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装备与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以船舶装备对材料的研发需求及应用为主线,较全面、系统、通俗地阐述了船舶装备的基本概念、外船舶装备及船用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船舶与材料的依存关系、选材原则、船用材料体系、我国船用材料发展方向与重点等,提出了加快发展船用材料的建议。旨在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船舶装备与船用材料的概况、依存关系及研究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助推我国的船舶装备与材料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本书可作为从事船舶装备与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应用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本辞典共收入海洋药物1600条,其中海洋动物药1431条,海洋藻类药物125条,矿物药6条,具特殊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药38条。每条均按动、植、矿物的别名、形态、生态、加工、药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用量、附方等项记述。 本辞典是我国部较全面系统的海洋药物著作,它为临床、科研、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结合海洋工程环境及结构特征,介绍海洋工程结构动力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振动、非线性振动、振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风、浪、流等对海洋结构的作用机理、确定性载荷和波浪载荷计算理论,同时结合海洋固定平台、铰接塔平台、单点系泊与锚泊系统及浮式结构等,介绍海洋结构波浪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深海平台动力分析问题作了简单介绍对海洋工程结构非线性振动响应特点和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介绍。 本书特色是紧密结合海洋工程技术发展需要,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海洋工程结构实例分析贯穿全书。 本书可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类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类等专业学生学习之用,还可供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是在介绍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外海洋和海岸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微塑料类型、丰度、分布和来源,微塑料的传输、沉降及分解,微塑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生物,微塑料的生物积累、毒性及风险,以及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监管与防控策略;可为海洋和陆地环境微塑料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本文是作者主持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课题《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研究》(2018XAA036)的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自新时代提出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迄今针对海洋问题尤其从海洋法视角研究与海洋强国战略内容有关的部分成果的集成。 其内容主要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和核心,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要义,重点聚焦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发展,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运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指导处置我国面临的若干海洋重大问题并结合我国针对海洋问题的政策和法律制度的分析,以及我国参与海洋秩序构建包括在制定海洋法新执行协定的磋商和审议进程及争论的焦点,很后指出了新时代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若干特征,以及运用新发展观和
《潮间带调查方法与实践》是中国在潮间带调查、样品采集及分析方面的专著,书中详细介绍了潮间带调查及分析方法。全书共8章,分别介绍了潮问带基本情况、生物调查、水质调查、沉积物调查、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潮间带调查工具及安全等。《潮间带调查方法与实践》不仅可以为我国潮间带调查提供理论指导,同时可以推进潮间带学科的发展。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以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为研究对象,从噪音压制及多次波衰减技术、成像处理技术、地震速度场建立技术、储层预测及流体识别技术及地震处理优化等几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及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新技术》可供从事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海洋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生产的技术人员参考。
《福建省海洋资源与环境基本现状》在福建省908专项调查资料及一级集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海域历史资料,综合、凝练和集成福建省908专项中相关资料和成果,综合分析了海洋资源现状,阐述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蕴藏量;汇总分析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环境状况,阐述近岸海域生态与环境现状特征,基本摸清福建省海洋资源家底,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制定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多波束勘测原理技术与方法》一书总结了有关国家专项和海洋高技术项目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海上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勘测的实践,以及多波束系统各项校正、改正、质量控制技术试验的经验,全面、系统地阐述子多波束技术的发展历史、勘测原理和技术方法,在强调概念、原理、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大量吸引入了海上勘测的实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是多波束测深领域中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和指南,也是对多波束测深技术及勘测方法的有益总结和贡献。 本书除追求多波束勘测有关术语、概念的统一性和原理的完整性外,在多波束勘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上也力求贴近我国目前多波勘测实际,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0多年来,国际上已对海底热液活动的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有了程度的认识,中国围绕海底热液硫化物也开展了多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基于此,《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率先提出了海底热液地质学的构架,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产物的分布划分为域、带、亚带、区和点五级,给出了海底热液活动及其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调查模式和探测方法,并划分了海底热液产物的类型,是一本多角度介绍海底热液活动的专著。 《海底热液地质学(精)》由曾志刚编著,分别对海底热液活动的分布与环境,热液柱、喷口流体、热液硫化物等热液产物,热液区中的生命现象,热液活动对沉积环境的影响,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热液活动的深部过程,热液系统的热一质通量问题以及热液系统的资源潜力作了介绍。 本书可供从事海底热液地质、海洋地球化学、海底矿产资源、热液生物
《中国南海海洋国土》力图通过介绍岭南海洋国土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历史与现实等知识,加深人们对这片国土的了解,增强人们的海洋国土意识;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和地区制定海洋开发方案,建立、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上的重要参考;当然也想作为菲薄献礼,歌颂21世纪海洋时代到来。 岭南拥有我国一片海洋国土。岭南人民自古开发、仰赖于海洋,创造了以海洋经济为重要内涵的岭南文明,彪炳于中华文明的史册。改革开放以来,开发海洋大潮在我国沿海兴起,岭南各省区更一马当先、闻风而动,纷纷提出开发海洋、振兴海洋经济的战略或口号,形成向海洋进军的态势。
本图集是我国近海海洋调查专项的项目成果图集。本图集是天津市海岛海岸带分册,对调查图件进一步进行汇总、融合和同化处理,力求使图集内容更加详实准确,具有实用性。