洋工程行业在海底管道设计与建造领域的学术著作的空白。 《海
本书阐述了基于流体层速度假设建立的层析GN波浪模型。全书共分8章。第1章重点介绍层析GN波浪模型的发展。第2章论述GN波浪模型的建立,首先给出引入一般速度假设得到的GN模型,进而讨论浅水、有限水深下的GN模型和用于无限水深的GN模型。第3章介绍浅水、有限水深和无限水深下的无旋GN(IGN)模型。第4章介绍海底形状对波浪传播变形的影响。第5章介绍海底形状随时间变化带来的兴波问题。第6章介绍孤立波的稳态解求解方法和两个孤立波相互作用的时域模拟问题。第7章介绍两层流体间内孤立波的GN模型,并介绍稳态解求解方法和时域模拟方法。第8章对深水非线性波模拟进行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岸与近海工程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以工程海冰学为轴心,从工程角度的海冰主体出发,首先给出水冻结和纯冰的自然属性,即海冰的形成、物理力学性质、时空分布、冰情预报等,然后由海冰与结构物相互作用出发,导入海冰工程中的人为属性,即海冰设计条件、海洋监测监视技术、海冰灾害及预警、抗冰减灾技术等,本书的内容排序将读者从传统地学概念的冰科学逐步引导到工程学概念的冰科学。依此,本书集中反映出30余年我国海冰研究中以往海洋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近几年飞速崛起的工程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进展。本书内容丰富,可供从事寒区科学和技术研究、实践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阐述了基于流体层速度假设建立的层析GN波浪模型。全书共分8章。第1章重点介绍层析GN波浪模型的发展。第2章论述GN波浪模型的建立,首先给出引入一般速度假设得到的GN模型,进而讨论浅水、有限水深下的GN模型和用于无限水深的GN模型。第3章介绍浅水、有限水深和无限水深下的无旋GN(IGN)模型。第4章介绍海底形状对波浪传播变形的影响。第5章介绍海底形状随时间变化带来的兴波问题。第6章介绍孤立波的稳态解求解方法和两个孤立波相互作用的时域模拟问题。第7章介绍两层流体间内孤立波的GN模型,并介绍稳态解求解方法和时域模拟方法。第8章对深水非线性波模拟进行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海岸与近海工程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分析东海海洋环境、资源、海洋灾害特征,评价东海海洋环境与资源,探讨东海海洋灾害影响及防灾减灾、海岸带开发与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东海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支撑政策与环境,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状况、趋势、升级与优化,构建指标体系,对东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开展综合评价。依不同维度,分析东海沿岸国国际海洋法律、中国海洋立法,东海地方海洋立法等。并附“2019年东海大事记”。本书可供相关研究人员了解和获取东海相关信息,提供阅读和参考。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研究论著,内容包括中国近海海洋气象与海气边界层特征,温、盐、密度场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环流及其季节变化,潮汐潮流特征以及上升流、冲淡水和涡旋等典型海洋现象。《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腐蚀、疲劳和磨损是造成海洋工程损伤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海洋工程的材料延寿对保障海洋装备和结构物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是《材料延寿与可持续发展》丛书的分册之一,以海洋工程为对象,首先介绍了海洋环境的特点,海洋腐蚀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海洋腐蚀的一般防护方法,然后介绍了不同海洋工程装备和结构物的具体腐蚀控制措施。同时还阐述了海洋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延寿技术、海洋工程结构的环境-力学损伤行为与预防方法以及船舶及海洋工程动力系统中的磨损失效、预防和修复技术。本书可供船舶及海洋工程研制、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维修及管理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